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7年誕生
8月10日農曆丁未年(清光緒三十三年)七月初二,出生於湖南省會同縣伏龍鄉(今坪村鎮)楓木樹腳村。幼名繼業,學名多珍,字裕。17歲離家外出讀書以後,即以字行。戰爭年代,曾經化名金米、餘良、蘇群,與家人通信時稱季業、季業之。
粟裕一家,是一個三世同堂的大家庭。祖父粟用耨,主要經營農業,兼做販運木材生意。父輩兄弟姐妹四人。父親粟周亨,字嘉會,是一個落第秀才。母親梁滿妹。粟裕兄弟姐妹五人,他排行第三。
1911年4歲
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發。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政府在南京成立,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會同縣衙宣布脫離清政權,擁護中華民國政府。
1912年5歲
根據中華民國政府教育總長蔡元培頒布的《普通教育法》,會同縣各級學堂改稱學校,實行“壬子學製”,開設修身、國文、算術、音樂、體操等課程。
粟裕的二叔粟周貞曾在長沙讀書,接受了民主革新思想。畢業回鄉以後,創辦新式學堂,積極傳播新學。
1913年6歲
與長工阿陀等結成要好的朋友,常常和長工一起參加生產勞動,特別喜歡聽阿陀講扶危濟困、除暴安良的劍俠故事,漸漸萌生一種遐想:長大以後,也要做一個為民除害的劍俠。並積極習武、騎馬。粟裕晚年回憶說:“幾十年來,阿陀的美好形象和名字一直印在我的腦海裏。我深深地懷念他,因為他對我的影響很深,可以說是我童年的啟蒙老師。”
粟裕的父親在家中開設私塾,請人教粟裕讀《三字經》、《百家姓》、《幼學故事瓊林》、“四書五經”等書。
1914年7歲
8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
1915年8歲
5月7日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袁世凱與日本政府簽訂喪權辱國的“二十一條”。不久複辟稱帝,自稱洪憲皇帝。全國各界人民激烈反對。
12月25日蔡鍔等在雲南發動討袁護國戰爭。1916年初,蔡鍔所部護國軍東路支隊先後攻克軍閥部隊占據的會同縣城和洪江鎮。敗退的軍閥部隊途經粟裕家鄉時燒殺搶掠。
1916年9歲
由私塾轉到粟周貞創辦的第八國民學校讀書,開始接受新學教育。
粟裕的祖父去世,父輩兄弟三人分家,家境開始衰落。
1917年10歲
11月7日俄國十月革命爆發。
1918年11歲
粟裕一家為躲避土匪騷擾遷居會同縣城。粟裕先後進入粟氏私立初級國民學校和會同縣立第一高等小學讀書。在國文課裏,第一次得知孫中山的“三民主義”以及“打倒列強,鏟除軍閥”的道理。
1919年12歲
5月4日北京爆發五四愛國運動。5月至6月,會同縣學生紛紛響應,組織講演團、國貨維持會,進行愛國反帝宣傳,開展抵製日貨等活動。
1921年14歲
7月1日中國共產黨誕生。
7月湘鄂軍閥戰爭爆發。
1923年16歲
會同第一高等小學學生為抗議軍閥部隊欺壓群眾而罷課。粟裕與同學一起智鬥盧連長的“痞子兵”,並取得勝利。在這場鬥爭中,粟裕產生了自己搞隊伍的念頭:“想到外麵去闖一闖,搞一支保護老百姓的好隊伍,帶回來狠狠地懲罰盧連長那支作威作福欺侮老百姓的壞隊伍”。
報考設在常德的湖南省立第二師範,被錄取為選送生。
1924年17歲
1月8日離家出走,經洪江鎮(今湖南省洪江市),搭乘沅江航船,於3月到達常德。
因第二師範考期已過,先後進入第二師範附屬小學與平民中學讀書。這段時間,他開始把個人的抱負和國家的命運聯係起來,思考社會的現狀、祖國的命運、人生的意義和青年的責任,可是一時找不到正確的答案,一度感到彷徨,性格也變得沉靜多思。
在常德工農和學生革命運動的高潮中,參加愛國反帝、抵製洋貨的活動。
1925年18歲
春天經過正式考試合格,進入湖南省立第二師範讀書,被編入第二十七班。
第二師範當時已有共產黨和共青團組織,並通過“讀書會”等公開組織傳播革命書刊,開展學生運動。粟裕積極參加這些活動,廢寢忘食地閱讀《共產主義的ABC》和《向導周報》、《中國青年》等書刊,逐漸建立起為共產主義事業獻身的信念。他說:“我一旦明白必須推翻舊世界和建立共產主義新世界的道理,就覺得少年時代的‘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行俠思想是多麼幼稚可笑,後來的彷徨、苦悶,思路又是多麼狹窄。我決心將自己的一生獻給壯麗的共產主義事業。”
6月參加常德各界聲援上海“五卅運動”的遊行示威活動。
1926年19歲
4月常德爆發因支援桃源第二女子師範學潮引起的“二師事件”。粟裕支持學潮的領導者、共產黨員滕代遠等,積極參加對國民黨右派支持的“體育會”的鬥爭。粟裕說:“經過這次事件,我懂得了革命運動要取得一般群眾的支持,否則自己會陷於孤立。”
5月20日國民革命軍葉挺獨立團作為北伐先鋒隊進入湖南,揭開了北伐戰爭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