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若隻如初見
閨怨、詠物及傷春悲秋之作
容若是一位感情非常細膩的人,也是一位情緒非常容易受到外界環境變化影響的人,因此他的詞作當中,有著大量的詠物或是感歎季節轉變,物是人非的作品,或借女子之口,來抒發自己的感傷之情,或是借助詠物,來傳遞自己別樣的悲情,或是傷春悲秋,表達自己的懷念與複雜的心靈感觸,也是從另一些角度來詮釋自己心靈最深處的想法。這一類詞很容易引起讀者的共鳴,因為它們與我們的生活並不遙遠,仿佛就曾經發生在自己的身上。那句“人生若隻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如今更是被廣為流傳,因為這正是說出了無數人的心聲!
木蘭花·令擬古決絕詞
人生若隻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①。
等閑變卻故人心②,卻道故人心易變。
驪山語罷清宵半,夜雨霖鈴終不怨③。
何如薄幸錦衣郎,比翼連枝當日願④。
①何事秋風悲畫扇:這裏套用漢朝班婕妤被棄的典故。班婕妤是漢成帝妃子,被趙飛燕陷害,打入冷宮,後寫下了《怨歌行》一詩,以秋扇為喻抒發被遺棄的怨情。南北朝時期的劉孝綽寫下《班婕妤怨》又點明“妾身似秋扇”,後世就以秋扇見捐來比喻女子被遺棄。這裏指本應相親相愛,但卻成了今日的相離相棄。②故人:指情人。③雨霖鈴:相傳唐玄宗與楊玉環曾在七月七日夜裏,在驪山華清宮長生殿當中盟誓,願生生世世永為夫妻。後來安史之亂爆發,唐玄宗逃往四川,在馬嵬坡被迫賜死楊玉環。楊玉環死前說:“妾誠負國恩,死無恨矣。”唐玄宗後來在途中聽到雨聲、鈴聲而倍感悲傷,寫下《雨霖鈴》曲以寄哀思。這裏借用這一典故說明即使是最後作決絕之別,也不生怨恨。④薄幸:薄情。錦衣郎,指唐玄宗。意思是縱然生離死別,也還是刻骨銘心般念念不忘舊情。
與相愛的人相處如果總像是剛相識的時候那樣,如此甜蜜、溫馨,如此深情、快樂該有多好,就不會出現生離死別,難以相見的悲涼。如今輕易地變了心,你卻說情人間本來就是容易變心的。
我與你就猶如唐明皇與楊玉環那樣,在長生殿中發出過生死不離的誓言,卻又最終還是訣別再也無法相見了,即使如此,也不生怨懟之心。但你又怎比得上當年的唐明皇呢,他畢竟是與楊玉環有過要做比翼鳥、連理枝的誓願。
詞題說這是一首擬古之作,模擬的是《決絕詞》,這本是古詩中的一種,是用女子的口吻來控訴男子的薄情,從而表態與之徹底決裂。如古辭《白頭吟》“聞君有兩意,故來相決絕”、唐代元稹的《古決絕詞》三首等。這裏的擬作是借用漢唐時代的典故來抒發“閨怨”之情。詞情哀怨淒婉,屈曲纏綿。這怨情的背後,似乎有著深層的痛楚,隻是借閨怨來做隱晦的表達罷了。
人生若隻如初見,那該有多好,一切都還淡如流水,沒有過多的羈絆,沒有不快樂的遭遇,笑語歡顏都永遠地凝固在那個最初相見的時刻。就有如班婕妤的團扇始終像在初夏時節剛拿在手裏的那一刻,也如唐玄宗和玉環當初一起海誓山盟的時刻,不必在江山與美人中做出艱難選擇。
這一篇詞章與《長恨歌》都圍繞著唐玄宗和楊玉環那段毀譽參半的愛情故事展開。從政治角度衡量,李隆基荒淫忘國,最終鑄成大錯。從感情上看,盡管唐玄宗迫於軍隊的壓力,無奈將楊貴妃賜死馬嵬坡,從此陰陽永隔,但唐玄宗卻始終信守當初七夕夜半“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的誓言,即便是“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依舊不悔,這種用情深遠的愛情,實在是難能可貴。
