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節 肉牛常見病及防治(1 / 3)

1.瘤胃臌脹病

瘤胃臌脹又稱瘤胃臌氣,是牛比較常見的疾病之一。根據發病緩急可以分為急性瘤胃臌脹和慢性瘤胃臌脹。

病因 因采食大量易發酵產氣的飼料,如三葉草、山芋秧等;或因大量飼喂未經浸泡的豆類飼料;或因飼喂發黴變質的草料;或精飼料過多而飼草不足;或穀物類飼料碾磨過細;或繼發於前胃弛緩、食道阻塞、創傷性網胃炎等病。

診斷 原發性瘤胃臌脹主要是由於采食大量易發酵的飼料時很快發生。最明顯的症狀是左腹部膨脹,尤以左膁部為甚,嚴重的病例左膁部的隆起可高出脊背。觸診瘤胃壁緊張有彈性,叩診呈鼓音。呼吸困難,頭頸伸直張口伸舌,口中流出帶泡沫的唾液。後期病牛呻吟、步態不穩或臥地不起,常因窒息或心髒麻痹而死亡。

繼發性瘤胃臌脹,發病較為緩慢,症狀與急性臌脹相似但程度輕微,臌脹多呈間歇性。

防治 及時排除瘤胃中的氣體,製止瘤胃內容物繼續發酵,清理胃腸道,強心補液,改善瘤胃內環境及增加其收縮力。

放氣時應使氣體徐徐排出,不能放氣過快。放氣後可由套管針內注入來蘇兒15~20毫升,或福爾馬林10~15毫升,加水適量,以製止繼續發酵產氣。最後用左手指緊壓腹壁,拔出針頭,局部消毒。

①硫酸鎂500~1 000克,魚石脂30克,芳香氨醑40~50毫升,加水5~6升,1次口服。

②液狀石蠟1 000毫升,魚石脂30克,蓖麻油40克,加水5升,1次口服。

防止貪食過多幼嫩多汁的豆科牧草,尤其由舍飼轉為放牧時,應先喂些幹草或粗飼料。

2.創傷性網胃腹膜炎

病因 牛在采食時誤食尖硬金屬異物,刺激網胃和腹膜引起的疾病。

診斷 初期病畜突然呈現不明原因的前胃弛緩。食欲不振或消失,反芻緩慢或停止,鼻鏡幹燥,磨牙,呻吟等,應用前胃興奮劑時,病情加重。

典型症狀為頭頸伸直,拱背,四肢集攏於腹下,肘部外展肘肌震顫,張口示痛。不願運動。臥地時表現非常小心,起立時,多先提前肢。病畜立多臥少,但臥地後又不願起立,有的病牛在起臥時,可發出呻吟聲。網胃觸診,疼痛不安,抗拒檢查。血液檢查可見白細胞增多。

防治 從臨床檢查和死後剖檢的大量資料表明,牛誤食金屬異物是十分普遍而嚴重的,因此,必須嚴格防止飼料中混有金屬異物。所有飼料應通過電磁吸引器清除金屬異物。

采用瘤胃切開術。按常規手術法切開瘤胃,掏出一部分內容物,然後用手通過瘤胃網孔伸入網胃內,取出金屬異物。

3.胃腸炎

病因 原發性胃腸炎多為飼喂品質不良的飼料,如黴爛或有毒飼料等引起。繼發的原因多為胃腸性疝痛,前胃弛緩,創傷性網胃炎等,也發生於某些傳染病和寄生蟲病過程中。

診斷 輕度胃腸炎僅有消化不良及糞便帶粘液。重度的胃腸炎由於粘膜下組織損害,糞便中可發生特殊的變化。發病初期,體溫升高。劇烈腹瀉是胃腸炎的主要症狀,排出的糞便混有粘液、血液或壞死的組織碎片,糞腥臭味。肛門鬆弛,有的排糞失禁。嚴重的腹瀉可引起脫水及酸中毒,病牛呈昏迷狀態。

防治 首先消除病因,加強護理,絕食1~2天,以後喂給少量柔軟易消化的飼料。

在病初時雖排稀便,但排糞並不通暢,應清理胃腸。一般用硫酸鈉、硫酸鎂或人工鹽300~400克,加魚石脂15~20克,酒精80~100毫升,常水4~5升,1次口服;或用液狀石蠟500~1 000毫升,鬆節油20~30毫升,1次口服。

當腸內容物已基本排空,糞的臭味不大而仍腹瀉不止時,可以進行止瀉。一般用木炭末100~200克,日常用水1.2升,1次口服;或用鞣酸蛋白20克,次硝酸鉍10克,碳酸氫鈉40克,澱粉漿1千克,1次口服;或用0.1%高錳酸鉀溶液3~5升,1次口服,每天1~2次。

