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炎黃阪泉之戰(1 / 3)

炎、黃即傳說時代的炎帝、黃帝,為氏族社會薑姓和姬姓兩部落首領,也是華夏各族之共同祖先。

炎帝,又稱炎帝氏①、赤帝、烈山氏②,烈又作麗、連,或稱魁隗氏③。一說炎帝即神農氏,單稱神農。炎帝為身號,神農為世號④,長於薑水之濱,遂以薑為姓。相傳其母任姒,有嬌氏之女,名女登,為少典妃,有感神龍於華陽的常羊,生炎帝於列山石室。“長於薑水,有聖德,以火德王,故號炎帝,初都陳,又徙魯”⑤,“始作耒耜教民耕種,其德濃厚若神,故為神農也”⑥。

薑水即岐水,在今陝西岐山縣南⑦,“初都陳,又徙魯”,是薑姓部落自西向東遷徙,先居於陳,即今河南淮陽,後又遷居於魯,即今山東曲阜。

我國傳說時代大體來說,經曆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幾個較原始的階段。自黃帝至堯、舜、禹,則處於氏族製的末期,已是基本定居農耕。古文獻中對此有各種描述,如“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眾,人民不勝禽獸蟲蛇。有聖人作,構木為巢,以避群害,而民悅之,使王天下,號曰有巢氏。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惡臭而傷害腹胃,民多疾病。有聖人作,鑽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悅之,使王天下,號之曰燧人氏”⑧。上古之世皆穴居野處,與禽獸雜處,有巢氏時才以木造屋居住,以避禽獸蟲蛇的侵害。燧人氏時發明鑽木取火,炮生為熟,使吃後人少疾病,結束了茹毛飲血的生活。有巢氏、燧人氏誰先誰後,因係口耳相傳,無從考究,但是從各種記載中所描述上古的社會情形來看,無疑先民們是經曆過這一發展階段的。

伏羲氏,即太皞,故又稱太皞伏羲氏,太皞又作大昊。伏羲又作宓羲、庖羲、炮羲、伏戲,或稱羲皇。相傳在有巢氏、燧人氏之後,發明結繩製罔罟,用以捕魚獵禽獸。又觀察了天象、地理、鳥獸活動之跡並根據身體眼耳口鼻和山澤雷風等各種自然現象創造出“八卦”⑨。又創製“儷皮嫁娶之禮”⑩,即以一雙鹿皮為定婚之禮。太皞伏羲氏之後則是神農氏。

神農氏“木為耜,楺木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氏族社會原始農耕是“刀耕火種”,生產工具很原始,起土工具隻是一根尖頭木棒。相傳神農氏發明的耒就是在尖頭木棒上端裝一橫柄,下端近尖頭處裝一橫木。起土時兩手握上端橫柄,以足蹬踏下端橫木,則入土深,起土多。耜就是在耒下尖端再裝上一個骨或石製寬尖器,類似後世之鏟形器。使用耒耜耕作,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成為農耕中一飛躍性變化。故《周書》中說:“神農之時,天雨粟,神農耕而種之。陶冶斤斧為耒耜,耨以墾草莽然後五穀興。”有了比木棒更先進的生產工具耒耜,即可鋤耨開墾荒地,使五穀興旺。但當時的農耕種植產量並不豐富,所以又有神農氏教民說:“士有當年不耕者,則天下或受其饑矣。女有當年不績者,則天下或受其寒矣。故夫親耕妻親績。”這也就是神農氏時代農耕生產的描述,此時生產力還不高,所生產的農作物還無豐富之積蓄,男人要是不耕種,則當年就無糧食,女人要是不紡不織,則當年就無衣穿。我國自古以農立國,古代社會的經濟生活,就是以“男耕女織”為基礎。

相傳我國最早以物易物的市場,也是神農氏所發明,所謂“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雖然男耕女織,才能不受饑寒,但還是比“刀耕火種”的原始農耕有了發展,所以才有多餘之物用於市場交換。

神農氏亦是我國傳說的中醫藥發明者。上古原始先民“穴居野處”,農業種植尚未發展,隻知采摘野草、樹木果實以充饑,或是捕撈螺蚌為食,多誤食而發生疾病或中毒,輕者傷殘,重者喪命。神農氏之時,除教民以耒耜耕種五穀,辨別土地之幹、濕、高、下,種植相宜的作植外,還親自“嚐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避)就,當此之時,一日而遇七十毒”。這反映了我國最早尋找中草藥的實踐。“毒,並非是指必定毒死人的藥物,而是指具有某些醫療作用的藥物,古人經過嚐用,它們具有無毒、小毒,或較大毒性的分別,這是實踐過程中積累的認識”。故神農氏“一日而遇七十毒”則是辨別藥性,我國藏醫學有“無毒不成藥”之說,亦為嚐百草辨藥性實踐之證。

黃帝,又稱黃帝氏、軒轅、帝軒、軒黃。“有土德之瑞,土色黃,故稱黃帝,猶神農火德王而稱炎帝然也”。生於姬水之濱,遂以姬為姓,居於軒轅之丘,故稱軒轅氏。國於有熊,又稱有熊氏。姬水或說在今陝西岐山東北。相傳其母名附寶,亦出自少典氏族,見大電繞北鬥樞星,感而懷孕生黃帝。“弱而能言,幼而慧齊,長而敦敏,成而聰明”。娶西陵氏之女嫘祖為正妃,次妃為方雷氏之女女節,後又娶彤魚氏之女和悔母為妃,此即“四母”,生二十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