這首詞是以一名失戀女子的口吻對負心的錦衣郎進行譴責。開篇就讓人感到非常新奇,原本是兩情相悅,恨不能就這樣直到地老天荒,然而假如此前就知道遲早會分離,倒不如保持“初見”時那種若即若離,彼此相互憐惜的狀態。然後開始描繪負心人往往指責滿懷癡情卻無端慘遭拋棄的一方首先變心,失戀女子的愛恨情殤由此可見一斑。最後引用七月七日長生殿的典故,譴責薄情郎盡管當日也曾訂立下海誓山盟,如今卻背情棄義!“人生若隻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容若的這句詞,極盡婉轉傷感的韻味,短短一句卻勝過千言萬語,人生的各種不可言說的複雜滋味都仿佛由於這一句而不停湧上心頭,叫人感慨萬千。初見,是愛恨情愁的開端。剛登場時意氣風發,初相遇時情不自禁,都隻是一個開端。
偶然相遇或是刻意安排,將會有怎樣一段波瀾不驚或是銘心刻骨的愛情故事?未知的前方是若隱若現的風景,充滿期待與不期而遇的驚喜。人生若隻如初見,全部的驚鴻一瞥定格在初見的美麗畫麵,一切都將保持著最初的好奇與新鮮的狀態,那些躊躇滿誌的人們總是朝氣蓬勃,那些羞澀的欲言又止有多少種神秘的可能,一切都猶如清晨的露珠般晶瑩剔透,又如朝陽般燦爛絢麗。果真一直如此,又怎麼會出現悲畫扇的情況呢?但逝水流年終究不可阻擋,美好的東西往往都很短促,姹紫嫣紅最終隻餘斷壁殘垣,刻骨銘心終歸風輕雲淡,曾經的山盟海誓往往敵不過家長裏短,柴米油鹽。春風十裏後殘留的往往卻是冷月無聲,化成水中月,夢中花。長生殿裏的誓言仿佛猶在耳畔,卻最終變成馬嵬坡前“江山情重美人輕”。
容若並非是一位隻知風花雪月的庸俗之人,盡管他一生受兒女情長羈絆,但他多情而並不濫情,傷情而不絕情,其詞作多數是悼念亡妻盧氏、懷戀初戀情人,都是發自肺腑之言,句句動人,字字真切,讓人真的感覺是一位飽受情傷的女子在娓娓道來。
清平樂
風鬟雨鬢①,偏是來無準。倦倚玉闌看月暈②,容易語低香近。
軟風吹遍窗紗③,心期便隔天涯④。從此傷春傷別⑤,黃昏隻對梨花。
①風鬟雨鬢:形容婦女在外奔波勞碌,頭發散亂。後代指女子。②月暈:又稱“風圈”,月光被雲層折射,在月亮周圍形成光圈。③軟風:柔和的風。窗紗:窗戶上安的紗布、鐵紗等。④心期:心中相許。引申為相思。⑤傷春:因春天到來而引起憂傷、苦悶。傷別:因離別而悲傷。
記得舊時相約,你總是不能如約而至。曾與你倚著欄杆閑看月暈,軟語溫存,情意纏綿,那可人的縷縷香氣更是令人銷魂。如今與你遠隔天涯,縱心期相見,那也是可望而不可即了。從此以後便獨自淒清冷落、孤獨難耐,麵對黃昏、梨花而傷春傷別。
這首《清平樂》是納蘭詞當中極為旖旎綺麗的一首,是容若早期的作品。
開篇“風鬟雨鬢”源自於唐傳奇《柳毅傳》,內容是龍王的愛女遭受婆家的欺負,在野外放羊,風鬟雨鬢,飽受折磨,讓人看了於心不忍。李清照《永遇樂》也提到過“如今憔悴,風鬟霧鬢,怕見夜間出去。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風鬟雨鬢是用來形容女子發髻散亂,但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未必相同。對於龍女而言,整天遭受欺辱,沒有梳妝打扮的時間,更沒有梳妝打扮的條件與必要;對於李清照而言,年華已逝,不斷遭遇坎坷,憔悴的樣子盡管一再小心不被別人看到,但終究瞞不過自己。女子天性愛美,風鬟雨鬢的憔悴模樣,總會是因為一些特殊情況的。
這首詞裏,這位風鬟雨鬢的女子似乎並沒有陷入什麼窘迫的境地,而是懷著愛情的甜蜜去與心上人相會。這就不得不讓我們大感詫異:戀愛中的女子去赴約會,為什麼會這樣不修邊幅呢?
