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是商品經濟的產物,是以商品交換為基本內容的經濟聯係形式。哪裏有商品交換,哪裏就有市場。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作為獨立的商品生產者和經營者,直接置身於市場環境之中,隨時受到市場機製的製約與調節,經受市場競爭的洗禮與考驗。為了在瞬息萬變的市場環境和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求得生存和發展,企業必須充分認識市場,弄清楚市場與企業之間的關係。
一、市場與市場經濟
(一)市場的概念
在商品經濟條件下,交換產生和存在的前提是社會分工和商品生產。由於存在社會分工,不同的生產者分別從事不同產品的生產,並為滿足自身及他人的需要而交換各自的產品,從而使一般勞動產品轉化為商品,同時也使產品生產轉化為商品生產。正是在這一條件下,用來交換商品以滿足不同需要的市場應運而生。因此,市場是商品經濟條件下社會分工和商品生產的產物。市場與商品經濟有著不可分割的內在聯係。從人類經濟發展過程來看,不論社會形態如何,隻要有商品經濟,有社會分工和商品生產,就必定存在市場。在社會生產力和商品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由於商品交換的深度、廣度不同,市場的內涵、範圍及作用也存在著顯著差異。
市場的概念是與社會分工和商品生產分不開的。而且,市場的概念隨著人類商品經濟的發展而發展,在不同的曆史時期、不同的場合,具有不同的含義。市場是一個商品經濟的範疇。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的內涵和外延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作用日益加強,已經成為社會資源的主要配置者和經濟活動的主要調節者,市場已經滲透到社會經濟活動的各個方麵,成為市場經濟運行的集中表現形式。
因此,市場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概念,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麵來理解:
(1)市場是商品和勞務交換的場所。從靜態的角度講,市場是在一定的地點、一定的時間實現商品和勞務交換的場所。像北方農村的集會,南方農村的場墟,城鎮中的超級市場、百貨公司、理發館、餐飲店等,消費者在很大程度上是從這一角度來理解市場的。同樣,作為企業也要考慮本企業的產品銷往哪些地區,在什麼場所銷售的問題。不過,這是一個狹義的市場概念。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市場的繁榮,它遠遠不能概括全部經濟活動的交換過程和範圍,也不能反映商品和勞務交換中所有供給與需求關係,因而我們有必要擴大市場的這一原始概念。
(2)市場是商品和勞務交換關係的總和。這是從動態的角度來理解市場的。市場是某個時期在一定經濟範圍內一切商品和勞務交換關係的總和,它包括整個社會一切交易行為在內的商品流通活動。各種商品的市場不可分割地聯結在一起,形成了有機的市場整體。大到全球性的國際市場,小到區域性的集貿市場,市場已經演化成由貨幣和價格作為媒介而聯係在一起的商品供求關係。這是一個廣義的市場概念。
(3)市場是買賣雙方力量的結合,是供求雙方相互作用的結合。市場包括“供給”和“需求”兩個相互聯係、相互製約的方麵,是二者的統一體。這一點是從商品供求關係的角度提出來的,反映了買賣雙方力量和市場競爭的強弱程度,也就是交易力量的不同狀況。比如在市場上當某種商品的供給量大、需求量小時,需求力量占據有利地位,商品價格下降,市場對買方有利;相反,當某種商品供應量小、需求量大時,供給力量占據有利地位,商品價格上升,市場又對賣方有利。企業在營銷決策時,必須判斷出市場力量和市場競爭的相對強度與變化趨勢。
(4)市場是人口、購買力、購買欲望和可供商品四要素的綜合體現。這是從市場構成的基本條件來說的。市場活動的中心內容是商品的買賣,四要素之間相互製約,缺一不可,結合起來才能形成買賣行為。雖然人口多,但收入極低、購買力不強,市場就狹窄,像經濟不發達的國家和地區那樣。相反,如果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居民收入很高,但人口很少,則市場也同樣有限。但是,有了人口和購買力,假如消費品不對路,還是引不起消費者購買欲望。像市場上有的產品很俏,就是有銷路;有的產品不管你使什麼招數,仍是積壓,賣不出去,這對於賣主來說,這類產品的市場就沒有形成。
(5)市場是指具有貨幣支付能力的現實需求和潛在需求。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或者說市場營銷者是站在賣方的角度,作為供給一方來研究如何適應買方的需要,組織整體營銷活動,使自己的產品占領市場,擴大銷售,以達到賣方的經營目標。因而在這裏,市場專指買方,而不包括賣方;專指需求,而不包括供給。市場營銷中所說的“市場”是指某種商品或勞務現實購買者和潛在購買者的總和。明確這一問題,企業才有可能做出正確的營銷戰略和各種具體決策。我們強調企業要麵向市場,提供適銷對路的產品,無非就是要企業麵向消費需求,麵向顧客。在對市場概念的理解中,站在賣方的角度,作為供給一方如何認識和對待市場,這對於企業的市場營銷來說更具有現實意義,它是個前提和出發點。
可見,市場體係是由相互聯係、相互補充的多種要素組合成的商品交換關係的統稱,它的完善標誌在於市場的組成要素齊全,並充分反映市場主體間的全部交換關係,其中消費品市場是本書研究的重點。市場的上述多重含義從不同角度概括和反映了市場的基本特征與性質。企業在從事經營管理活動中全麵認識市場,能為提高市場調查和預測的可信度及管理決策的效果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市場的基本要素
市場是由多種基本要素相互聯係和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有機整體。
(1)從宏觀角度考察,市場構成的基本要素是商品、賣方和買方。商品是指滿足生產消費和生活消費的物質產品與服務,也指商品化了的資源要素,如資金、技術、信息、土地和勞動力等。如果沒有一定數量可供交換的商品,市場就不會存在。賣方是指出賣商品的當事人。在市場中,賣方要為自身的經濟利益和需要,向市場提供一定數量的商品,通過具體的商品交換得以反映,成為市場商品供給方代表者,也稱供給。買方是指既有需求又有貨幣支付能力的商品購買者,在市場中,買方要通過自身貨幣支付能力購進商品滿足需求,成為市場商品需求方及人格化的代表者,也稱需求。
(2)從微觀角度考察,市場是指企業具體地麵對某種或某類商品有購買需求的買方市場。微觀市場構成的基本要素是人口、購買力和購買欲望。需求是人的本能,哪裏有人,哪裏就有需求,哪裏就會形成市場。市場的人口要素包括人口數量、性別和年齡結構、家庭戶數和家庭人口數、民族與宗教信仰、職業和文化程度、地理分布等具體因素。購買力是人們支付貨幣購買商品或勞務的能力。在人口要素既定的條件下,購買力就成為決定市場容量的要素之一,市場的大小,直接取決於購買力的高低。購買欲望是指消費者購買商品的願望、要求和動機,它是指導消費者的潛在購買力變為現實購買力的重要條件。倘若僅具備一定的人口和購買力,而消費者缺乏強烈的購買欲望或動機,商品買賣仍然不能發生,市場也就無從現實地存在。購買欲望也是市場不可缺少的構成因素。
(三)市場的分類
通常所說的市場,泛指買賣雙方進行商品交換的場所。它是一個空間的概念,在這個場所集中了各種貨物,有賣主和顧客。經營者所說的市場,是指工業產品的用戶和消費者。
(一)消費品市場及其特點
消費品市場,即生活資料市場。在消費品市場內,消費者購買商品的目的是為了滿足個人或家庭的需要,而不是為了獲取利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