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人間重晚晴”(1 / 2)

1990年6月,張學良九十大壽。台灣的黨圈政界由總統府資政、張學良的老友張群牽頭發起,公開為張學良舉辦盛大的祝壽會,此舉顯然是著意為他爭取完整的人身自由大造聲勢。新上台的李登輝為籠絡人心,亮出綠燈,特贈“壽”字屏以示祝賀。同年年底,張學良終於被解禁。昔日的風流公子和英俊少帥,獲得自由時已是耄耋衰翁,人世無情惟白發,英雄頭上不肯饒。用張學良本人的詩句寫照,則是“白發催人老,虛名誤人深”!

1991年3月10日,張學良夫婦啟程赴美探親,行前,李登輝再次示恩,送給他們一筆旅費。在美國,張學良見到一些闊別的老友,也聽到許多故人凋零的消息。當時,美國的華文報紙作出分析,普遍認為,張學良好不容易熬過半個世紀的軟禁歲月,如今重獲自由金身,猶如衝出牢籠的猛虎,肯定不會再返回台灣那片傷心之地了,一些故舊友好也都勸他定居海外,因為台灣政局多變,蔣家舊勢力仍然不可低估,須防不測,以免再投羅網。但這些建議均被張學良婉拒,他解釋說:“不要為難別人。”這個“別人”便是暗指國民黨主席李登輝。他與趙四小姐在美國隻逗留了短短三個月,6月底即飛回台北。直到1993年12月15日第二度出境,才決定以年老無依靠,投奔兒子張閭琳為由,向美國移民局申請長期居留“綠卡”。

他們定居美國夏威夷,一個最大的原因便是那裏的氣候與居住環境適宜養老,加以好友張群、張大千及王新衡等先後凋零,台島已無後顧之戀。本來,大陸有他們的故園桑梓,早在1961年12月12日,紀念“西安事變”二十五周年時,周恩來即曾讓人捎信給張學良,全信十六字,前無稱呼,後無署名,比電文還簡潔:

為國珍重,善自養心;前途有望,後會有期。

到了九十年代,中國政府盛情邀請張學良回去看看,甚至派出少帥的東北軍舊部屬呂正操將軍充任說客。遊子何嚐不想落葉歸根,但兩岸關係冰凍三尺,張學良不願再置身於政治冰層下的漩渦中心,終於望洋止步。

“久在樊籠裏,複得返自然。”陶淵明是詩人,他不為五鬥米折腰,贖取自由身,無非“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張學良是“風流少帥”,他坐穿了牢底,贖取自由身,可就不單是杯觴吟詠,還要恢複其久遭壓抑的天性,那就是“交女朋友”。張學良壽近期頤,追求的已不再是當年“照花前後鏡,花麵交相映”的年輕美女,而是成熟女性超乎迷人風采之上的精神溫慰,銀行巨子貝祖貽(大建築家貝聿明的父親)的夫人蔣士雲便能給予他這樣的快樂。蔣士雲很不簡單,三十年代初,她是北平有名有數的交際花,張學良主持華北軍政期間,與這位社交界的大紅人大美人十分熟絡。有一件趣事在此不可不記,當年傅虹霖(第一位為張學良作全傳的作家)到台北拜訪張學良,問他多年來研究《明史》的心得,張學良笑道:“我早已不研究明史了。”傅又好奇地追問:“那您現在研究什麼學問?”張學良先賣了一陣關子,然後才調皮地回答:“研究女人。”另一次,傅虹霖問張學良,當年他在東北除了元配於鳳至和秘書趙四小姐,另外是否還有兩位姨太太。對於這位女作家的提問,張學良回答得相當爽快:“不止不止,當年我的女朋友最多有十二個!”傅虹霖得寸進尺,繼續追問:“那裏頭您最喜歡的,是不是趙四小姐?”張學良給出的答案令人大吃一驚:“不是不是!她是對我最好的,但不是我最愛的。我最愛的在紐約。”這位少帥的“最愛”,據考證就是前中國銀行董事長貝祖貽的夫人蔣士雲。1991年3月,張學良恢複自由之身,首度訪美,在舊金山隻待了不足三天,就把趙四小姐撂在一邊,隻身飛赴紐約,這位多情的少帥即投宿在蔣士雲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