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良心的鼓聲能走多遠:心智的啟蒙
在製度性作惡的脅迫力量左右著幾乎每個人思想和行為的社會裏,個人良心往往就會被看成是一種可能的抵抗力量,人心、人性的心智覺醒也就越加顯得重要。在這樣的社會裏,人的心智覺醒難度要比在一般的社會、政治環境中大得多。這一心智覺醒可能會產生兩個問題:人的良心是與生俱來的嗎?對人的行為,個人良心向善的引導總是與主導社會的價值觀相一致嗎?
美國作家亨利·梭羅(HenryDavidThoreau,1817—1862)在《瓦爾登湖》(Walden,1854)的第十八章中寫道:“如果一個人與他的同伴步伐不合,那也許是聽到了一個不同的鼓聲。不管這是怎樣的鼓聲,來自多麼遙遠的地方,他都會隨著那音樂聲前行。”梭羅是一個聽自己良心鼓聲行進的人,他是一個個人主義者,他崇尚人類單純的心靈,認為生活越簡單,宇宙的規律也就越簡單。他的個人良心讓他在眾人皆醉的時候擁有獨自的清醒,像一個獨善的隱士那樣不受喧囂紛雜社會的攪擾。梭羅是一個寂寞的人,他的書打動一些與他一樣在心底深處寂寞的讀者,但他的良心鼓聲卻並不能喚起他們與他一起前行。連他的一個朋友都說:“我愛亨利,但無法喜歡他,我決不會想到挽著他的手臂,正如我決不會想去挽著一棵榆樹的樹枝一樣。”
我們要傾聽的是另一種良心鼓聲,一種能讓我們與他人同行的良心鼓聲。這個鼓聲來自每個人的內心,但它並不孤獨寂寞,因為我們能夠互相聽到來自他人的心靈回響。即使暫時聽不到回響,也不等於沒有回響,因為這回響就像是樹林子裏的回聲,你不知道什麼時候會從某個並不期待的方向突然聽到了它。當這聲音響起的時候,如加繆在《西西弗斯的神話》中所說,它“會使一切偶像都沉默下來。宇宙突然恢複了它的沉靜,大地上無數詫異的小小的聲音就會升起。……秘密的呼喚,從所有的臉上發出邀請”。回聲一旦響起,你會感覺到這是朝你而來。這個回聲來自人們在社會中為共同的善而不斷進行的心智交流,人心和人性的啟蒙就是為了促進這種心智交流,並加入這個交流。
公民啟蒙和心智啟蒙
良心是具有自由意誌的人類用理智,而不是僅僅依靠直覺或本能來做的善惡、對錯、是非判斷,並因此有所行動。良心不隻是人有什麼情感、情緒或想法,而是有與此相應的行為。沒有行為和行動的良心隻是空洞、模糊、曖昧的心理衝動,也會因此變得萎靡衰竭。和美德一樣,良心是某種我們需要用行動來養育的東西,正如亞裏士多德所說,“我們是因為行正義之事才變得正義的,是因為有所節製才有節製的,是因為做勇敢的事才成為勇敢的”。同樣,良心也是某種要麼運用,要麼失去的東西。如果說良心因自由而彌足珍貴(保護“良心自由”的理由),那麼,良心的自由隻能在行動中才能得以實現。
康德把自由當作評判人性善惡的前提,他區分了人的自然本性和道德本性,認為自然本性無所謂善惡,因此把人的自然本性從善惡論中排除出去。雖然“人性”具有自然人性和道德人性的廣泛內涵,但是,就改良道德、砥礪品行而言,人的向善或不向善,墮落與不墮落實際所指的是人心,而不是人性,因此人性是本惡、本善,還是兼而有之,則不需要在這裏成為主要的問題。
我們關注的是人的自由本性,也就是可以作出自由道德選擇的人心。按照康德的說法,它首先在人的內心意念層麵上展開行動,然後才貫徹和實施到外顯的經驗行動中。具有道德善惡意義的人性其實就是人心,而人性的善惡則是人心的好歹,即良心和歹心。因此,對人性善惡的事實層麵上的判斷,也就是對於人在動機和行為的一致性上的善與不善的區分。我們常常在正麵的意義上運用“人心”這個說法,特指善良的心地、良心,其反麵即為“歹心”或“沒良心”(也就是“人心敗壞”)。以人的自由本性和自由心智為出發點的人心啟蒙與公民知識啟蒙有共同的目的,那就是讓盡量多的普通人,而不是少數聖賢或精英,能夠共同建立起一種訴諸自由而非壓製、共好而非獨善、德行而非強權、民主而非專製的好的公共生活。啟蒙不是行為指導,而是心靈開啟,不隻是糾錯,而且更是教育。英國教育思想家亨利·皮査姆(HenryPeacham,1546—1634)說,“不含教育的糾正是平庸的虐政”,心智啟蒙便是要用養育人心來化弭這樣的虐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