正文 第8章 縱目大地(7)(1 / 2)

我真感謝遊記這種文體,它不僅收藏了我看到的風景,而且收藏了那風景激發出的思緒。思緒如雲煙,去了便無蹤無影。所幸,遊記讓我捕捉到了,而且挽留下來,掀開書卷就繚繞在我的眼前。

2009年10月12日

燕都之歌

在北國千裏冰封,萬裏雪飄的時節,我隨中國作家看神州代表團走進了廣東省懷集縣。位於嶺南的懷集仍然茂林修竹,滿目蒼翠,汽車在公路上奔馳,夾道的紫荊花敞開笑顏歡迎著我們。頓時,寒意消盡,周身湧起炎夏的激情。

炎夏的激情?

是的,正是炎夏的激情。這激情是懷集美好的自然風光點燃的,是懷集深邃的曆史文化點燃的,更是懷集方興未艾,蒸蒸日上的旅遊業點燃的。於是,我聽見我的細胞在歌唱,我的靈魂在歌唱,歌唱日新月異的懷集,歌唱欣欣向榮的懷集。懷集,素有燕都美譽,因而便有了這燕都之歌。

燕歌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

飛入尋常百姓家。

這是唐朝詩人劉禹錫筆下的燕子。燕子的更替易主揭示了世事變化的哲理,因而,燕子伴隨著這詩成為千古絕唱。我是在這絕唱的詩意中認識燕子的,以為燕子就是屋簷下的一巢風光。及至到了懷集,到了懷集著名的風景旅遊區——燕岩,才知道這種認識的短淺。原來燕子可以離簷而居,群居,居住出一個世人無法想象的族群。我問,這裏的燕子有多少隻?竟問出令我目瞪口呆的數字:

10萬餘隻!

我登上景區的觀燕台,一側是高達60餘米的燕岩洞口,一側是山嶺原野。我們來的不是時節,燕子離去了,秋分之後便去南洋群島尋春去了。然而,站在這裏仍然有一種震撼的感覺,似乎看到黎明時分,群燕翩飛,紛紛從洞口擁出,那該是多麼壯觀的景象!不止是出洞,當地村民告訴我們,夕陽西下,萬山掛彩披霞,這時候漫山遍野都是燕子的歌聲。仿佛是一眨眼的功夫,仿佛是神靈的號令,突然間歌聲停止,燕子騰空而起,遮天蔽雲,相繼回歸洞窟,那更是人間奇觀!

我注目燕子的時候,才發現懷集這燕子與我見慣的燕子大為不同,兩翼間有一條清晰明晃的黃色羽毛,陽光一照,閃閃發光,因稱金絲燕。《辭海》載:金絲燕“群棲,食蟲,巢以羽毛、苔蘚或海藻等混和唾液膠結而成,即供藥用、食用的‘燕窩’”。莫非,這燕岩出產慈禧太後喜歡進膳的燕窩?正是。每年春分一過,金絲燕就回歸懷集,在燕岩中群居產仔。當然,產仔前要先築巢,而她們築巢不用河泥,是用唾液一滴一滴將羽毛、草絲粘結起來。那幹結以後的唾液乳白晶瑩,就是珍貴的食物燕窩。

燕窩高懸在六七十米高的岩頂上,附近的村民卻要徒手攀爬上去,將那一個個燕窩采摘下來。這采摘燕窩的勞作,如同雜技表演一樣驚險。不過,雜技表演的驚險動作均有保護措施,而采摘卻是毫無設防的。為了來往於絕壁,村民們設置了天梯和天橋。說是天梯和天橋,其實天梯是一杆杆垂掛的竹竿,天橋也隻是一杆橫搭的竹杆。采摘時,村民就攀豎杆而上,沿橫杆而跨,那驚險的勞作令目者提心吊膽,那驚彩的場景令觀賞者歎為觀止!

金絲燕創造著自己的生活,也改造著人們的生活。附近村民享受燕子的福澤,崇尚燕子的精神,燕子成了他們心靈世界的依托。每年農曆三月初一是當地的“祀雷節”,六月初六是敬燕節。而無論是祀雷節還是敬燕節,都是敬奉燕子的。這一天,人們要燒香奉燕,還有諸多禁忌。不能洗頭、洗衣服,怕髒水被燕子誤飲,汙了神靈;還不能下地作務,怕驚了燕子的行蹤。燕子,金絲燕,這上蒼賜於的精靈已成為懷集人現實生活的物質財富,精神世界的聖潔信仰!

何止懷集人民,凡聞知者無不慕名而來,來觀瞻燕岩,來朝拜燕子,來感知這天宇間的生靈。

於是,懷集人民順水推舟,推波助瀾,觀瞻遊覽燕岩已成為一條旅遊線路。當金絲燕沿著祖先的生活模式循環往返時,懷集的父老鄉親卻走出既定的陳規,奏響了新的生活樂曲。燕子呢喃訴舊語,遊人結隊聽新歌。我在懷集感受到了時代脈搏的跳動!

洞歌

潺潺流水岩西走,落落斜陽洞口懸。琴立台前真妙花,舟行石底更奇傳。

落落斜陽洞口懸。

琴立台前真妙花,

舟行石底更奇傳。

我走進燕岩,耳邊唱響的就是這首詩。這是清代詩人龍世儲的感興,卻恰如其分地表達了我的心境。

我是充滿好奇地走進燕岩的,我想探知是什麼樣的洞穴能吸納十萬隻金絲燕,創造世所罕見的生態奇觀?腳步一邁入洞口,我便吃了一驚,驚歎好大一個洞!不過,同時也就明白了燕子棲居這洞中真是最為明智的選擇。這洞真高,最高處高達80餘米;這洞真寬,最寬處寬達90餘米;這洞真深,最深處深達660米,哦,不是深了,因為這洞深透了,從這頭到了那頭,也就成了長。這麼宏大的一個家園,不要說尋常百姓家,即是烏衣巷裏的王謝明堂又何嚐能與之相比?真感慨燕子先祖的好眼力,將家園安在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