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董郎挺臨危受命,馬有明九死一生(三)(1 / 3)

自馬有明辭別沈複之後,回到家裏,給妻子兒女買了新衣服,備辦了油鹽醬醋,幾個大洋的津貼,幾乎用盡。用餘下的大洋買來竹子,閑日手工編製篩子,集日到街上去賣,日複一日,過著清貧的生活。

這天旭日燦爛,空氣清涼。路邊山上,杏林紅紫,野菊芳菲。馬有明肩挑兩擔竹篩,低哼小調,晃晃悠悠步向縣城趕集。進入西關,經過馬子元家門,偶遇要出城的馬子元。集市尚早,馬有明被馬子元邀入家中。馬子元祖籍陝西,清末同治年間,因避戰亂,移家寧河。馬子元常年走南闖北,見多識廣,思想開明。而馬有明呢,雖未進過私塾,但幼年常聽母親說書,聽瞎仙唱書,加之當了幾年兵,所以曆史掌故,古今興衰,也略知一二,再加上兩位舅舅的熏陶,對時局也頗為關心,馬有明真是成了‘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的人物。每次兩位摯友一見麵,高談闊論,各抒己見,這次見麵,自然亦不例外,特別是將中原大戰細說了一遍,兩人唏噓歎息了好一會。

“當時,土匪紛起,齊攻省城,軍閥欲做漁翁,坐視不救,後來攻省城受挫,轉趨河州,你說中原大戰結束了,依我看,不久寧河恐怕又要糜爛了。唉,以後大概生意做不成了!”馬子元招呼老友在西房的炕上坐下,自己在老友的對麵坐下,便憂心忡忡的說。

“、......先父講,清末洪氏反清,民初袁世凱秉國政,黎元洪,馮國璋繼之,北洋朝廷勾心鬥角,混亂不堪;地方上,大小軍閥爭奪地盤,鬥個你死我活,餓殍載道,白骨累累,卻無人問津。官府征兵征餉,老百姓不堪重負。江浙,兩湖一川,百姓受害尤烈,而我們寧河偏處一隅,雖亦受征兵之苦,時有變亂,但未遭大的戰亂。在老清朝,民間流傳著這樣兩句話;‘唉,交上錢糧不怕官,孝順父母不怕天。’對老百姓來說,政治雖腐敗,終究太平社會總比戰亂強;腐敗可以慢慢消除,可一旦社會亂了,不可收拾矣,吃虧的還是老百姓。”馬子元說著,情緒有點激動。

“寧為太平犬,不做亂離人。”有時,馬有明也會說兩句文縐縐的話。

北房的台階,是用青色的平石砌成,青幽幽的,整潔無瑕,一個肥乎乎的母犬,帶著六個小犬,懶洋洋地臥在台階上曬太陽,個個胖墩墩的,毛色烏黑發亮,青黑色的嘴頭前放著小食盆,裏麵全是河沿麵,夾雜著很多羊肉,然而它們也懶得吃。

“也是,太平年間,就是一條狗,吃住無憂,戰亂年間,人倒不如狗,整天食不果腹,衣不蔽體,夜無宿處,東躲西藏,“馬子元的眼光也跟著馬有明的臉往窗外看,頗有感觸的說。

‘你先把我們的菜炒過了,你再給你哥炒不遲。’廚房裏有個十五六歲的少年,聲音激烈的嘟囔道。

‘哎,老大,你清楚點,今天是我們的九月九,況且我哥來了呢,先炒我們的菜,理所當然,再不成,我把鍋刷洗一遍,不就萬事大吉了,幹嘛你這麼凶。’也就是一個十三四歲的少女,撅著櫻桃小嘴,小皮鞋嗒嗒嗒,踏著又快又碎的腳步,端著肉菜來到西房。

