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4 凱恩斯的“革命”理論(1 / 3)

在基本了解《通論》的理論體係基礎上,本節將對《通論》的主要理論進行介紹。從《通論》的全名《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看,應該對他的就業理論、利息理論和貨幣理論分別給予介紹,但是一旦如此就會發現,凱恩斯的就業理論裏麵包含了利息理論和貨幣理論,離開利息理論和貨幣理論,就業理論就成了“無米之炊”;同樣,凱恩斯的利息理論和貨幣理論也離不開就業理論,貨幣需求本身就是收入的函數。講到這裏就更進一步明白了之所以感覺讀凱恩斯著作不好讀,不僅僅是因為凱恩斯著作寫的難讀,很大的原因是人們總是戴著“有色眼鏡”,用讀傳統經濟學理論體係的眼光,來讀凱恩斯帶有革命性的著作,其結果必然是對凱恩斯理論的誤解和對凱恩斯政策建議的曲解。而凱恩斯之所以這樣命名,是因為在凱恩斯看來他的理論同樣也適合於“充分就業”前提下的傳統理論,而在傳統經濟學中“就業”與“貨幣”采取的是“二分法”。

10.4.1有效需求原理:有效需求決定就業和收入水平正如凱恩斯所指出,忽視總需求是李嘉圖以來經濟學的傳統,雖然馬爾薩斯為了地主階層的利益曾一度提到過有效需求這個問題,但是“供給會創造需求”的“薩伊定律”像幽靈一樣從來沒有離開正統經濟學。按照薩伊定律,既然供給會自動創造等量的需求,經濟一定會處於充分就業均衡狀態,至少不會遠離均衡,也不會長期偏離均衡。凱恩斯以 1929— 1933年大蕭條為背景,對正統經濟學嚴重脫離現實的做法進行了批判,不無諷刺地寫道:

傳統經濟理論的眾所周知的樂觀主義已經使經濟學者們被看做類似甘迪德那樣的人物;他離開現實世界來耕種自己的園地,並且教導人們:隻要聽其自然,在可能有的最美好世界中的一切都會走向最美好的途徑。

由此,凱恩斯提出了《通論》中最核心的命題“有效需求原理”。他認為,在短期內由於“動物精神”的作用,雖然資本存量、勞動條件和技術水平等生產能力沒有發生變化,但是常常存在消費和投資的不足,而消費和投資的不足將會使總供給和總需求的均衡水平(凱恩斯稱之為有效需求水平)達不到充分就業的水平。具體而言,當總需求價格大於總供給價格時,社會對商品的需求超過商品的供給,資本家就會增雇工人,擴大生產;反之,當總需求價格小於總供給價格時,就會出現供過於求的狀況,資本家或者被迫降價出售商品,或讓一部分商品滯銷,因無法實現其最低利潤而裁減雇員,收縮生產,因此,就業水平取決於總供給與總需求的均衡點。由於在短期內,生產能力沒有變化,資本家願意供給的產量不會有很大變動,總供給基本是穩定的,這樣就業量實際上取決於總需求。

簡而言之,雖然長期決定一國產出和就業水平的唯一因素是其生產能力,但是短期產出和就業水平卻取決於總需求水平,於是賦予政府對總需求進行管理的職責,可以在短期內擺脫經濟危機的困境,這就是《通論》最重要的理論貢獻和凱恩斯革命的關鍵所在。在凱恩斯看來,在資本主義現實中,非充分就業是常態,而充分就業隻是一個特例,由於他的理論既適合傳統經濟學的充分就業狀況,也適合非充分就業的狀況,因此,取名為“通”論。對此,正統經濟學的代表,凱恩斯的老師和師兄庇古教授不無諷刺地評論道:“凱恩斯先生認為他對經濟學所做的正像愛因斯坦對物理學所做的那樣,他提出了具有深遠意義的一般性的理論;在這種理論之下,牛頓所得到的成果隻是其中的一個特殊事例。”庇古仍感到對凱恩斯“背信棄義”、竟敢對他進行批評的反擊分量不夠,於是又增加了一句挖苦:“我們看到了一位神射手瞄準月亮射箭,不論我們對此人擊中目標的能力持有何種態度,我們都欣賞這位射手的射箭藝術。”

為什麼自由資本主義經濟不能自動提供一種充分就業的有效需求水平呢?政府如何進行管理才能提高有效需求水平呢?或者,更進一步講,政府應如何應對“風險、不確定性和無知”給經濟體帶來的衝擊呢?以下兩小節將對這個問題作出回答。

10.4.2三大心理法則:不確定性和動物精神決定有效需求在提出了有效需求原理後,凱恩斯進一步認為,由消費需求和投資需求構成的有效需求,其大小主要取決於消費邊際傾向遞減、資本邊際效率遞減和流動偏好三大心理法則,而這三大心理法則,不過是在不確定性環境下,具有“動物精神”的人的一個正常心理規律而已。

