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教育孩子的細節
每個人都有其固有的潛質和天賦,那些留意孩子天性和意趣的家長往往可以從許多細節中發現孩子的長處,因勢利導,培養出一個優秀的人才。反之,就會把一個人才白白浪費掉。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任何一位家長在做出教育決策前都應該仔細觀察孩子,從細節中了解他們,千萬不可主觀臆斷,強硬施教。
教育好孩子的前提是要尊重孩子,尊重他們的想法和意願,切忌越俎代庖、大包大攬;誇獎孩子也是一門重要的藝術,即便是小小的進步也要去誇獎和鼓勵;隻有誇獎沒有懲罰的教育,不是完整的教育,對於孩子的錯誤要有適度的懲罰;當孩子處於叛逆期時要學會正確地處理和疏導;孩子不應該成為溫室裏的花朵,要放手讓他們參加實踐活動,體味生活的艱辛,為長大後進入激烈競爭的社會做好充分的準備,迎接生活的挑戰和考驗;言傳勝於身教,父母的身體力行比無休無止的嘮叨要管用得多。
尊重孩子的選擇
許多父母總認為孩子還小,不能自己做決定,所以總是越俎代庖,覺得自己是孩子的父母,難道還會害孩子不成?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好,認為等孩子長大了自然會感激自己的。然而這樣做是否正確?難道為了孩子好就可以不尊重孩子的選擇嗎?
表麵上看父母是在圍著孩子轉,實則是孩子圍著父母的意誌在轉。父母們不是把孩子的意願放在首位,尊重孩子的個性、人格、興趣,使孩子有充分發展的空間,剝奪了孩子自己體驗成敗的機會,很難讓他們真正實現人格的獨立,還會令孩子產生厭煩和逆反心理,限製他們的成長。而且會加深孩子與父母之間的矛盾,也讓孩子喪失了獨立思考、自力更生的意識,而這些遠比父母所做的決定重要得多。尊重孩子的選擇,是讓孩子學會獨立生活的前提。籃球明星喬丹的媽媽曾深有體會地說:“在對孩子放手的過程中,最棘手的問題是讓孩子去追求自己的夢想,自己做出決定,選擇與我為他們設計的不同的發展道路。”可見,父母如果想讓孩子真正獨立,就一定要勇敢地對孩子放手。
孩子天性敏感,他們能夠體會到父母怎樣看待自己,是不是真的從內心深處重視和承認自己。他們有自己的思維方式和看待事情的角度,孩子的選擇就是其獨立思考的表現和結果,適度地把一些事情的決定權交到孩子手中,孩子會為你帶來許多意想不到的驚喜。人的責任感是在自我選擇中形成的,一個人沒有選擇的權利,隻有被選擇權,也就不會承擔什麼責任。讓他們擁有自己做主的權利,有利於他們學會勇於承擔責任,為自己的選擇負責。例如選擇興趣班,如果說孩子最初的選擇隻是一時興起,作為家長就有必要提醒他們一旦作出選擇之後都應該承擔哪些責任,提醒他們無論學哪種技能,都需要付出辛苦和汗水,並叮囑他們要考慮清楚自己是否有承擔的能力。在深思熟慮後,如果孩子依然興致盎然,就可以按照孩子的要求讓孩子去參加學習。在學習的過程中,一旦出現因為毅力不足的原因產生的逃避情緒,家長更是要做到及時提醒,敦促孩子做個能擔當的人。
在選擇過程中,也能培養孩子克服困難、戰勝困難的頑強意誌,形成其遇事冷靜、有主見的良好心理素質。充滿民主的現代家庭,對孩子的不同見解,父母應該高興而不應該慍怒,因為這說明孩子試圖用自己的大腦進行思考並獨立地去解決問題。當孩子的意見和自己出現偏差時,父母明智的做法是與孩子一起商量,在親切的交談中探討、比較各種方案或觀點的優劣,從而引導孩子做出正確的選擇。
