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日辰時,與張震聯名發出致皖南地委書記胡明、蘇皖軍政委員會軍事部長熊兆仁並告第七、第九兵團首長並報總前委電,通報繼七、九兩兵團三個軍昨晚渡江成功之後,我大軍今晚可繼續渡江。要求胡、熊接電後立即周密幫助,策動保五旅及其他可能起義的部隊舉行起義,並以有力一部或大部挺向浙贛線,輾轉破壞鐵路和公路,阻止敵人向江西轉移。

同日午時,總前委致中共中央軍委並粟裕、張震、劉伯承、張際春、李達、譚震林電:第三野戰軍第七、第九兩兵團渡江任務順利完成,刻正向繁昌、銅陵地區擴張;第二野戰軍三個兵團今夜渡江估計亦無問題。指令第七、第九兩兵團渡江以後,第一步於4月25日以前消滅繁昌、荻港、魯港、銅陵、青陽地區之敵,第二步從4月26日起控製南陵、清弋江、灣、宣城、涇縣地區,並準備繼續向東挺進,兩兵團“盡可能各以一個軍以上兵力爭取提前向東支援東集團”,“在戰術上仍應穩紮穩打,有組織有準備進行戰鬥,防止輕敵亂碰”。中共中央軍委於4月22日1時複電:“慶祝七、九兵團渡江勝利”,“同意總前委馬午(21日午時)電之部署”。

同日17時40分,與張震聯名發出致總前委、中共中央軍委電:判斷“我全線渡江後,定將造成敵之紊亂,尤以南京上遊機動兵力既少又弱”。認為“我應乘登陸勝利之威,迅速展開,插向敵之縱深。如此不僅使敵無暇調整部署,且將促成敵之更大混亂,達成分割包圍”。因此建議:“九兵團渡江後,除以三十軍監視蕪湖之敵,待交(二野)四兵團接替外,主力應排除障礙,不為小敵所阻,即沿南陵、青弋江、宣城、十字鋪之線及以北與高淳之間向東北挺進,控製溧陽,截斷京滬國道,截斷(南)京敵向杭州退路,以達到孤立分割敵人,有效地協同東集團作戰。力求該兵團先頭部隊於宥日(26日)前進至郎溪及其東北地區”。“七兵團攻殲當麵之敵後,尾九兵團之後於南陵、宣城、十字鋪以南地區,力求感日(27日)前後進至廣德地區待命。如殘敵頑抗,可留置一部圍殲之”。“如同意,請令七、九兵團執行。如何請即示”。4月22日11時,總前委複電:“譚決定令二十四軍、二十五軍、二十七軍、三十三軍四個軍迅速東進,限於二十四(敬)日到達宣城地區(略整頓態勢,等齊騾馬炮兵。據報騾馬炮兵過江確有困難,且甚遲慢)。預計二十八(儉)日可抵達郎溪、廣德地區,以策應東集團”。“我們同意譚震林此部署,並令其在皖南沿江敵後撤條件下,我七、九兩兵團應迅速東進,不為沿途敵據點所抑留”。決定“從即日(養)起,譚震林率七、九兵團直歸粟指揮”。

同日下午,解放軍東西兩集團同時實施渡江作戰,在預定地段迅速突破敵軍防線,蔣介石苦心經營三個多月的長江防線土崩瓦解。從19時起,粟裕直接指揮的東集團軍事打擊和政治攻勢雙管齊下,在三江營至張黃港段渡過長江。在中共地下黨組織策動下,爭取江陰要塞國民黨守軍七千多人於4月22日淩晨起義,並立即掉轉炮口轟擊江麵國民黨軍艦。粟裕令特種兵縱隊加派炮兵封鎖長江,切斷國民黨海軍艦艇東逃航道。4月22日戌時,粟裕與張震發出致中共中央軍委、總前委電,報告:江陰要塞已被我軍占領,泊於江陰江麵的國民黨軍艦三艘已派代表來接洽投降。建議新華社對停泊在長江的國民黨海軍艦艇展開政治攻勢。

4月22日5時,與張震聯名發出致中共中央軍委、總前委並告劉伯承、張際春、李達、譚震林、第七、第九兵團、特種兵縱隊首長電,報告:“東集團二十九、二十八、二十三等三個軍全部,三十一軍一部,二十軍兩個師,已於江陰東西張黃港、揚中段過江。十兵團指揮所亦已過江。上述部隊並已控製長山、香山、石莊鎮(均在江陰東西)及揚中南部等地,繼續向縱深發展中”。同日7時又電報告東集團各部渡江作戰進展情況。

同日13時,總前委向中共中央軍委報告:“七、九兵團大部過江,二野主力亦已過江,粟張東集團估計有三個軍已過江,至此渡江任務業已完成。我軍今後力爭迅速完成東西打通聯係,割裂敵人,截斷浙贛路”。

同日17時,根據“南京形勢萬分緊張,決於養(22日)晚撤離”等情報,判斷“敵第一步尚可能集中一部力量與我爭奪京滬鐵路常州東西地段,其餘主力則可能經京杭公路(京、句、溧、宜至杭州)向杭州撤退”,決定加速實施東西對進、截殲逃敵的部署,指令宋時輪、郭化若即率第九兵團第二十五、第二十七兩軍以急行軍向郎溪、溧陽之線挺進,不為小敵所迷惑;王建安、吉洛率第七兵團各軍速將攻擊箭頭轉向南陵以東宣城方向,在第九兵團右側後成梯次隊形前進;東線兩個兵團於今晚過江,已過江之第二十八軍於今晚截斷京滬鐵路,爾後即以主力向宜興挺進,截斷京杭公路。這一部署同時下達三野各兵團並報告中共中央軍委、總前委、劉伯承、張際春。電報說:“此間各部已照上述部署進行,請七、九兵團即遵此電執行,並請總前委追認批準”。總前委於4月23日2時複電:“同意你們的部署,望七、九兵團迅速東進,打通東西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