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8月14日,在美國紐約時代廣場,有多對男女長久地擁吻。他們的衣著幾乎完全相同:男人穿著美國海軍軍服、頭戴海軍軍帽,而女人幾乎都穿著白色的護士服裝。他們有高有矮,有胖有瘦,有老有少,然而他們的吻姿卻都出奇的相似:女人側著身、仰著臉、緊閉著眼睛,男人都用粗壯有力的右臂攬著女人的腰,另外一隻臂膀扶著女人傾斜的身軀,而後把嘴唇貼上去……他們旁若無人,專注而忘情,他們究竟在幹什麼?圍觀者越來越多。當有人告訴大家,這是為紀念“二戰勝利63周年而組織的夫妻模擬當年“勝利之吻的活動時,又有多對夫妻加入了熱吻的行列。而被這些夫妻環衛在中間的一對男女姿勢最為優美,熱吻也最為持久,他們,就是“勝利之吻的彩色雕塑。
在美國,幾乎沒有人不知道“勝利之吻的故事:1945年8月15日,日本軍國主義者宣布無條件投降,當時行進在美國紐約時代廣場的人們被這個突如其來的好消息給激動壞了,他們用各種各樣的方式來慶祝等待已久的勝利。一個海軍士兵正好路過此處,周圍綻放著一張張笑臉,有人把帽子扔向天空,有人扭著腰肢跳起舞蹈,有人揮舞著手中的物品……大家互相致意,熱烈的氣氛深深地感染了這名士兵,以至於他興奮得不知該如何慶祝勝利,便隨手攬過旁邊一位女護士,把自己的嘴唇壓在了她紅潤的唇上……這一場景深深地震撼了正在四處捕捉素材的攝影師埃森斯塔特的心,他迅速按下快門。很快,這個鏡頭便以《勝利之吻》的名稱登上了美國《生活》雜誌的封麵。雖然鏡頭上看不清男女主人公的麵目和表情,但世界被這一熱吻打動。人們忘記去打聽他和她是誰,他們是什麼關係,人們隻知道,在千百萬種慶祝方式裏,這種方式最能讓心靈酥軟。
2005年8月,為了紀念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周年,美國著名的雕塑藝術家斯沃德·約翰遜根據當年雜誌上發表的《勝利之吻》照片,完成了一尊雕塑,並將其命名為“無條件投降,從此,這一吻又被雕塑凝固在時代廣場。雕塑中的男子帥氣灑脫,女子苗條漂亮,兩人的熱吻動作看上去配合默契、栩栩如生,因此這個雕塑幾乎成了時代廣場的標誌,每一個經過此處的遊客都要和他們合影留念。
2005年8月15日,在時代廣場,人們為這個雕塑舉行了盛大的揭幕儀式,而揭幕者就是雕塑中的女護士、已經87歲高齡的伊迪絲·庫倫·謝恩。
揭幕典禮後,伊迪絲接受媒體采訪時說:“一個水兵抓住了我並將我攬在懷中,那方式簡直就像踩著音樂起舞,我緊張地閉上了雙眼,接受了他的熱吻。我之所以允許他親吻我,是因為他曾在戰場上為我而戰、為這個國家而戰、為世界和平而戰,我沒有為和平做什麼,那就獻上一吻吧!接吻之後,我們就匆匆走開了。可是,我到現在還不知道他叫什麼名字呢……說這話時,伊迪絲布滿皺紋的臉上透著深深的遺憾。而後,老人又講述起陳年往事,當年《生活》雜誌出來之後,她一眼就認出了封麵照片上的女子就是自己,害羞燒紅了她的雙頰,她哪裏還敢承認那就是自己呢?這,成了她心中的塊壘。直到1979年,伊迪絲才鼓足勇氣給攝影師埃森斯塔特寫了一封信,坦承自己就是“勝利之吻中的女主角。
讓伊迪絲實在沒有想到的是:她的采訪播出後幾天,竟有20多人宣稱自己就是當年照片中的士兵。伊迪絲高興壞了,因為她一直以為他已經死了。麵對20多張老態龍鍾的臉孔,伊迪絲怎麼能辨認出當年那張英俊的麵龐、飽滿的嘴唇?最後,動畫專家用三維軟件分析了這些人的肢體語言後確認:來自羅得島的喬治·曼多薩才是“勝利之吻的男主角。
終於,這個醉人的故事有了一個完美的結局。82歲的喬治·曼多薩摸一把掉光了牙齒的幹癟的嘴唇,說:“我當時喝了點酒,因為大家都在舉杯慶祝。我攬過伊迪絲,完全是因為我需要有人和我一起分享勝利的快樂!你們知道,我是軍人,對戰爭更加厭惡。嗬,那一吻並不代表愛情,隻是表達我們向往和平的心情!
這一吻應該說是世界上最著名的一吻。一個軍人和一位護士,因為一個令人開心的消息,兩位陌生人親吻了,而且是以舞蹈的動作。這件新聞事件被寫成文學作品、刻成雕塑作品,充分表達了人們對於和平的無限向往之情。吻,是特定人群之間表達情感的一種方式,發生在陌生人中間,就有了新意和韻味。女人並沒有抱怨這位男士,而且一直還想找到他。這裏有一個理由,就是人類對美和善的向往。
騎車如人生,上車需要滑行和上提,肯定很費力,下車既是向舒服的靠攏,又是向困境的妥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