為了真正把選擇權交給孩子,給孩子一個真正屬於自己的空間。請嚐試這樣做:
一、在日常生活中教會孩子選擇
選擇的意識不是天生的,需要父母在日常生活中教會孩子。摒棄傳統思想,不拿自己的意誌強加於孩子身上,尊重孩子,正確對待孩子,關注孩子的發展,在適當的時候對孩子施以教育幹預,采用合適的做法,將父母的意願變成孩子自己的追求。
比如,問問孩子穿什麼衣服,並讓孩子說出這樣穿的理由;問問孩子是否愛吃雞蛋,而不是因為雞蛋有營養就一定要逼著孩子吃;也不要因為父母覺得冷就一定讓孩子戴帽子。在日常生活中經常給孩子選擇的機會很重要,這會使孩子漸漸養成一些自己做主的意識。
二、不要對孩子管得過細
父母們總是覺得孩子的一切事務都是自己責任範圍內的事情,這最容易導致對孩子管得過嚴過細。於是,在孩子眼裏,父母永遠是高大的,自己永遠是渺小的。時間久了,即使父母想讓孩子自己選擇一些事情,他也不會選擇了,隻知道按照父母的意願去做事。可是,孩子總會長大的,試著讓孩子在體驗中成長。在一些事情上,父母可以不給孩子太多的建議,而是讓孩子自己去體驗、比較,在幾種結果中,孩子會獲得自己的選擇。通過提供選擇,可以避免緊張的氣氛,給孩子獲得做決定的實踐機會。做選擇並讓孩子負責的都是日常的行為,對於發展孩子的自我價值觀是至關重要的。
三、培養孩子的“判斷”能力
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齡,開始有了自己的看法和選擇,不再是父母的附屬品,孩子的意見是他逐漸成長的標誌和表現。孩子的經驗和能力都是有限的,所以我們不能保證孩子每一次的選擇都是正確的。這就要求我們家長在尊重孩子選擇權的同時,培養孩子的“判斷”能力。早上穿什麼衣服好呢?“是我幫你選,還是你自己來挑?”“你今天是想穿藍色的上衣,還是白色的那件T恤?”“晚上是先做作業還是玩遊戲?”為了培養孩子獨立負責的品質,父母要避免孩子那種凡事都依賴父母的習慣。指導孩子在自己的選擇中認識自己並發現自己的力量,才是父母應該注意的。父母與孩子談話時,可以自覺地運用鼓勵信任的語言,表示相信孩子有能力做出正確的選擇。如“由你自己決定”“你自己看著辦吧”“完全聽你的”“你能幹好的”。父母的肯定能使孩子產生欣喜和感激,使他相信自己有承擔責任的能力。
四、做好參謀和顧問
不要所有的事情都替孩子做主,更多的是要做好參謀指導,給孩子營造充分的思考空間,讓孩子大膽去想,認真傾聽孩子的想法。孩子的任何選擇都不是隨意產生的,是其經過比較思考而得來的,尊重孩子的選擇本身就是對孩子充滿信心的體現。有智慧的家長更多承擔的是參謀和顧問的角色。為他提供有關情況,幫他分析各種可能,出謀劃策。
例如,在有關零花錢的問題上,父母應該給予孩子一定的選擇權。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和能力的提高,可給出合理的零花錢的數量,並把支配權交給孩子,節餘也歸他。這樣做,不但能發展孩子的自主性,而且能使他的經濟意識和理財能力得到提高。
五、關鍵在適度
尊重孩子是對孩子人格的尊重,而絕不是縱容和遷就孩子。卡爾·威特說過:“有些父母會以尊重的名義,滿足孩子形形色色的願望,當孩子哭鬧時,更因為心疼孩子,唯恐傷害孩子的心靈而遷就於他。這事實上不僅沒有尊重孩子,反而使孩子越來越不懂得尊重父母。”
