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浦區二師附小楊莉俊燈下,讀到李政道博士的那句話“求學問,需學問,隻學答,非學問”時,便思潮澎湃。回想自己的課堂,滿堂師問司空見慣,即使生有所問,也是寥寥數問,問了也問不到點,問不到位,稍作回應也就過了。日子久了,孩子們習慣了隻聞不問,深思善問更無從談起。《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倡導學生探究。”細想,課堂應是師生共同探討、研究、解決問題的地方,教師要做的不能局限於傳授知識,應是教會學生如何去發現、分析、解決問題。俗話說:學問學問,又學又問,會學會問,才有學問。說得不就是這個理嗎?

怎樣讓我們的孩子學會“問”呢?我想以二年級第二學期第五、六單元的教學為例。這兩個單元的主題是“讀課文,提出問題”。我反複研讀教材,發現12篇課文有的是童話,有的是詩歌,體裁廣;內容生動、有趣,其中耐人尋味的細節也不少。我根據每篇課文的特點及教學目標,從以下三方麵入手初步引導學生讀課文,提問題,讓他們在學會提問之路上邁出堅實的一步。

一、讓孩子愛“問”——培養問題意識

愛問、想問,有問的熱情和欲望是會問、善問的基礎和前提。在學習這兩個單元的課文前,我特意安排了一堂先導課,課題叫“愛問的孩子最最棒”。我把題目用醒目的紅粉筆大大地寫在黑板中間,請孩子們好好讀上三遍,然後用響亮的、充滿激情的語言告訴孩子們為什麼愛問的孩子才是最棒的。我又給孩子們生動地講述了愛因斯坦小時候常常愛提出一些怪問題,如:指南針為什麼總是指向南方?什麼是時間?什麼是空間?孩子們聽得津津有味,頗有感觸,紛紛發表聽後的感受。我還送給孩子們許多帶有“問”的成語,像“不恥下問”、“打破沙鍋紋(問)到底”、“刨根問底”、“追根問底”、“質疑問難”、“入鄉問俗”,等等,通過帶讀跟讀、開火車讀、男女生接讀等多種形式的朗讀,讓孩子們進一步明確“問”的意義。接著,我讓孩子們用火眼金睛發現班中愛問的孩子,進行表揚。最後,我告訴大家這兩個單元的學習任務,鼓勵每一個孩子做一個最最棒的愛問的好孩子。一堂先導課雖隻有短短35分鍾,卻收到了意想不到的良效,同學們不僅明確了學會提問的重要意義,而且積極性被充分調動,個個摩拳擦掌,真有一番要大問特問的架勢。在兩個單元的教學過程中,我始終在課堂上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鼓勵孩子們有問就問,敢想敢問,即使孩子們提的有些問題分散、籠統、不合邏輯,我都給予支持,因為小學生提問題必定要經曆從提出無價值的到有價值的問題這樣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更何況二年級是他們係統學習提問的起始階段。一句簡單的鼓勵,一個默許的眼神,一臉溫和的笑容,甚至是一個肯定的手勢,學生都得到了莫大的精神鼓舞。在我的鼓勵、關愛下,“愛問的孩子最最棒”這句話牢牢地紮根於孩子們的心中。

二、教孩子尋“問”——掌握提問方法

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我發現不少孩子不是不想問,而是不知道哪裏有問題,問什麼才好,因此,我把教學目標定為教孩子們尋找問題,初步掌握幾種常用的提問方法。而這幾個方法來源於對12篇課文的深入研磨,讓學生隨文學問。

1.在課題中尋“問”

題目是文章的眼睛,抓住課題走進文本,是有效的閱讀方法,但不是所有的課題都能引發學生的有效思維。這兩個單元中有些課題具有啟發性和提示性,學生可以因此展開思維的翅膀去尋“問”,比如《優雅的“請假條”》、《最後的玉米》、《徐童保樹》;而有些課題則沒有太大的尋“問”與思考空間,如《打碗碗花》、《愛寫詩的小螃蟹》等。教學中,我通過刪選,對於有提問價值的課題,引導學生立足課題,發現問題,提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