對於消費需求,凱恩斯認為,在短期內隨著收入的增加,消費也會增長,但消費增加的速度慢於收入增加的速度,用“邊際革命”的術語,就是消費邊際傾向遞減(即新增加收入中用於消費的比例會逐漸減少)。對整個國民經濟來說,這意味著總收入與總消費之間存在著一個缺口,這一缺口會隨著收入的增長而擴大,從而形成消費需求的不足。

對於投資需求,凱恩斯認為,投資量的大小取決於投資誘導。而所謂的投資誘導就是看資本邊際效率是否高於利息率,這裏資本邊際效率是指增加一筆投資所預期可得到的利潤率。鑒於現實世界充滿了不確定性、人類本身對未來及相關知識的無知,對於資本邊際效率的估計,經常會受到非理性的“動物精神”的驅動,因此是極為不穩定的,總的來看,它會隨著投資的增加而降低,呈現“資本邊際效率遞減”的規律,從而減少投資的誘惑力。由於人們投資與否的前提條件是資本邊際效率大於利息率(此時才有利可圖),當資本邊際效率遞減時,若利息率能同比下降,才能保證投資不減,因此利息率就成為決定投資需求的關鍵因素。

凱恩斯認為,利息率取決於流動偏好和貨幣數量,其中流動偏好是指人們願意用貨幣形式保持自己的收入或財富這樣一種心理因素,它決定了貨幣需求。鑒於貨幣供給是由貨幣管理當局決定的,真正決定利率的市場因素是貨幣需求,即“流動性偏好”。其中,真正受利息率影響並反過來影響利息率的,是出於投機動機的貨幣需求,這種動機促使人們把儲蓄分為貨幣和證券兩部分。貨幣和證券之間的這種比例反映著個人對流動變現的偏好。如果利息率降到很低的水平,人們就會預期利息率將會上升到和繁榮時期相當的水平,因而持有證券會導致資本損失。於是,儲蓄者就會完全以流動性最強的現金形式持有資產,從而貨幣供給的增加也難降低利率以刺激投資,這就是凱恩斯講的“流動性陷阱”。

總之,凱恩斯認為,由於存在“三大心理法則”,消費需求不足和投資需求不足都是很有可能的,這種有效需求不足,導致了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和失業,這是無法通過市場價格機製來進行調節的。他進一步否定了通過利息率的自動調節必然使儲蓄全部轉化為投資的理論,認為利息率並不是取決於儲蓄與投資,而是取決於流動偏好(貨幣的需求)和貨幣數量(貨幣的供給),儲蓄與投資隻能通過總收入的變化來達到平衡。不僅如此,他還否定了傳統經濟學認為可以保證充分就業的工資理論,認為傳統理論忽視了實際工資與貨幣工資的區別,貨幣工資具有剛性,僅靠伸縮性的工資政策是不可能維持充分就業的。他承認資本主義社會除了自願失業和摩擦性失業外,還存在著“非自願失業”,原因就是有效需求不足,所以資本主義經濟經常出現小於充分就業狀態下的均衡。

10.4.3國家幹預經濟的政策:宏觀政策引導有效需求既然“自由放任”的資本主義製度會使資本主義社會經常處於有效需求不足的狀態,那麼,如何解決蕭條和危機呢?

結合上麵的理論,再來看一看圖 10.1.右側六項中有五項都是由個人或企業自行決定的,政府對此無能為力,隻有“貨幣數量”由國家管理,於是增加“貨幣數量”(亦即采取積極的貨幣政策)成了可以選擇的答案。但是,正如凱恩斯所分析的,這是有局限性的,因為當利息率降低到一定程度,社會便處於上文所講的“流動性陷阱”狀態,這時再增加“貨幣數量”也無濟於事。再則,當企業預期“資本邊際效率”很低或為負值時,再低的利息率(不可能為負值)也沒有企業會去投資。

這時凱恩斯的主張就非常清楚了,他認為在經濟處於蕭條或危機時,貨幣政策遠不如財政政策有效。從圖 10.1可以看出,如果在“消費”和“投資”並列項中,再增加一個“政府支出”,也就是說“國民收入”變成了由消費、投資和政府支出三個決定,這時政府就可以發揮作用了,因為消費和投資不足的部分,可以由政府支出來彌補。當然,也可以把“政府支出”看做是投資,這時,上文中的“投資”就變成了私人部門的投資,而“政府支出”變成了政府的投資,於是消費和私人部門投資不足的部分,可以由政府投資來彌補。這裏唯一剩下的問題是政府投資是否會等量擠出私人投資呢?因為如果政府投資會等量擠出私人投資,那這樣的投資就毫無意義。聰明的凱恩斯很早就清楚了這個問題,他在《通論》中對這個問題進行了專門的討論(“第十章邊際消費傾向和乘數”),還給出了精確的數學推導。他認為政府投資(一般通過公共工程建設)不僅不會等量擠出私人投資,而且還會帶來具有“乘數效應”的國民收入的增加,尤其是當“邊際消費傾向的數值接近於 1”時,“一個相對微小的投資卻能導致充分就業”。不過,政府投資也有失效的時候,那就是濫用政府投資拉動經濟的時候,對此凱恩斯很有預見性的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