尊重孩子的選擇不是一味滿足,而是要讓他學會理性的判斷。當孩子喜歡做一件事情但是卻並不正確或者影響並不好時,例如吃太多糖,就可以一是可以給他找替代物;二是可以用孩子可以理解的方式講道理給他:吃糖太多牙會痛啊!關鍵是孩子從中感受到了事情的嚴重性、學會變通和設身處地地考慮問題。尊重孩子的同時嗬護他們,讓他們健康地成長才是最重要的。
尊重孩子的選擇與父母讓他們健康成長的本意並不矛盾,當父母充分理解並善於聽取孩子的合理主張時,實際上就是為孩子樹立一個尊重父母意見的榜樣。
六、具體細節
人類最不能傷害的就是自尊。在家庭中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就要從尊重孩子開始,從尊重孩子的隱私開始。每個人都有不願告訴別人的私事,這便是隱私。個人隱私應該得到尊重,法律也規定保護個人隱私不受侵犯,這便是隱私權。隱私權作為公民的一項最基本權利,早就寫入了各國的法律之中。
父母進入孩子的房間要敲門,不會偷偷翻看孩子的書包、偷看孩子的日記。隨著孩子年齡的增加,開始有了不想告訴父母的小秘密。父母難免會產生失落感和恐懼感,失落感是因為孩子與自己再也不像從前那麼親近,那麼無話不談了;恐懼感則是因為太緊張,對孩子任何隱瞞自己的事都會往壞的一方麵產生聯想。
但是,沒有秘密的人是永遠長不大的,父母要重視孩子擁有秘密的重要性,用真心和智慧去關心孩子的心靈旅程,用真誠的溝通代替私下的偷看,從而與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達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尊重孩子的隱私,就是尊重孩子的人格。
世界著名教育家斯特娜夫人說:“自尊心是一個人品德的基礎。若失去了自尊心,一個人的品德就會瓦解。”自尊心,每個人都有。孩子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同樣也具有敏感的自尊心。父母不要當麵拿自己的孩子和別的孩子進行比較,說自己孩子“不爭氣”“沒出息”,不要在情感上傷害孩子。
父母如果想讓孩子幫忙,說“請”字,孩子幫了忙,一定會說“謝謝”;父母誤會了孩子,一定向孩子道歉,說聲“對不起”。心理學家羅達·鄧尼曾說:“父母錯了,或違背自己許下的諾言時,如果能向孩子說一聲“對不起”,可以幫助孩子建立自尊,同時能培養孩子尊重人的習慣。”
孩子一直在被尊重的環境中成長,那他自然而然地就會自尊自愛,同時也會給予他人尊重。
在生活上,要孩子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這也是尊重孩子,相信他們有能力處理自己的事情的表現。
就算是小的進步,也要誇獎
“數子十過不如獎子一功”“聰明孩子都是誇出來的”。誇獎孩子、讚美孩子、鼓勵孩子,是家庭教育的一項重要藝術。表揚好的行為有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即便是小的進步,也要誇獎。誇獎孩子也是一門藝術,應恰如其分地誇獎,讓孩子在表揚中不斷進步。
一、什麼時候需要誇獎孩子?
