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緒論文藝學研究的對象、任務和方法(1)(1 / 3)

文藝學研究的對象和任務

一、總觀全局,係統考察

文藝學是人文科學中的一門學科,這個學科的名稱,是上世紀50年代從前蘇聯傳入的。因其研究對象主要是人類的文學活動,有人提議將它改稱為文學學,但這三個字中卻有兩個相重,不符合漢語的語言習慣,也有人沿襲古代文論用語,稱之為詩學,但在現代人的心目中,詩學已不是文學理論的同義詞,而是指專門研究詩歌的學問,容易引起誤解,所以人們仍稱它為文藝學。何況,文學和藝術原是相通的,它們有許多共同的規律,所謂“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冶,即此之謂也,因此,研究文學現象的文藝學,同時也必然包含許多藝術學原理。

文藝學可以分為三個部分:文學理論、文學史和文學批評,文學理論和文學批評通常泛稱文藝理論和文藝批評,它們所研究和評論的文學現象,也泛稱文藝現象。文學理論是研究文學的基本原理,它給文學史研究和文學批評以理論指導,提供理論基礎;文學史和文學批評則分別研究文學的發展曆史和評論當前的文學作品和文學活動,它們從生動活潑的文學實踐中總結經驗,豐富和發展文學的基本原理,使之免於停滯和僵化。所以,文學理論和文學史、文學批評是相輔相成的有機組成,不可偏廢。本書以研究和闡述文藝學基本原理為己任,屬於文學理論部分,雖然也涉及文學的曆史和現狀,但隻從理論的角度加以概括,不作具體論述。不過,本書在論述文學問題時,卻常涉及其他藝術領域,求其觸類旁通也。

文藝學是一門源遠流長的學科,它有著不同的派別。在各個流派之間,不但文學觀點極為歧異,而且研究的對象和範圍也不甚一致。文藝社會學主要研究文學與社會生活的關係,文藝心理學則研究創作與閱讀的心理機製;新批評派著重研究文學作品本身,而接受學派則研究作品在流通過程中,讀者在接受方麵的問題。這些學派,都有自己特殊的成就和貢獻,不可妄加貶責。但是,作為一門文藝學通論,就不能把眼光局限於一隅,像劉勰所批評的那樣:“各照隅隙,鮮觀衢路冶,而要總觀全貌,從外到內、從古到今、從生產到流通、從發生到發展,研究文學活動的各個方麵。因此,本書打算從五個方麵來進行考察:一、本質論,二、創作論,三、作品論,四、鑒賞論,五、發展論。

本質論講述文學的本質、特點、功能,以及文學與外界的聯係。把本質論放在開頭部分來講,的確有些抽象,對初學者來說比較難懂。但這牽涉到文學的基本觀點,後麵的許多問題都與此相聯係,不先講清文學的本質、特點,別的問題無所依據,所以還是應該先從本質論講起。接著是創作論。創作是文學活動的中心,是文學作品的生產過程。有了創作活動,才能產生作品,然後才有鑒賞批評活動。所以,創作活動應予以優先考察。在創作論中,將分別論述文學創作的現實基礎和主體意識、作品的藝術加工以及作家的思維活動等問題。創作活動的成果是文學作品,而作品一旦產生,便成為獨立的存在。文學評論固然要有宏觀的視野,但總得從作品本身出發。作品論就是將文學作品作為一種獨立的社會存在來考察,研究它的內容、形式和文體特點。文藝作品作為審美客體出現之後,就進入鑒賞過程,同時也就有了評論。所以,作品論之後,接著是鑒賞論,專門研究鑒賞過程的審美特點、心理機製,以及文學評論的種種問題。文學批評有許多流派,我們將擇要加以介紹,並在吸取各派優點的基礎上,來建立自己的批評方法。最後一部分是發展論,再跳出具體作品,從宏觀上來考察文藝的發生、發展規律。這部分分別論述文學的起源、文學發展與社會發展的關係、文學思潮流派和繼承借鑒、文學交流等問題。這樣,全書可以較有係統地涉及文學問題的各個方麵,既談內部關係,也談外部關係,兩方麵互相結合,形成一個整體。

二、外部關係與內部關係

對於文學問題的外部關係和內部關係問題,20世紀80年代頗有爭論。這種爭論,與韋勒克、沃倫的《文學理論》的引進有關,因為正是這部著作,明確地將文學研究作出外部和內部之分,而且以研究文學的內部關係為重點。這部著作之所以能在我國產生廣泛的影響,與我們文學理論界的內在需要有關。蓋因20世紀50年代以後所寫的文學理論文章和文藝學教科書中,外部關係談得多,內部關係談得少,人們認為這是造成文學教條化的原因之一,因此對於文學的內部關係很感興趣,而且認為今後應著重研究文學的內部關係,並且把它提到一個規律性的高度來看。但也有人不同意這種看法,認為文學與生活的關係、文學與政治的關係等,本身就是文學的內部規律,說是規律無內外之別。我們認為,規律雖然都是內在的,但關係確有內部和外部之分。一般說來,文學與外界的關係,屬於外部關係;而創作、閱讀之內在因素,則屬於內部關係。當然,這種劃分不是絕對的,兩者互相影響、互相滲透。作為專題研究來說,為了彌補過去的欠缺,在一段時間內有些人著重研究內部關係是可以的,但作為係統、全麵地闡述文藝學基本原理的教科書,則內部關係和外部關係都不可偏廢。文學固然有它自身的特點,內在的規律,但作為一種社會現象,特別是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它不能不受社會存在的製約。必須首先確定文學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明了外界社會因素對文學的影響,才能準確地把握文學內部的發展規律;正如必須首先確定人體在天體中的位置,明了天體運行、節氣演變對人體的影響,才能更準確地洞察髒腑變化,便於辨證施治。在一般情況下,我們是不大能體會到天體對人體的製約作用的,但外界的情況一有變化,這個製約作用就表現得很明顯了。這一點,隻要到西藏走一趟,便會有深切的體會。由於西藏高原空氣稀薄,供氧不足,我們便感到渾身難過,難以正常活動。或者觀看一下宇航員在太空中活動狀況的直播,也可明白天體對於人體的製約作用。人體看似獨立,其實是深深受製於生存環境的。當然,隻了解天體運行、節氣演變,而不考察髒腑變化,是無從治病的;但對病情隻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也是難以治好病的。同樣的道理,隻講文學與社會生活的各種關係,不講文學本身的特點,是不能升堂入室的;但若把文學看作遺世而獨立的東西,看不到社會生活對它的影響,那也摸不清文學的真正規律。對於主體與客體的關係,也要作如是觀。我們要講文學的主體性,因為無論是創作或閱讀,都需要主體性的發揮。過去對這方麵比較疏忽,作為反撥,強調主體性是必要的。但是,主體畢竟受著客體的製約,意識畢竟受著存在的影響,如果不搞清兩者的關係,對文學規律的理解也難免是片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