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庭堅(1045~1105),字魯直,自號山穀道人,晚號涪翁,又稱黃豫章,洪州分寧即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詩人、詞人、書法家,為盛極一時的江西詩派開山之祖。

英宗治平四年,即1067年,黃庭堅進士及第。曆官葉縣尉、北京國子監教授、校書郎、著作佐郎、秘書丞、涪州別駕、黔州安置等。哲宗立,召為校書郎、《神宗實錄》檢討官。後擢起居舍人。紹聖初,新黨謂其修史“多誣”,貶涪州別駕,安置黔州等地。徽宗初,羈管宜州卒。宋英宗治平四年進士,紹聖初以校書郎坐修《神宗實錄》失實被貶職,後來新黨執政,屢遭貶,死於宜州貶所。

黃庭堅工詩文,為江西詩派“三宗”之一。亦工詞,與秦觀齊名,人稱“秦黃”。劉熙載雲:“黃山穀詞用意深至,自非小才所能辦。唯故以生字俚語侮弄世俗,若為金元曲家濫觴。”有《山穀琴趣外篇》,又名《山穀詞》。

浣溪沙·漁父

【誦讀原詞】

新婦磯頭眉黛愁①,女兒浦口眼波秋②。驚魚錯認月沉鉤。

青箬笠前無限事,綠蓑衣底一時休。斜風細雨轉船頭。

【注釋詞語】

①磯(jī):水邊突出的岩石。

②眼波秋:比喻水柔媚多情。秋波;比喻美女的眼睛像秋水一樣清澈明亮。

【翻譯全詞】

臨水的山啊,像新婦的修眉在凝愁,戀山的水啊,像姑娘的眼波般清秀。就連魚兒也大吃一驚:把水中的一彎月牙兒,當作漁翁的釣鉤。

戴著青色的鬥笠,披一件綠蓑衣,令人神往的瀟灑,轉眼卻化為烏有!因為:斜風刮起,細雨灑落,我得趕快調轉船頭。

【精解要義】

此詞抒發詞人依山戀水而不可得之失望情懷。上片,讚美山光水色,以新婦凝愁,少女懷春、月如沉鉤,極盡聲色情態;下片,抒懷。正欲放情山水,卻又是斜風細雨,調轉船頭。翻用張誌和《漁歌子》結尾一句,殊覺遺憾。

【古今集評】

黃蘇《蓼園詞選》引蘇軾語:黃魯直作此詞,清新婉麗,聞其得意,自以水光山色,替卻玉肌花貌,此乃真得漁父家風也。然才出“新婦磯”,又入“女兒浦”,此漁父無乃大瀾浪也。前一闋寫得山水有聲、有色、有情、有態,筆筆稱奇;第二闋,“無限事”、“一時休”,寫漁父情懷,未免語含憤激。涪翁一生坎壈,托興於漁父,欲為恬適,終帶牢騷。結句與張誌和“斜風細雨不須歸”句亦自神理迥別。張是任運,涪翁句是有心患也。細味當自得之。

清平樂

【誦讀原詞】

春歸何處?寂寞無行路①。若有人知春去處,喚取歸來同住②。

春無蹤跡誰知?除非問取黃鸝③。百囀無人能解④,因風飛過薔薇⑤。

【注釋詞語】

①春歸二句:言春已歸去,但沒有留下蹤跡。

②喚取:喚來。

③問取;問。黃鸝:黃鶯。因黃鶯啼鳴於春夏之間,該知曉春之去向,故有此說。

④百囀:形容黃鶯婉轉的鳴叫聲。

⑤因風:順著風勢。

【翻譯全詞】

春天去了哪裏?空空蕩蕩,四處沒有她的行跡。如果有人知道她的去處,請喚她歸來,再與我們同住!

渺渺茫茫,春之蹤跡有誰知?除非問問黃鸝。黃鸝婉轉啼鳴,誰也不明白它說了什麼,還趁著風遠遠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