答案隱藏在下一句當中:“偏是來無準”,赴約不但造型不夠優雅,還不遵守時間。為什麼會這樣呢?估計他們之間的約會是秘密進行的,需要掩人耳目,時間又很倉促,等女主角趕過來了,自然發髻散亂,也難以拿捏好準確的時間。接下來,約會中“倦倚玉闌看月暈,容易語低香近”——這是這首詞裏最為旖旎的一幕,兩個人玩累了,倚靠著欄杆共賞朦朧月色,不知不覺間,聲音更低了,彼此挨得也更近了,近得連女主角身上的香氣都隱約傳來,在空氣中悠然飄蕩。
下闋“軟風吹遍窗紗,心期便隔天涯”,這兩句讓我們明白上闋裏“語低香近”的柔情蜜意原來已成為過往,如今隻剩下男子一個人在遠方不斷思念著女子。
結尾兩句極為煽情,“從此傷春傷別,黃昏隻對梨花”,語言並非壯懷激烈,但所傳達出來的愁緒卻讓人感到濃得化不開。之所以會達到這個效果,重要的原因就是思念的憂傷被“有節製”地表達出來,而並非毫無保留地大肆宣泄。婉約當中傳遞出絲絲哀愁,並非如山洪暴發的猛烈,但不絕如縷,回味綿長,這也是中國古典詩詞在表現手法上的一大重要特征。
朝中措
蜀弦秦柱不關情①,盡日掩雲屏②。已惜輕翎退粉③,更嫌弱絮為萍④。
東風多事,餘寒吹散,烘暖微酲⑤。看盡一簾紅雨⑥,為誰親係花鈴⑦。
①蜀弦:即蜀琴,漢蜀郡司馬相如所用的琴。相傳相如工琴,故名。亦泛指蜀中所製的琴。秦柱:猶秦弦。古秦地的一種弦樂器。關情:動情。②雲屏:有雲形彩繪的屏風,或用雲母做裝飾的屏風。③輕翎:蝴蝶。④弱絮:輕柔的柳絮。⑤微酲:微醉。⑥紅雨:紅色的雨,比喻落花。⑦花鈴:指用以驚嚇鳥雀的護花鈴。
春日寂寂,讓人感到百無聊賴,美好動聽的琴瑟之聲也激發不起人們激動的情感,整日掩上雲屏獨自憂傷。麵前蝴蝶已經褪粉,柳絮也飄落水中,已是春季將盡的時節。盡管春日東風溫煦,業已吹散了餘寒,暖意融融令人陶醉,然而也摧殘了花瓣讓它飄零落下,送走了明媚的春光。唉!看那花瓣隨風飄落,當初為花朵而係上的護花鈴恐怕已經沒有用處了。
此詞描寫與抒發的是暮春之景和傷春之情:開篇“蜀弦秦柱不關情,盡日掩雲屏”,是說自己沒心情欣賞美妙的音樂了,整天用屏風遮住自己。蜀弦與秦柱,字麵上是說蜀地的琴和秦地的箏,這裏泛指樂器。弦和柱都是樂器上的一個部件。雲屏,是一種非常漂亮的家具,有琉璃一般的反光。而且雲母在古代還有一層仙家的含義:何仙姑在還沒成仙之前,就住在雲母溪邊,有仙人給她吃雲母粉,結果何仙姑就會飛了。由此可以看出“雲母屏風”這個典故是烘托出一種很悲涼孤寂的氛圍。
開篇作者表達出一種寂寞的、百無聊賴的情緒,接下來“已惜輕翎退粉,更嫌弱絮為萍”,預示著春天將盡,充滿了惋惜與懊惱的情緒,傷春之意溢於言表。
“弱絮為萍”,這是古人一種純樸的觀念,看見柳絮和浮萍有類似的地方,就認為浮萍其實是柳絮入水之後變來的。
“輕翎退粉”,“弱絮為萍”,本是自然界的正常現象,但容若加了“已惜”“更嫌”兩個詞,人間的煙火氣就出來了。蝴蝶褪粉結束了,柳絮變成浮萍了,這就意味著最美麗的時光已經過去了,春天也就走到了盡頭。