(一)當孩子不自信的時候
孩子有時候會不自信,認為自己在某些方麵不如別人,當他猶疑不決地征詢家長的意見時,你要誇獎他的進步,甚至略微誇張一點兒也可以。
(二)孩子渴望得到別人認可的時候
有的孩子愛說話,有的孩子愛提問題,有的孩子愛自己思考問題……雖然可能有一些問題,但隻要本質是好的,就應該指導思想的萌芽健康成長。
大發明家愛迪生小時候學習成績不好,經常有一些在老師看來奇怪的想法和做法。在他上小學的時候,老師認為他“弱智”,讓愛迪生的母親領兒子回家。愛迪生的母親並沒有放棄自己的孩子,相信他,理解他。她對老師們說:我的孩子一點兒都不笨,他是個天才,隻是你們不理解他。
母親持續不斷的誇獎、鼓勵,使愛迪生成功地走上了發明創造的道路。
(三)孩子“自暴自棄”的時候
當你的孩子對自己喪失信心甚至自暴自棄的時候,你需要去誇獎他、鼓勵他,幫他走出內心的陰霾。雖然有其他方麵的缺點,但他愛勞動,能幹其他小朋友不能幹的活兒,你對他的這一優點進行表揚,肯定他的能力,是對他最大的肯定。
(四)在孩子失敗後鼓勵
很多父母的習慣定式是孩子取得了成績給予表揚鼓勵,失敗了要批評責難。實際上當孩子失敗了的時候,更需要父母的支持和肯定,這是培養孩子健全人格和良好心理素質的關鍵時刻。
父母要鼓勵孩子不害怕失敗,不追求完美,敢於嚐試,直至成功。從失敗體驗中建立起來的成功會讓孩子變得自信強大。研究顯示,在競賽中後來居上者一般比一路領先者更體現出一分自信來。
二、誇獎孩子的幾條原則
(一)誇獎的內容必須準確、具體
有些家長誇獎孩子的時候,隻是泛泛而談,不指出具體的內容。表揚得越具體,孩子就越清楚什麼是好的行為。父母所誇的事實要準確,不能誇大也不能縮小。如果不準確,孩子不明就裏,也起不到激勵作用;如果誇錯了,孩子就會把錯的當成是對的,以後你想給他改過來都很難,更是適得其反。父母要想正確地誇獎孩子,就必須多陪孩子,多關注孩子,隻有熟悉和了解孩子,才能及時給孩子必要的誇獎。
比如客人走了之後,媽媽可以對孩子說:“今天叔叔給你東西的時候你馬上說謝謝了,真有禮貌。”孩子寫完字後挑出幾個寫得比較好的對他說:“媽媽喜歡你寫的這些字,每個都幹幹淨淨,沒有出格。”他和小朋友玩的時候,告訴他:“你讓小朋友玩你的玩具了,媽媽很高興你肯和小朋友分享你的東西。”
孩子對於真誠的有內容的誇獎是來者不拒的,具體的表揚會讓孩子明確知道自己哪裏做得好,產生真正的滿足感。不能走過場一樣泛泛地說“你做得不錯,要繼續努力”。
(二)表揚孩子付出的努力、取得的進步,而不是表揚結果
如果孩子考試取得了好成績,不應該誇獎孩子“你真聰明”,而應該誇孩子用心看書、很用功、考前做了充分準備。因為一個人聰明與否是天生的,孩子自己無法改變,而努力認真卻是孩子可以通過自律做到的,表揚強化了他認真準備的行為,下一次他會再接再厲。如果我們細心一點兒,可以發現孩子有意當著你的麵將用具擺好,將玩具收起來,總之是做一些你希望他們做的事,這時他們的眼中閃爍著期待的光芒,盯著你,等待著你的注意。當孩子做錯事時,需要父母提醒甚至糾正他們,但當他們改正了錯誤,養成了好習慣後,也需要父母給他們足夠的肯定,使他們對自己的正確行為有信心,並有足夠的興趣去鞏固自己的成果。
父母應該記住,讓孩子在愉悅中學會好的行為總比在責備的不快中學習好的行為容易得多。每個人對別人的斥責與約束都有內在的排斥性,成人如此,孩子也是同樣。盡管大多數孩子接受成人的權威性,但過多的責備與“管束”仍然會引起他們的反感。這種反感自然會產生“反動力”,削弱“管束”的效果,使其不如正麵鼓勵的效果來得好。尤其當孩子心血來潮,要做一番好事時,借力推力,充分肯定孩子的行為,為他們講解這樣做對人、對己、對環境的影響,讓他們明白原來自己的行為可以對周圍的人與環境產生這麼多的好影響。當孩子們意識到自己的舉止被大人注意到時,便在內心調整了他們的行為取向,使值得讚揚的行為發揚下去。
