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麼是健康
世界衛生組織提出了人體健康的新標準,這個標準可以簡單地概括為肌體健康的“五快”,即食得快、便得快、睡得快、說得快、走得快。
精神健康的“三良好”,即良好的個性人格、良好的處事能力和良好的人際關係。人體健康是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的統一,兩者是相輔相成、互相依存的。生理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礎,心理健康反過來又促進生理健康。眾所周知,當人生病時,往往會情緒低落、萎靡不振或煩躁不安,影響工作和學習,而心理不健康往往會導致冠心病、高血壓、糖尿病和癌症等嚴重疾病,還會使人的社會適應能力遭到破壞,直到無法進行正常的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
中醫是研究人體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診斷和防治等的一門學科。在中醫中認為身體健康有十大標準:
眼睛有神:目光炯炯有神,無呆滯之感,說明精充、氣足、神旺,髒腑功能良好。
聲息調和:說話聲音洪亮,呼吸從容不迫,反映出心肺髒功能及循環功能良好。
小便通暢:小便通暢,每天尿量1000至1500毫升,說明泌尿功能正常。
大便通暢:大便每日一次或兩次,無腹痛、腹瀉,提示消化功能健旺。
體形適中:保持體形勻稱,不胖不瘦。標準體重=身高(厘米)-105(女性減100)(千克)。
牙齒堅固:保持口腔衛生,基本上沒有齲齒和其他口腔疾病。
腰腿靈便:保持每周3次以上的運動,每次半小時,使肌肉、骨骼和四肢靈活自如。
脈搏正常:脈搏從容和緩、柔和有力、節律整齊、不浮不沉、不大不小,說明心髒和循環功能良好。
飲食有節:每日定時定量,飲食均衡,不挑食,不偏食,不暴飲暴食,不酗酒,不吸煙。
起居準時:能按時起床和入睡,睡眠質量好。
2.什麼是亞健康
隨著社會生活節奏加快,女性工作與生活的壓力增大,尤其是在繁忙嘈雜的都市,女性亞健康人群越來越多。加強對女性亞健康的特點、規律、預防等方麵的研究,已經成為現代醫學一項重要課題。
麵對生活,許多現代女性最深的感受是“活得好累”。不僅心累,身體也疲勞乏力、反應遲鈍、活力降低,對什麼事都提不起精神,常常感覺焦慮、煩亂、無聊和無助,到醫院檢查,卻什麼毛病也沒有。經常處於上述狀態的女性其實就屬於“亞健康”。
亞健康即指非病非健康狀態,這是一類次等健康狀態(亞即次等之意),是界乎健康與疾病之間的狀態,故又有“次健康”、第二狀態。亞健康是個大概念,包含著前後銜接的幾個階段,其中,與健康緊緊相鄰的可稱作“輕度心身失調”,它常以疲勞、失眠、胃口差、情緒不穩定等為主症,但是這些失調容易恢複,恢複了則與健康人並無不同。它占人群的25%~28%。這種失調若持續發展,可進入“潛臨床”狀態,此時,已呈現出發展成某些疾病的高危傾向,潛伏著向某病發展的高度可能。在人群中,處於這類狀態的超過1/3,且在40歲以上的人群中比例陡增。
他們的表現比較錯綜,可為慢性疲勞或持續的心身失調,包括前述的各種症狀持續兩個月以上,且常伴有慢性咽痛、反複感冒、精力不支等。也有專家將其錯綜的表現歸納為三種減退:活力減退、反應能力減退和適應能力減退。從臨床檢測來看,城市裏的這類群體比較集中地表現為三高一低傾向,即存在著接近臨界水平的高血脂、高血糖、高血黏度和免疫功能偏低。
另有至少超過10%的人介於潛臨床和疾病之間的,可稱作“前臨床”狀態,指已經有了病變,但症狀還不明顯或還沒引起足夠重視,或未求診斷,或即便醫生作了檢查,一時尚未查出。嚴格地說,最後一類已不屬於亞健康,而是有病的不健康狀態,隻是有待於明確診斷而已。因此,扣除這部分人群,也有不少研究者認為亞健康者約占人口的60%。國內外的研究表明,現代社會符合健康標準者也不過占人群總數的15%左右。
有趣的是,人群中已被確診為患病,屬於不健康狀態的也占15%左右。如果把健康和疾病看做是生命過程的兩端的話,那麼它就像一個兩頭尖的橄欖,中間凸出的一大塊,正是處於健康與有病兩者之間的過渡狀態——亞健康。人體出現亞健康狀態時,常常有以下表現:
心病不安,驚悸少眠:主要表現為心慌氣短,胸悶憋氣,心煩意亂,惶惶無措,夜寐不安,多夢紛紜。
汗出津津,經常感冒:經常自汗、盜汗、出虛汗,自己稍不注意,就感冒,怕冷。
舌赤苔垢,口苦便燥:舌尖發紅,舌苔厚膩,口苦、咽幹,大便幹燥、小便短赤等。
麵色有滯,目圍灰暗:麵色無華,憔悴;雙目周圍,特別是眼下灰暗發青。
四肢發脹,目下臥蠶:有些中老年婦女,晨起或勞累後足踝及小腿腫脹,下眼皮腫脹、下垂。
指甲成像,變化異常:中醫認為,人體軀幹四肢、髒腑經絡、氣血體能信息層疊融會在指甲成像上稱為甲象。如指甲出現卷如蔥管、相似蒜頭、剝如竹筍、枯似魚鱗、曲類鷹爪、塌同癟螺、月痕不齊、峰凸凹殘、甲麵白點等,均為甲象異常,病位或在髒腑、或累及經絡、營衛阻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