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1世紀全球競爭的關鍵在於人才的競爭,人才競爭的基礎保障則在於教育。高校是人才的孵化器,肩負著培養人才、造就人才的重要曆史使命。在這樣一個高速發展的知識經濟社會,如何實施大學生的素質教育,全方位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尤其是非專業素質,仍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筆者曾師從於創造學理論與創造教育研究專家羅玲玲教授,對於創造教育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研究。2002年起,筆者先後開設創造力開發相關課程,課程旁聽生的增加和教室爆滿使筆者感覺到大學生們對提高創造力的渴望。通過指導學生參加“挑戰杯”大學科技和創業計劃競賽等一係列比賽,並實現了學校在課外科技競賽獲獎上的突破,筆者感覺到創造性解決問題的價值。2005年出版了為大學本科生素質提升服務的《創造性解決問題》一書,該書於2008年獲得中國創造學會的創造成果獎。
企業技術人員和高校研究生層麵學生提高創造、創新能力需要解決哪些問題?上述人員和本科生創造、創新能力有哪些共性東西?是《創造性解決問題》一書付梓反思就開始困擾筆者的問題。
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社會即學校”的觀點,並指出:“不運用社會的力量,便是無能的教育;不了解社會的需求,便是盲目的教育。倘使我們認定社會就是一個偉大無比的學校,就會自然而然的去運用社會的力量,以應濟社會的需求。”
2006年,筆者開始參與社會科普工作。在針對企業、社區普及創造學理論和創新方法的同時,也開始尋找困擾自己的問題的答案,同時為寫一本以研究生和科學技術人員為讀者對象的書而做資料和思路上的準備。
人類文明進程中不可缺少的內容之一就是創造、創新實踐活動。回望人類的曆史,創造、創新實踐活動一直以朦朧、隨機的腳步行進著,直至近現代科學技術的產生和發展,創造、創新成果才大量湧現。當代社會,創造、創新實踐活動已擁有係統的科學技術方法,人們對創造、創新實踐活動的認識也得進一步深化。
人類為了生存向自然索取,同樣也受到自然的報複和抵製。人類為改造自然建設社會體係而奉獻生產勞動,同時也受到社會的製約與改造。人是創造活動的主體,也在創造活動中得到進步與提高;受正功能的恩惠,也遭受負功能的困擾。創造性思維與創造、創新實踐活動不再是單純的非邏輯思維與經驗技能,而與邏輯思維與係統思維方法有機結合起來。
從係統觀視角出發,自然、社會、創造活動、人,都屬於不同層次的係統。人本身是一個係統,又是自然、社會、創造活動係統的子係統或係統元素。係統與係統、係統與係統元素之間利與害並存,協調與矛盾貫穿於係統活動的始終。係統乃至相關係統之間平衡、穩定是暫時的,運動、失衡是永遠的;在穩定與運動交替中不斷發展、完善,由低級向高級演進與發展。
把係統理論觀點引入創造、創新理論研究體係,把係統理論和創造性思維方法、創造原理與技法並列闡述,把技術係統、發現問題的途徑與創造、創新實踐活動規律共同探討是本書開篇的設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