娀王參加了鳩國的盟會,得到了鳩國與娀國可以大量貿易的承諾,便高興而歸。娀王一直很喜歡東邊這些國家出產的醴酒,那味道真不錯呀!
白丁等人知道娀王即將入城後,立刻趕往城邊。白丁說:“狼,我們有樂器嗎,比如鼓、笛或者磬?”
“王,我們走得急了啊,並沒有帶這些。”士狼回答,“不過,我們有一些酒壇可以用。”
“酒壇?聲音一定要大點才好。”白丁說。其實,這裏士狼說的是缶,而白丁直接理解為酒壇了。缶是用來裝酒喝的壇子,在中國的西北,古代秦國的戰士就喜歡一邊喝酒一邊擊缶歌唱,可見,缶也是中國上古的一種樂器。
士狼拿來了幾個酒壇,白丁命令跟隨的人敲擊酒壇,然後盡力大吼,後的內容大致是“盟會成功啦,友邦風國前來貿易交流!”之類的。由於娀國王的隊伍還沒有入城,而迎接的隊伍又都在城內,經過白丁這麼一喊,搞得幾乎全城的人都知道盟會成功,友邦來訪這麼個消息。當娀國王隊伍入城門,解除了隨行士卒的武裝之後他才知道有這麼個消息,然而,知道了也改變不了什麼了。
如果白丁不搞這麼一出,娀王大可把白丁拘押起來,然後要挾風國給出相應好處,最後他還可以把白丁交給鳩王,換取更多利益。但是被白丁這樣搞得全城皆知,如果他還那麼做的話,傳出去被其他國家知道了,那他這個盟主國的娀王也就當到頭了。無奈之下,他接見了白丁一行人。白丁受娀王邀請,一起去娀王宮中宴饗。
娀國是這一區域的一個大型聚落,娀國都城相當於後世的一個大村莊。各類木頭房屋錯落地排列在城中,細小清澈的水溝在房屋間隙中川流,儼然一副農家水鄉的景象。
娀國都城和其它小國都城形製一致,外城牆都是粗壯的木柵欄,城門則是高大的箭樓,後來演變成了闕門,在中古時代也可以稱之為棘門。士卒和獵手們外出打獵或者戰鬥歸來,穿過箭樓,則可以放心地解除武裝回家了,因為他們已經在“城”內了。
穿過平民區,就是娀國的宮城區。宮城區的牆體是更為緊密紮實的木樁柵欄,每一根木樁都有近四米高,部分牆體還被敷上泥土,成為泥牆。宮城門也是兩個高大的箭樓組成,形製已經和後世故宮等宮城的差不多了,估計這就是“宮城門”的前身了。
進入宮城,隨著步伐移動,就會看到開闊的宮城裏坐落著幾個高大的房屋,並且都被木柵欄和泥牆隔開,這應該就是各個“宮室”了。中國的宮殿實在都稱不上是宮殿,而應該叫做宮室,因為它們和“殿”還是有區別的,他們大多是院落形式的超大型四合院,其中居住性的房舍占大多數。中國的建築多以土木構成,這就使得它很難以“高大”為方向來縱向發展;中國宮室建築都是以“寬大”為方向來橫向發展,阿房宮和未央宮之類的寬廣宮城就是例子。
當然,中國也有高大的樓閣高台建築,比如後來兩周和秦漢時期就有的依靠堆築的高台修建的台榭建築,這種建築修建之前,需要堆築一個高大的土堆,然後依靠土堆,一層一層地在上麵修建木製結構的中式建築,或者直接堆一個高大的土堆,在土堆頂上修建巨大的中式建築,這就是“台”,比較出名的,就是公元前11世紀左右由帝辛修建的鹿台了!這帝辛是誰呢,就是傳說裏的紂王,“帝”隻是在他死後追加的名號。
在這個超大院落裏穿行一會兒後,白丁和娀王他們一行就來到了一個巨大的房子前,白丁覺得這個方子估計有大半個籃球場那麼大了。看來這個應該就是娀國宮裏的“議事殿”了。
跪坐在殿裏的案板前,沒一會兒就有侍女端上各種食物。還是良渚文化風格極強的黑陶和白陶製器皿裝盛,還是海鮮和禽類等食物,甚至還有奢侈的粟米飯。白丁見了這些食物,不由感慨,穿越到上古時代,最好還是不要淪落為貴族以外的階級啊,不然那日子才叫苦!
右手抓起陶盤中一團不知道什麼的葉子,然後,在一個高腳豆(一種規格很高的盤子)裏抓起一坨生魚肉醬,再裹起來,放在口中咀嚼,生菜的酸汁液混合著生魚的鮮味,讓白丁的味蕾欲罷不能,實在太好吃了。再喝一口略帶海鹽鹹味兒的鮑魚湯,吃上一口米飯,白丁感覺這幾天受的辛苦全都被一掃而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