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川寨之役的戰報再度傳至汴京。
仁宗望著戰死將官的名錄以及陣亡兵士的數目,心中好似繩勒刀割,著實有種欲哭無淚之感。數年之內與西夏三次交兵,大宋三戰皆敗,尤其是此次定川寨之役,宋軍傷亡數萬,一十六名將官血染沙場,大宋自立國至今八十餘年內,還從未有過如此敗績。
仁宗雙目怔怔地望著戰報,良久不曾言語。垂手侍立的各位文武大臣亦是心情沉重,沉悶無言。整座朝堂之上,頓時陷入一片寂靜。
良久之後,仁宗終於長歎一聲,道:“諸位愛卿,此次定川寨之役我軍再敗,傷亡兵士數萬人、將官一十六名!諸位愛卿以為我大宋今後該當如何自處?”話語不多,卻顯得異常沉重,如同一座大石一般壓在每一個人的心頭之上。
此時,宰相張士遜已因年邁而辭官歸裏,新任宰相姓晏名殊,字同叔,原為參政知事加尚書左丞,後又升任刑部尚書兼禦史中丞、三司使。晏殊為人剛簡威猛,待人以誠,雖處富貴,但生活簡樸,且樂於唯賢是舉、獎掖人才,範仲淹、歐陽修等皆出其門下,韓琦、富弼等皆由他栽培、薦引而得重用。
晏殊出班道:“回稟陛下,微臣以為,如今當務之急是對葛懷敏等一十六名將官進行追贈,同時好生撫慰陣亡將士的眷屬,以顯朝廷仁厚恩德之心!”
仁宗再次長歎一聲,道:“晏愛卿所言極是!傳朕旨意,追贈葛懷敏為鎮戎軍節度使,其餘陣亡將官各有追贈!所有陣亡士卒亦厚加撫恤!退朝!”說罷長身而起,離座而去,背影之中盡顯落寞。
此後一連數月,宋夏邊境再無戰事,但大宋君臣心中對於西夏卻是時刻提防。仁宗甚至將原本用以防禦大遼的數萬兵卒調至西北參與邊防,唯恐西夏再度侵襲。
定川寨之役過後不久,西夏與大遼又因邊境地區的黨項部落歸屬問題發生爭執。元昊勸誘遼國的黨項族人叛逃歸夏,遼興宗耶律宗真派軍前去鎮壓。元昊竟然派兵將遼國的招討使剿殺。耶律宗真勃然大怒,率領十萬兵馬渡過黃河,親自征討西夏。
雙方交戰初時,西夏大敗。元昊又施緩兵之計,一邊派遣使臣向遼國謝罪請降,一邊連撤百裏之遙,並以堅壁清野之策,將百裏之內的糧草、居所焚燒殆盡!
遼軍征戰一向是“以戰養戰”,元昊此舉使得遼軍後勤頓失保障,遼國戰馬因缺草料,病亡幾近大半。
元昊眼見有機可乘,返身發起猛攻,直襲遼軍大營。遼軍整軍出戰,又將元昊擊敗!遼軍正待追擊,忽然大風驟起,遮天蔽日、直撲遼軍,使得遼軍將士目不能視、寸步難行。遼軍素來迷信,見此情景,以為西夏有鬼神相助,登時軍心大亂、鬥誌全消!
元昊卻早已習慣這種風沙乍起的天氣,立刻命令夏兵反攻,將遼軍打得大敗,俘獲數十名遼國貴族大臣。遼興宗耶律宗真隻帶領數十騎勉強逃脫,差點成為西夏元昊的階下之囚。
此次夏遼大戰發生於河曲(今內蒙伊克昭盟)地區,故史稱“河曲之戰”。
西夏對宋三次戰役及夏遼河曲之戰,西夏元昊雖獲全勝,但同樣折損大批兵馬,陣亡士卒超過八萬,死傷馬匹三萬餘頭,而擄掠所獲財物與先前依照和約及通過榷場貿易所得物資相比,實在得不償失。同時由於宋夏開戰,邊境貿易立時中斷,西夏民間物資匱乏、物價上漲,普通民眾生活十分困苦,嗟怨之聲四起。各個部族首領亦紛紛要求元昊與大宋重修舊好。
慶曆三年(即公元1043年),六月。
西夏中書令張元上表元昊,希望元昊派遣使者前往汴京與大宋議和。元昊思之再三,終於同意張元所請,並派遣西夏皇族李文貴前往東京汴梁遞交議和文書。
消息傳至汴京,仁宗將信將疑,半晌不曾言語,隔了許久,才道:“如今元昊遣使李文貴前來與我大宋議和,諸位愛卿以為當如何應對?”
晏殊道:“陛下,既是元昊主動遣使議和,那便說明西夏如今實力大損、難以與我大宋持久相抗,微臣以為,我大宋當承其所請,與其議和。”
仁宗還未答話,又有一人出班奏道:“陛下,微臣以為,議和之舉暫不可行!”
眾人視之,原來卻是新任工部侍郎王琰。
王琰續道:“西夏元昊原為我大宋藩屬之臣,不思報效朝廷,反而僭越自立,帶兵犯我疆土!如今西夏實力受損,難以再戰,便來遣使議和,世間哪有如此便宜之事?倘若由得西夏說戰便戰、說和便和,那我大宋朝廷顏麵何存?況且那些異族素無信義、元昊又狡詐多端,因此微臣以為,此番西夏遣使議和,還需謹慎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