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花王海的講述中,我才知道,原來在先秦時期。
宜賓一帶,便出現了一個極難馴服的少數民族,這個名族被稱為‘僰’,經過數千年的發展,僰人盤踞在雲貴川三省交界的宜賓咽喉之地,並且一統雲貴川三省的少數民族。
成為了長江沿岸,最大的一個少數民族部落。
從後秦漢初時期,僰人便以王統治,就像成吉思汗一樣,統治著自己的民族,由於僰人生性好戰,且不喜歡被朝廷管束,因此從漢代開始,每個朝代的皇帝都會派遣部隊去討伐僰人。僰人依托有利地形以及他們的團結和驍勇善戰之能,在曆代的圍剿下,不但沒有減少,人數反而越來越強,並且控製了整個宜賓和長江中遊地區。
每一代的僰王,都會帶領他的族人跟朝廷對抗,僰人的戰爭,從先秦一直持續到了明朝。
根據曆史和珙縣誌記載,在明朝成化元年1465年的時候,僰人得實力忽然變得空前絕後的壯大,他們一路殺到了湘西,跟兩廣總督對抗,激戰了近一年,然後有輾轉回到四川宜賓,那時的宜賓叫做‘敘州’,僰王帶著他的僰人精兵悍將,從宜賓進入雲南,貴州,沿途跟軍隊對抗的同時,他們也殺老板姓。
就這樣,僰人跟明朝的對抗和他們在四川,湖北,貴州,雲南等地,建立了自己統治控製的領域。
在長江流域的咽喉,要塞,地勢險峻之地,修建了工事,烽火台等軍事設施。根據記載,僰人是中國少數民族史上,最為驍勇善戰的一個少數民族,他們比蒙古人還要勇於戰鬥,而且有勇有謀,他們善於利用周圍的天然環境作為軍事化用途,可以在懸崖峭壁之上修建碉堡,可以淩空搭建棧道,所以他們成為了先秦後曆代王朝的心腹大患。
民間傳說,每一代的僰王,手中都有一個上古神器,擁有無上力量。
也正是因此他們才能戰無不勝。
光有曆史資料記載的大戰役,在明朝時期,就有五次,其中最大規模的兩次是成化三年,也就是1468年,明朝出了18萬軍隊,前去圍剿僰人,然而,經曆了一年的艱苦奮戰,最終18萬明軍,以慘敗告終,最後一次戰役,是在明朝中後期的萬曆元年1573年,再次集結14萬軍隊,對僰人居住地,進行了聯合圍剿,至此,僰人徹底滅亡。
花王海說,當時的僰人被明朝成為‘都蠻’,乃是當時中國最難對付的一個少數名族。
同時,他也跟我說,根據曆史的記載,明朝時期僰人之所以會反叛,對抗朝廷,乃是因為當時四川的軍隊,先屠殺了260個僰人寨的人,這才導致了僰王決心反叛朝廷。
在花王海的講述中,我的心裏十分的澎湃,雖然我沒有在那個年代,但是我能想象那是不堪屈辱不願臣服的僰人,跟明軍浴血奮戰的場麵,我想那一定都很血腥,壯烈的同時,也充滿了悲哀。俗話說一將功成萬骨枯,一個少數民族的崛起,它所經過的地方以及一個少數民族文化的時興,在曆史之中,都是屹立在白骨之上的。
後來,花王海跟我講述了一些關於僰王的記載,他說,僰人懸棺,之所以會埋在懸崖峭壁之上,那是害怕朝廷的人將他們親人的屍骨毀壞,因此才有了懸棺這麼一個習俗。這個習俗從先秦時期就開始的,但是其中卻有個特點,那就是僰人僰王的待遇,跟一般的僰人不同,他們跟帝王一樣,曆代的僰王都擁有自己的王陵。
傳說,僰人之中,有一隊非常厲害的軍隊,這支軍隊,專門負責給僰王修建陵墓。
而且,值得一提的是,這個軍隊,都是每代僰王繼承僰王位之後,由僰人族人中的死士組成,他們繼承上一輩的修陵技術,然後給他們所在的那代僰王修建陵墓。陵墓修好,僰王歸天,做完法事後,便由這支修建僰王陵墓的軍隊將僰王送入陵墓之中,在送僰王進入陵墓的時候,除了這支軍隊以外,不準任何僰人前去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