過多強調孩子的聰明,孩子會自持聰明,而不去努力,甚至以賣弄聰明的方式來討大人的喜歡。久而久之,孩子會變得自大浮躁,進而看不上不聰明的同學,而當遇到比自己更聰明的人時,又會產生自卑感。如果大人的著重點放在獎賞孩子認真努力的行為上,他會意識到好成績是由踏踏實實的準備而來。
看到一個漂亮的小女孩,誇她漂亮就不如說“你笑得真甜,你很有禮貌”。因為外表不是她能決定的,大人過多地在意外表,會讓孩子以為天生的漂亮是值得驕傲的資本,進而看不起長相平平甚至醜陋的孩子,會使孩子在觀念上產生混淆,對她的成長不利。而微笑、有禮貌這都是她能夠通過努力做到的,外界的表揚強化她的禮貌行為,她就會成長為一個總是麵帶笑容的有禮貌的孩子。
一個小孩數學不及格,父母要鼓勵他下一次考及格,如果他真的及格了,父母要和孩子討論的是成績為什麼提高了,從中找到他努力學習的痕跡進行表揚,對孩子付出的心血進行讚賞,不能單單去強調“及格了”這個結果。
對孩子最有傷害的誇獎往往有兩個,一個是誇他漂亮,一個是誇他聰明。在現在這個社會,對一個孩子說漂亮似乎是張口即來,非常容易的事。但是這種誇獎卻並不能真正起到鼓勵孩子的作用,這樣的讚揚根本無助於建立孩子的自信,相反,會產生許多負麵影響。在這種讚賞中長大的孩子,恐怕不會懂得簡樸、善良的美德,以及堅強、刻苦的精神才是重要的。
父母尤其應該注意的是給孩子設立的目標不能超出孩子的能力之外。每個孩子的能力都不盡相同,表揚能夠讓孩子做一件事更有熱情、更有興趣、更加努力,但是最終結果卻不會超出他的能力之外,父母對此要有清醒的認識。如果你設立的目標孩子無論怎麼努力都難以達到,最終會使孩子陷入沮喪和自我貶低之中。
隻有真心地誇獎,孩子才能給予積極的回應。如果父母心不在焉或者敷衍了事,孩子往往會感到父母是在騙他。當孩子做了好事或是有了進步後,父母最好當時就給予誇獎和鼓勵,這樣孩子的榮譽感和成就感就會及時地得到滿足,他會有信心把後麵的事情做得更好。
誇獎、讚賞最適合用在培養孩子好的習慣、好的性格特點上。在學業上、專長上,要看到孩子的長項在哪裏,因勢利導,鼓勵孩子在他擅長的方麵做得最好。
(三)公開場合表揚孩子好的行為
中國父母常常喜歡在人前誇別人孩子,貶低自己孩子,這是最損傷孩子自尊心的做法。想讓孩子有自信,一定要在人前表揚他,誠心誠意地把孩子性格中的閃光點,行為上、習慣上讓人欣賞的地方提出來,讓孩子感到你為他驕傲。人前表揚,即使是很小的一點點小事。要注意的是,在公開場合表揚的一定是孩子好的性格與行為,而不是孩子取得的任何成績或者榮譽。如果是後者,就成了炫耀。同時有的家長喜歡讓孩子在人前把“特長”表演一番,這有作秀及與人攀比的嫌疑,容易讓孩子變得虛榮。
(四)不要把誇獎變為壓力
有些看似鼓勵讚揚的話實際上會給孩子增加壓力。例如,不要在考試前對孩子說:“我相信你,你肯定能考好,爸爸媽媽等著聽你的好消息。”經常聽到某某考生臨場發揮不好,都是孩子心理承受了太大壓力所致。
隻要告訴孩子要有平常心,發揮出自己的水平即可。
(五)少用物質獎勵
不少家長喜歡采取物質獎賞的辦法,許諾孩子如果考試得了高分,便給孩子買貴重的物品等,可效果並不盡如人意。按常理推斷,對孩子們的成績給予獎勵,會提高他們的興趣,然而事實卻正相反。心理學家解釋說:獎品雖然可以強化某個行為,但它會使人的興趣集中在獎品上而對被獎勵的行為本身失去了興趣。對於短暫的一次性活動,物質獎勵尚不能起到積極作用;對於需要孩子長期努力才能見效的行為,比如學習,物質獎勵就更不適宜了。
