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世子

文王為世子,朝於王季日三。雞初鳴而衣服,至於寢門外,問內豎之禦者曰:“今日安否?何如?”內豎曰:“安。”文王乃喜。及日中又至,亦如之。及莫又至,亦如之。其有不安節,則內豎以告文王,文王色憂,行不能正履。王季複膳,然後亦複初。食上,必在視寒暖之節。食下,問所膳,命膳宰曰:“末有原。”應曰:“諾。”然後退。

周文王做太子的時候,一天的時間裏三次拜見父親王季。雞叫頭遍就穿上衣服,走到寢門之外,詢問當值的宮中小官:“今天父王是否安好?身體怎麼樣?”宮中小官回答道:“安好。”周文王就特別開心。等到中午時再一次到來,依舊這樣問。等到傍晚再一次到來,還是這樣問。如果王季飲食起居的狀況不佳,那麼宮中小官就會將情況告訴文王,文王的臉上顯示出擔憂的神色,步伐都有些搖晃。等到王季恢複飲食,然後周文王也會恢複如初,像以前一樣前去拜見王季。給王季獻上食物之後,周文王一定會檢查食物的冷熱。撤下食物的時候,周文王就會詢問王季吃得怎麼樣,並且要求主管膳食的官員:“不要把吃剩的食物再給父王送上去。”主管膳食的官員回答:“是”。周文王才離開。

凡三王教世子,必以禮樂。樂所以修內也,禮所以修外也。禮樂交錯於中,發形於外,是故其成也懌,恭敬而溫文。立大傅、少傅以養之,欲其知父子、君臣之道也。大傅審父子、君臣之道以示之;少傅奉世子以觀大傅之德行而審喻之。大傅在前,少傅在後,入則有保,出則有師,是以教喻而德成也。師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諸德者也。保也者,慎其身以輔翼之,而歸諸道者也。《記》曰:“虞夏商周有師、保,有疑、丞。設四輔及三公,不必備,唯其人。”語使能也。君子曰:“德,德成而教尊,教尊而官正,官正而國治。”君之謂也。

夏、商、周三朝的君主在教育太子時,必定要用禮樂。樂可以用來培養內在德行,禮可以用來修習外在言行。禮樂互相作用於內心,然後表現在外在的言行之中,因此就可以修成和順的心境,令人變得謙恭而又溫文爾雅。設置太傅、少傅的官職來培養太子,目的在於讓太子明白父子、君臣之間的道理。太傅詳細而明白地將父子、君臣間的道理告知太子,並且以身作則形成示範,少傅的職責在於尊奉太子讓他觀察太傅有德的言行,然後將其中的道理詳細明白地告訴太子使他領會。太傅以身作則在前,少傅詳細講解在後,內有保為太子教習六藝,外有師幫助太子修習德行,他們陪伴太子周圍,因而可以讓太子明白進而養成德行。出任師職的人,責任在於教導太子古人如何行事,然後把這些事情中所體現出的德行明白地告訴太子。出任保職的人,責任在於自己謹言慎行輔佐幫助太子,規範太子的言行使之符合正道。《記》裏說:“虞、夏、商、周四朝都設有師、保,疑、丞等輔佐太子的官職,還有太師、太傅、太保這三公,並非一定設置齊備,隻有在發現合適的人選時才設立。”其用意在於這樣的官職必須選賢任能。君子說:“太子的德行十分重要,具備了良好的德行,發出的教令就能被遵從;發出的教令被遵從,各級官員就會公正;各級官員公正,那麼國家就可以太平安定。”這是針對國君說的。

仲尼曰:“昔者周公攝政,踐阼而治,抗世子法於伯禽,所以善成王也。聞之曰:‘為人臣者,殺其身有益於君,則為之。’況於其身以善其君乎?周公優為之。”是故知為人子,然後可以為人父;知為人臣,然後可以為人君;知事人,然後能使人。成王幼,不能蒞阼,以為世子,則無為也。是故抗世子法於伯禽,使之與成王居,欲令成王之知父子、君臣、長幼之義也。君之於世子也,親則父也,尊則君也。有父之親,有君之尊,然後兼天下而有之,是故養世子不可不慎也。行一物而三善皆得者,唯世子而已,其齒於學之謂也。故世子齒於學,國人觀之曰:“將君我,而與我齒讓,何也?”曰:“有父在則禮然。”然而眾知父子之道矣。其二曰:“將君我,而與我齒讓,何也?”曰:“有君在則禮然。”然而眾著於君臣之義也。其三曰:“將君我,而與我齒讓,何也?”曰:“長長也。”然而眾知長幼之節矣。故父在斯為子,君在斯謂之臣,居子與臣之節,所以尊君、親親也。故學之為父子焉,學之為君臣焉,學之為長幼焉。父子、君臣、長幼之道得而國治。語曰:“樂正司業,父師司成,一有元良,萬國以貞。”世子之謂也。《周公踐阼》。

仲尼說:“當年周公臨時代替成王處理政事,踏上君王的台階來治理天下,用太子本應遵從的法度來約束伯禽,目的在於影響成王使他學習良好的德行。我聽說:‘作為別人的臣子的,即使自己會被殺死,但隻要對君王有益,就值得去做。’何況隻是轉變了自己的身份來幫助他的君王去學習良好的德行呢?周公很樂意這樣做。”因此明白自己是他人的兒子,然後才能夠成為他人的父親;明白自己是君主的臣子,然後才能夠成為他人的君主;明白怎樣侍奉他人,然後才能夠去驅使他人。成王年幼,無法登上皇位來治理天下,就讓他學做太子,然而他的父親武王已經離世,成王無法向父親學習怎樣做太子。因而周公就把作為太子應當遵從的法度搬出來約束伯禽,讓伯禽和成王起居都在一處,希望使成王明白父子、君臣、長幼的道理。君王相對於太子來說,從血親方麵講是父親,從尊卑方麵講是君主。既有作為父親的疼愛之心,又有作為君主的尊貴之處,才可以擁有整個天下,所以在培養太子時不能不謹小慎微。做一件事情可以同時獲得三種好處的,唯有太子,這是指太子在學校中應該以年齡的大小來和同學確定尊卑次序。因此太子在學校中按照年齡大小和同學確定尊卑次序。百姓看到之後就會議論說:“太子即將成為我們的天子了,卻和我們根據年齡大小排列尊卑,為什麼如此謙讓呢?”有人就會說:“由於太子還有父親在,依禮應當如此。”這樣大家就懂得父子之間的道理了。還有第二種人會說:“太子即將成為我們的君主了,卻和我們根據年齡大小排列尊卑,為什麼如此謙讓呢?”有人就會說:“由於太子還需要侍奉君主,依禮應當如此。”然後大家就懂得了君臣之間的道理。還有第三種人會說:“太子即將成為我們的國君了,卻和我們依據年齡的大小排列尊卑,為什麼如此謙讓呢?”有人就會說:“這是因為太子尊敬年長的人啊。”如此大家就懂得了長幼有序的道理。因此父親健在太子就是兒子,國君健在太子就是臣子,作為兒子和臣子,就必須尊敬君主、親愛父親。因此必須教育太子懂得父子之間的道理,懂得君臣之間的道理,懂得長幼之間的道理。太子懂得了父子、君臣、長幼之間的道理,然後國家就可以安定太平了。古人說:“樂正負責太子的學業,太師主管太子的道德培養,太子擁有了良善的德行,天下就都能夠公正太平。”這是《周公踐阼》篇,所說的正是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