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射山在沅陵1(1 / 2)

1

音樂歌舞古茶山

公元760年前後,唐朝著名的史學家、文學家、地理學家陸羽,撰寫出世界上第一部關於種茶飲茶的專著,這就是茶學領域著名的《茶經》。

陸羽在《茶經》中對唐代以前茶葉的曆史根源、茶葉的采摘和加工方法、煮茶和飲茶的器具,以及有關茶的曆史人文掌故等,都進行了第一次總結。《茶經》問世,對中唐飲茶風俗的普及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同時也提升了飲茶品茗的美學境界和文化層次,把飲茶從單純的解渴生津上升到一種精神層麵的享受,有力推動了唐代茶文化的興起以及後來的茶葉生產。《新唐書·陸羽傳》記載,自從陸羽《茶經》問世後,“天下益知飲茶矣。”因此,《茶經》被公認為是中國茶學史上一部劃時代的裏程碑式的茶學著作,陸羽也因此被後世譽為“茶聖”,奉為“茶仙”,祀為“茶神”。

陸羽在《茶經》中征引很多唐以前古籍關於茶的資料,而這些古籍,在他完成《茶經》編寫後,大多都已經散失無存了。因此,《茶經》裏的一些記載,都成為謎一樣的東西,需要後世茶學專家們不斷稽考發現,才能給予破解。直到21世紀初,《茶經》才被宣告基本破解完畢,隻剩下無射山遲遲得不到破解,成為陸羽留下的最後一道難題。

從《茶經》的記載來看,無射山在唐代中葉茶風於全國興起之前,就已經和茶產生了非常深厚的淵源。

無射山是《茶經》記載多茶樹的山。

無射山是《茶經》首次提到地處蠻界的茶山。

無射山是《茶經》唯一提及與音樂歌舞有關的茶山。

但是,無射山又是至今沒有找到確切藏身地點的《茶經》名山。

於是有人懷疑,真的有一座名為無射的茶山存在嗎?倘若真的存在這樣一座茶山,它便當之無愧的是中國茶歌茶舞藝術表演的源頭。

要解決無射山的真偽問題,首先要找到它在《茶經》中的來源。

《茶經》關於無射山的記載,原文是這樣的——

辰州漵浦縣西北三百五十裏無射山,雲蠻俗當吉慶之時,親族集會,歌舞於山上。山多茶樹。

這條記載,陸羽說他是從《坤元錄》中征引得來的。

《坤元錄》又名《括地誌》,是我國曆史上一部重要的地理文獻工具書,被後人廣泛用來注疏各種古典文史名著。這部書雖然在南宋時散失無存了,但它的影響力仍然深遠。南宋以後的著述家,雖然沒有了《坤元錄》原著,但是他們憑借唐宋古籍中對《坤元錄》的征引,完成了大量古典文史名著及唐代以前曆史地名的注疏和詮釋。如張守節的《史記正義》、徐堅的《初學記》、杜佑的《通典》、李吉甫的《元和郡縣圖誌》、司馬光的《資治通鑒考異》、樂史的《太平寰宇記》、李昉等人的《太平禦覽》等,都是借助參考和征引《坤元錄》才得以完成。《坤元錄》靠著其他書籍的征引,使得大量寶貴的文獻資料保存了下來,繼續造福後人。

尤其是在曆史地名考證方麵,《坤元錄》最是功不可沒。近代的一些考古發現,有不少是得益於古人著作中對《坤元錄》資料的征引。如《史記正義》引《坤元錄》說:“勝州連古縣,本秦九原郡,漢武帝更名五原。秦之林光宮,即漢之甘泉宮在焉……秦故道在慶州華池縣西四十五裏子午山上。自九原至雲陽,千八百裏。”根據這條轉引的記載,1980年以來,眾多曆史地理學家和考古工作者,采用現代科學儀器,在二十多年時間裏,對秦故道進行了多次調查論證,最後確定了子午嶺上秦故道的具體走向和經由路線。

20世紀80年代中期,湖南省文物普查隊以《史記正義》引《坤元錄》“黔中故城在辰州沅陵西二十裏”的記載為線索,在當時的沅陵縣太常鄉窯頭村(現黔中郡村)中碼頭一帶,發掘出了一個占地10多萬平方米的楚秦時代的城市遺址,出土了大量戰國至漢代陶器碎片。在以後不斷地發掘中,又相繼出土許多精美的生活用陶缽、豆、罐、方壺、銅鏡、銅砝碼、銅戈、銅箭鏃,以及陶製地下排水管道和一枚刻著“元陵”二字的古印章。2006年6月,經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院長高崇文、湖南省社科院研究員何光嶽、湖南省考古所研究員何介鈞等20名全國楚文化專家的現場調研論證,一致認定這裏就是楚國的黔中郡治所。

在河南,人們也以古書轉引《坤元錄》記載,在新鄭市北18公裏處發掘出秦置苑陵縣遺址,出土了大量西周文化遺存,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百度《坤元錄》,像這種以古籍對《坤元錄》征引為線索而找到古城池或姓氏發源地遺址的事例還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