如果家長給了孩子物質獎勵的承諾,那麼孩子暫時為了獎品會衝衝刺,但是這種刺激會使孩子漸漸喪失了對學習本身的興趣,屬於釜底抽薪的行為。真正想讓孩子學業上有長進,就得培養孩子的自主學習精神,讓他們對探索未知世界、解決難題本身有興趣才行。
(六)要經常誇獎
不要吝嗇你的表揚。尤其是對年幼的孩子,父母常用成人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行為,認為沒有幾件事是值得表揚的。其實,對於年幼的孩子來說,做好一些“簡單”的事已經很不容易了,而良好的習慣和驚天動地的成績也是由這些“簡單”的行為累積成的。因此,隻要有助於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增強自信心,父母就要慷慨地給予表揚,年齡愈小表揚次數就要愈多,隨年齡的增長家長要逐漸提高表揚的標準。
孩子的成長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一個優點和好習慣的形成需要很長的過程。所以,誇獎孩子也不能淺嚐輒止或是偶爾為之。父母要時時地關注孩子的行為和舉止,經常誇獎孩子一些進步的表現,這樣一來,日積月累,孩子的進步自然就會越來越多了,好的習慣也會越來越鞏固了。
父母適當的誇獎會讓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減少一些不好的行為。作為父母,要時刻關注孩子,對孩子的每一點細微的進步和每一個閃光點,都要及時地誇獎和鼓勵,從而讓孩子產生成就感和自豪感,促使他不斷地進步。大人表揚孩子的態度和語氣有時候比說的話更重要。誇獎孩子時一定要真誠,要發自內心、實事求是,不能明誇暗諷、言不由衷和誇大其詞,孩子非常敏感,父母的一次虛偽會讓孩子不再信任你的言辭。有時,一個愛的眼神,一個緊緊的擁抱,勝過千言萬語。
適度的懲罰
沒有懲罰的教育,不是完整的教育。教育心理學中的效果律認為:孩子“快樂則接受,痛苦則拒絕”,要使孩子繼續或終止某種行為,我們可以通過獎勵或懲罰來做到這一點。事實上,有很多事情是不可能通過獎勵的辦法讓孩子滿足的。如孩子故意損壞東西、屢教不改、亂提不切實際的要求等,這種情況下獎勵就不起作用,懲罰卻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通俗地講,懲罰就是在孩子出現不正當行為時,給予一個厭惡性刺激,以此來減少不正當行為的發生。
懲罰就其本身來說,和賞識一樣是一種教育手段,並沒有對錯之分。但這種手段在使用時需要有更高的藝術,否則就很可能起到不良效果。教育專家海姆·吉諾特博士說:“懲罰並不能阻止不良行為,它隻能使行為者在犯錯誤時變得更加小心,更加巧妙地掩飾,更有技巧而不被發現。小孩兒遭受懲罰時,他會暗下決心下一次要更小心,而不是要更誠實、更負責。”而阿爾伯特·班杜拉博士說:“懲罰能控製不良行為,但是並不能教孩子如何正確行為,甚至不能減少他們做出不良行為的念頭。”錯用、濫用懲罰以致不負責任地對孩子的肉體和心靈施暴,會加重孩子的逆反心理,長此以往就會使懲罰失效,最終導致“管不住孩子”;而適當、適時的科學的懲罰卻能對孩子起警誡作用,促使孩子改正錯誤,從而收到以罰助教、以罰代教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