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時代
有巢氏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多,人民為避禽獸蟲蛇,有巢氏則構木為巢,過巢居生活。
燧人氏上古之世,人民生食而傷害腸胃,民多疾病。燧人氏乃鑽木取火,教民熟食。
伏羲氏亦作伏戲,宓羲,包犧,或稱犧皇,皇羲。伏羲之世,天下禽獸多,伏羲氏製作網罟,教民田獵,獵禽獸,捕魚蝦。又訂嫁娶之製。一說伏羲即太皞(太昊),為古東夷部落首領,居於陳(今河南淮陽)。以龍命官,即以龍為其族圖騰。
神農氏神農氏之時,衣食不足,疾病生。神農砍木為耜,楺木為耒,教民播種五穀。嚐百草之味,察水土之甘苦,一日遇七十毒,遂發明醫藥。教民男耕女織,不受饑寒。又以“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發明自由交換的市場。其後繁衍東徙至黃河中遊,其支係又南遷,分散於江漢中遊流域。
炎帝又稱炎帝氏,赤帝,烈山氏(烈或作麗,連),或稱魁隗氏,長於薑水(渭水支流,今陝西岐山南)之濱,遂以薑為姓。其後氏族遷徙,“初都陳,又徙魯”。一說炎帝即神農氏。其支係活動於南方,欲向北發展,與黃帝戰於阪泉(今河北涿鹿東南)之野。
黃帝又稱黃帝氏、軒轅、帝軒、軒黃。長於姬水(一說即岐水,一說即冀水)之濱,遂以姬為姓,又為公孫氏。相傳黃帝時有百官、其臣發明頗多,如書契、占日月星氣、律曆、甲子、算術。黃帝妃嫘祖開始養蠶治絲織衣。黃帝曾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三戰而勝。又與蚩尤戰於涿鹿(今河北涿鹿南),蚩尤戰敗被殺。
堯又稱唐堯,名放勳,陶唐氏首領。被推選為華夏部落聯盟首領。命鯀治洪水,九年不成功,年老讓舜為聯盟首領。曾居冀方(今河北唐縣境)、晉陽(今山西太原附近)、平陽(今山西臨汾市)。
舜又稱虞舜,名重華,姚姓。有虞氏首領,因堯年老,在華夏部落聯盟中代堯攝政,放逐治水不成功的鯀,命鯀子禹治水。堯死,舜被推舉為聯盟首領,年老讓禹攝政。南巡守至蒼梧山下(今湖南寧遠南),死於蒼梧,葬於九嶷(寧遠東南)。
夏朝遠祖
禹姒姓,名文命,字高密,鯀之子。相傳生於西羌,遷至蒿山下(今河南登封)。原為夏氏族酋長,在華夏部落聯盟時期,受聯盟領袖舜的任命繼承鯀治理洪水。在外十三年,三過家門而不入。因治水有功,代舜為部落聯盟領袖。三苗不服,伐三苗獲勝。塗山大會諸侯,“執玉帛者萬國”。夏王朝開始建立。東巡狩至會稽大會諸侯,計功行賞。誅防風氏。病死於會稽。子啟繼王位。建都之地有陽城(今河南登封告城鎮)、陽翟(今河南禹縣)、平陽(今山西臨汾西南)、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和晉陽(今山西太原市南晉源鎮)等地說法。
啟又稱夏後啟,或夏後開,“後”是王之意。相傳禹曾選定益(伯益)作為繼承人,禹死後,“諸侯皆去益而朝啟”。啟繼位開始了“父傳子家天下”的王位繼承製。有扈氏不服,大戰於甘,滅有扈氏。於鈞台大會諸侯。征西河誅武觀。啟死,子太康繼王位。
太康啟之長子,遷都於斟(今河南鞏縣一帶)。隻知盤遊,不恤民事。被有窮氏的後羿所逐,向東流落於陽夏(今河南太康)。
後羿是有窮氏(今河南東北部一帶)的方伯。相傳是堯時以善射著稱的羿之後代,禹時受封於(今河南濮陽西南)。太康東流,後羿自遷於窮石(今河南孟縣,或說在鞏縣),“因夏民以代夏政”。後羿“恃其射也,不修民事而淫於原獸”,為寒國(今山東濰縣東北)的奸詐子弟寒浞所殺。寒浞奪取有窮國之政權。
仲康太康之弟。太康被逐久而不歸,在夏舊臣們保護下做了夏王。記錄了最早的日食。
相仲康之子。繼仲康為夏王,遷居帝丘(今河南濮陽),得斟灌氏(今山東壽光)和斟氏(今山東濰縣)的幫助,征淮夷、風夷和黃夷。寒浞命長子澆滅斟灌氏和斟氏。殺相。
少康相之子。澆殺相時,相妃後緡已懷孕,從城牆洞中逃出投奔有仍氏(今山東濟寧)。生少康於有仍,成長後為有仍氏牧正。後又投奔有虞(今河南虞城)為有虞庖正。伯靡殺寒浞,滅有窮。女艾殺澆,滅過國。相子季杼殺滅戈國。少康複夏王位,重振夏王朝,史稱“少康中興”。少康死,子杼繼王位。相傳少康做秫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