下闋開始轉折,“東風多事,餘寒吹散,烘暖微酲”,表麵上是說東風把一點寒意徹底吹散,吹得人們暖洋洋的,有一點微醉的感覺。但東風這樣做,完全是多事的。因為“看盡一簾紅雨”,紅雨指的是落花繽紛如雨,李賀的《將進酒》一詩中有“桃花亂落紅如雨”的詩句。詞的情趣就在這裏。詞人本來就百無聊賴,對音樂也感到煩悶,對春天的逝去也感覺悲苦,東風卻偏偏在此時吹來,送來陣陣暖意,卻讓花朵凋零,隨風飄散。這暖意把自己已經沉寂下去的悲苦情緒又勾起來了,於是感到自己“為誰親係花鈴”。
東風吹來,花瓣紛飛,花朵凋殘,美麗的氛圍破壞殆盡,讓人心傷不已。花是春天的象征,紅雨繽紛,意味著春天也即將終結,就算此時在花枝上掛滿護花鈴,又能改變得了什麼呢?“為誰親係花鈴”,以此結尾,作者胸臆之中充滿著愁緒,感到難言的寂寞與失落。
這首詞既有寫景,又有抒情,情景交融,空靈蘊藉,讓人深陷此情此景,不由得心馳神往,心情久久不能平複。
浣溪沙
錦樣年華水樣流,鮫珠迸落更難收①。病餘常是怯梳頭。
一徑綠雲修竹怨②,半窗紅日落花愁。隻是下簾鉤③。
①鮫珠:神話傳說中鮫人淚珠所化的珍珠,比喻淚珠。迸落:散落。②綠雲:如雲般繁茂的綠葉。修竹:細長的竹子。③愔愔:幽深、悄寂貌。
此詞為閨怨之作:錦繡一般美好的年華像流水樣地流去了,於是傷心難過,淚水漣漣,病愈之後常常害怕對鏡梳頭,怕看到鏡中自己的憔悴模樣。綠竹枝葉繁茂卻滿含怨尤,窗邊灑入落日的餘暉,照在一片落花之上,更生出許多愁怨。隻有寂寞地獨處深閨了。
“錦樣年華”是說錦緞一般絢爛的年華,類似於今天說的花樣年華,盡管無限美好,無奈流逝得太快。最令人惋惜的是當你身處錦樣年華這一階段時,並不認為這有什麼值得珍惜的,甚至不覺得這有什麼美好,隻有當年華逐漸老去,突然回憶起來,才會體會到過去是多麼的美好和珍貴。但那又如何呢?時光一過不再有。
“鮫珠迸落更難收”,是說放聲痛哭以至於止不住眼淚。“鮫珠”也就是眼淚的雅稱,和前邊講過的“紅雨”“章台”是一個類型。典故出自《搜神記》,說南海一帶有鮫人,像魚一樣住在水裏,也和我們一樣可以紡線織布,哭泣的時候眼淚就會變成珠子。這兩句話的含義就是美好的年華如水般飛快流逝,想到此處我就會淚流不止。
曆代由於感歎歲月無情流逝而大哭的詩句是非常多的,如果按照詩詞內容進行分類的話,這類感歎歲月蹉跎而哀歎流淚的詩詞完全可以作為一大類。如果是表達英雄氣概的,有“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但蓋世豪傑終究是少數,也不易學,所以多數人才更喜歡“錦樣年華水樣流,鮫珠迸落更難收”。王國維說境界盡管有大小之別,但卻無高下之分。例如“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這種婉約細膩的境界,並不比“落日照大旗,馬鳴風蕭蕭”這種豪放派的境界差。