消炎措施應貫穿於整個療程。一般可用磺胺脒15~25克,口服每天3次,首次量加倍;或用黃連素4~8克,每天3次灌服。

如有脫水和酸中毒,則可用5%葡萄糖生理鹽水2 000~4 000毫升或複方氯化鈉溶液2 000毫升,維生素C 2克,混合1次靜脈注射。接著再注射3%~5%碳酸氫鈉500~1 500毫升。

4.牛體內線蟲病和體外寄生蟲病

病因 牛以草食為主,經常放牧,這就給寄生蟲的感染提供了許多機會。特別是體內線蟲和體外寄生的蟎、蜱、蠅蛆、虱等。

診斷 牛體內線蟲和體外寄生蟲病在診斷上比較困難,這是因為牛感染後,發病極為緩慢,臨床症狀極不明顯,而且可出現周期性變化,時好時壞。另外,單一病原體往往對牛隻不造成什麼危害,而且臨床上多呈不顯症狀的感染。隻有當牛隻所感染的蟲體的種類和數量達到一定程度時,才表現出一定的臨床症狀。

防治 定期選取藥物對所有牛進行預防性驅治。驅蟲時間,一般選在春季和秋季,也可於夏季體外寄生蟲多時,加驅1次。

阿莫菌素對絕大多數線蟲、外寄生蟲及其他節肢動物都有很強的驅殺效果(蟲卵無效)。1%針劑皮下注射的劑量按體重0.2毫升/千克,0.2%粉劑,牛按每千克體重0.1克拌勻於飼料中飼喂或灌服。

專家提醒

體內線蟲和體外寄生蟲,對牛造成的危害都是慢性型的,且多是終生性的。對牛的危害也是多方麵的。一是吸收宿主的營養,與宿主爭食吃,腸道線蟲就屬於這一類。使牛的飼料報酬降低,增加生產成本,嚴重時導致畜體瘦弱、貧血、長期消化不良、體弱等。許多體外寄生蟲可以吸食宿主的血液,如吸血虱、虻、蚤、蜱和刺皮蟎等,都是直接由牛體表吸食血液的。寄生蟲的機械性壓迫和損傷,可以誘發炎症。許多種寄生蟲在牛體表皮或粘膜等處造成的損傷,給其他病原體的侵入創造了條件,引起繼發感染,加重病情。

5.口蹄疫

口蹄疫是牛、羊、豬等家畜的一種急性、烈性傳染病。以牛的易感性最高。傳染性極強,為世界法定傳染病。

病原 本病病原體是小核糖核酸病毒科的口蹄疫病毒,分為7個主型,即A、O、C、南非1、南非2、南非3和亞洲1型,其中以A、O兩型分布最廣,危害最大。各型病毒引起的症狀不一樣,但無交叉保護作用,動物感染後,隻對本型病毒產生免疫力。

診斷 臨床特征為口腔粘膜、蹄部及乳房皮膚發生水瘡和爛斑。病牛的糞尿、乳汁、口涎、眼淚和呼出氣中均含有病毒,大量存在於水皰皮和水皰液中,個別牛治愈後5個月仍從唾液中檢出病毒。通過直接接觸或間接接觸,病毒進入易感牛的消化道、呼吸道或損傷的皮膚粘膜而感染發病。汙染的草料、飲水、空氣以及飼養和運輸工具等也是主要的傳播媒介。本病傳播迅速,2~3天即可波及全群,乃至一個地區。發病率很高,但死亡率不到1%~2%。冬季多發,其他季節也有發生。

發病牛在舌麵、上唇、下唇、齒齦、蹄部等處出現大小不等的水皰。體溫40~41℃以上,食欲減退,流涎,呈白色泡沫,口溫增高,精神委頓。水皰經一晝夜破裂形成邊緣整齊的紅色糜爛,糜爛逐漸愈合,體溫恢複正常,全身症狀好轉。如果蹄部繼發細菌感染,局部化膿壞死,則病程延長,甚至蹄匣脫落。

防治 輕症病牛,經過10天左右多能自愈。本病傳播迅速,發病率高,也是損失最嚴重的一種傳染病。

一旦發生或懷疑發生本病時,應立即向上級畜牧獸醫部門報告疫情,並在疫區嚴格實施封鎖、隔離、消毒、治療等綜合措施。確診為口蹄疫發生時,應立即用與當地流行的病毒型相同的口蹄疫疫苗對發病牛群中健康牛和受威脅區的牛進行緊急預防注射,並對發病牛進行撲殺,並深埋或燒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