‘涵子,你也隨隨你的長櫃嗎,別總是由著自己的性子’,馬有明看著妹妹把菜碟子放到炕桌上,帶著責備的口氣說。

馬子元明白是怎麼回事。原來,馬有明就這麼一個小妹妹,舍不得嫁給別人,就嫁給了老友馬子元的大兒子。馬子元德高望重,雖說才到而立之年,已是兒女滿堂,大兒子剛到十五,便娶了馬有明的妹妹涵子。當時,由於輩分不平,兩家的親戚朋友都來反對,但是兩個老友都異口同聲地解釋;糜子的糜子,穀子的穀子,各按各的輩分走,沒什麼大不了。這門親事,對馬有明來說,妹妹有了歸宿,托付給摯友,心裏踏實。而對馬子元來說,卻是一個巨大的收獲。結婚不到一年,兩個新人的性格和生活習慣,自然不同,再說,兩個家庭的理念原本不同,生活方式隨之不同,為人處世,當然格格不入,小兩口鬧點矛盾,自然也在情理之中,沒什麼大驚小怪的。何況兩人不顧親友反對,強行聯姻,這門親事,兩個老友就格外珍惜。馬有明的妹妹雖然已嫁他人,但積習難改,特別是吃肉,更是她的嗜好。而馬子元的兒子則是素食主義者,加之年少氣盛,不肯相讓,最後馬子元提出一個折中方案,即平日不吃肉,過節才吃,並且分開做飯。先做馬子元的大兒子的,再做一家人的。春節等節令時,涵子先做大家的飯,然後再做丈夫的飯。特別是新年,因為全國都在慶祝,上至中央,下至地方,黎民百姓,都積極準備,隆重舉行。通過新年,百姓把快要遺忘了的遠親,重新熱起來,把本已很親的親戚朋友,更加熱上加熱,親上加親;官吏互相套關係;商人通過走親串友,撲捉商機,等等,不一而足;所以馬子元對春節異乎尋常地重視;對小兩口的爭執,從不過問。涵子跟丈夫吵架沒過多大一會,兩人又嘻嘻哈哈打著玩起來。

太陽漫川了,金黃色的秋菊在陽光下鮮豔奪目。馬有明起身告辭,馬子元送出大門,也忙自己的生意去了。馬有明來到集市上,看著一派繁盛氣象,從內心裏樂滋滋的,他想自己的篩子也會買個好價錢。

糧食市上,老少百姓拉著木軲轆的牛車,上麵裝滿青稞布袋,有的裝滿洋芋,吆喝著叫賣。熙熙攘攘,幾乎走不開路。經過牛市,土場中栽的木樁上,拴著大大小小的牛。驢和馬,其中一個掉了門牙的牙行,一手牽著馬,一手捏著一塊大洋,往買馬的人裏硬塞,把馬韁繩塞給要馬的人,並且大聲說;‘幾個白圓的主我能做,六個白圓我斷了’。

小馬駒不敢走近生人,在場中亂蹦亂跳。馬有明走近羊市,從藏區運來的番羊。本地羊,都膘肥體壯。而豬市呢,更是人頭攢動,豬娃的喊聲此起彼伏;牛車的也好,竹筐裏的也罷,個個毛白肉紅,格外心疼。馬有明到了山貨市場,青海販子來的特別多,他的篩子果然買了個好價錢。他喜滋滋的,哼著小曲往回走:“種地了別種河灣地,河大時衝掉呢,嫁人了不要嫁吃糧人(當兵的人),吃糧人心恨著丟下了去呢!”

路過楊喜了的鍋塊鋪,馬有明想,這個楊喜了的鍋塊,馳名寧河,何不進去買幾個,給妹妹家留幾個,再帶回幾個,讓妻子和女兒嚐嚐。這麼想著,就進了鍋塊鋪,買了八九個;楊喜了眯縫著眼,熱忱地把鍋塊裝進了馬有明的栲栳(馬有明每次進城,總帶著柳條編的籃子)。馬有明樂嗬嗬地出了城,直接去馬子元家。他們已經吃過午飯,馬子元坐在西房的台階上抽煙,他的兒女們出門玩去了,馬有明的妹妹涵子,正在整頓廚房,聲音清脆悅耳地念著:‘日出即起,灑掃庭處,要內外整潔;日落而息,關鎖門戶,必親自檢點。’這幾句是馬子元教的,涵子奉若聖旨,每次打掃衛生,便高聲朗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