容若的這首詞其實也代表了詩詞的一個經典主題——閨怨。身為男子的遷客騷人時常喜歡假托少女或少婦的口吻和心態來進行一番思春的表現,用詞一般瑰麗典雅。假如是詩人哀悼自身年華似水流逝,是不會如此寫的,而是寫成“一臥東山三十春,豈知書劍老風塵”這一類的詩文。這一首詞中,容若說出“錦樣年華水樣流,鮫珠迸落更難收”,其實是站在女性的視角上抒發閨怨之情,而不是以一個男子漢的身份在嗟歎。
詞中的這位少女,多愁的同時,也是多病,否則就不協調了,所以才引出下一句“病餘常是怯梳頭”。為什麼會“怯梳頭”呢,可以推想的是由於病後體虛,一梳頭就老是掉頭發,頭發越來越少自然就更容易感歎時光飛逝,也就更加抑鬱。
下闋轉換視角,“一徑綠雲修竹怨,半窗紅日落花愁”形成了對仗,訴說的是少女窗外的景象,有一條小路、一片竹林、半窗落日、點點落花。愁過了,恨過了,那又如何呢?結句“隻是下簾鉤”,“愔愔”的意思是柔弱、憂鬱,這句是說,女主角憂鬱地放下簾鉤,關上了窗子,把“一徑綠雲修竹怨,半窗紅日落花愁”全都隔絕在窗外。這又是一個巧妙修辭:前邊說竹子也是愁,落日和落花也是愁,於是用關上窗子的辦法把這些愁全都隔開,字麵上看,愁是被關在窗外了,實際上的意思是:一個人悶在屋子裏,愈發憂愁了。
浣溪沙
脂粉塘空遍綠苔①,掠泥營壘燕相催。妒他飛去卻飛回。
一騎近從梅裏過,片帆遙自藕溪來②。博山爐燼未全灰③。
①脂粉塘:溪名。傳說中是春秋時西施沐浴之處。《太平禦覽》援引南朝梁任昉《述異記》:“吳故宮有香水溪,俗雲西施浴處,又呼為脂粉塘。吳王宮人灌妝於此溪上源,至今馨香。”這裏指閨閣之外的溪塘。②片帆:孤舟,一隻船。③博山:古代的一種香爐形製名,因為爐蓋上的造型類似於傳說中的海上名山博山而得名。
閨中女子日夜思念著自己的心上人,脂粉塘當中已長滿了綠苔,見到燕子飛來飛去銜泥築巢,心生忌妒。自己的心上人卻不能歸來,她多麼希望愛人能立即飛回她身邊。
想象著愛人騎著駿馬從近處的梅裏馳來或是駕著一葉扁舟從遙遠的藕溪駛來。那該是多麼浪漫,多麼讓人驚喜的事啊!可惜這僅有的一點願望終歸是想象而已。隻能對著博山爐中似盡非盡的香灰發呆了。
首句“脂粉塘空遍綠苔”,脂粉塘是江南一個美麗地名,相傳也叫香水溪,是當年西施沐浴的地方。吳王宮中的女子們都前往香水溪的源頭處洗妝,所以這裏的溪水又帶有一種特殊的香氣。在容若的詞裏,脂粉塘已經長滿了青苔,不再是舊時模樣,古代的美女們全都消失不見,隻看見燕子在忙著築巢。由此引出第三句“妒他飛去卻飛回”,一個“妒”字,人物便在如畫的詞句裏悄然出現了:有一位站在脂粉塘邊的人,正看著此處的綠苔和燕子,心裏生出了妒忌之意。是因為看到脂粉塘已經長滿青苔,看到燕子四處飛舞,想到與情人已分離多時,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