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全本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大學的宗旨與根本要道,就在於彰顯弘揚光明正大的德行,在於讓人們能夠棄舊革新、除惡揚善,在於使得人性達到至善的境地。知道目標所在才可以堅定不移,堅定不移才能做到沉靜而不焦躁,沉靜才可以使得心緒泰然,心緒泰然才得以思慮周詳,思慮周詳才會有收獲。世間萬物都有本原及終結,每件事情都有起始與終結。隻有明白事物的本末始終的道理,才能夠接近於了解事物發展的規律。古時那些想在世界上彰顯正氣品德的人,首先應當治理好國家;想要治理好國家,先需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及家族;想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及家族,首先應當修養自身的品行;想要修養自身的品行,首先應當端正思想;想要端正思想,首先要讓自己的意念變得真誠;想要使自己的意念變得真誠,首先要讓自己獲取知識;要獲取知識,首先又需要認識、研究世間萬物。隻有通過對世間的事物加以認真分析研究,得到正確認識後,才會獲得知識,獲得知識後個人的意念才能夠做到真誠,意念真誠後思想才得以端正,思想端正後才能修養個人品行,品行修養好才可以管理好家庭與家族,隻有將家庭與家族都管理好,才可以進而治理好一個國家,治理好國家後天下才得以太平。上至天子君王,下到平民百姓,每人都應該將修養品行當作個人立身行事的根本。如果本末倒置,想要治理好天下是不可能的。該重視的不去重視,不需要重視的又認真對待,這樣也是無法處理好事情的!
《康誥》曰:“克明德。”《大甲》曰:“顧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
《康誥》提及:“可以弘揚光明的品德。”《太甲》說:“念念不忘上天賦予的光明屬性。”《堯典》說:“能夠弘揚崇高品德。”這些都主張自己要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
湯之《盤銘》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誥》曰:“作新民。”《詩》曰:“周雖舊邦,其命維新。”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
商湯王在澡盆上刻下的箴言說:“如果有一天可以去除汙垢,使得身體煥然一新,就應當保持天天更新,新了還要更新。”《尚書·康誥》說:“激勵人要棄舊圖新。”《詩經·大雅·文王》說:“周朝盡管是舊有國家,但卻稟受了新的天命。”所以,品德高尚的人無處不追求不斷完善。
《詩》雲:“邦畿千裏,惟民所止。”《詩》雲:“緡蠻黃鳥,止於丘隅。”子曰:“於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鳥乎!”《詩》雲:“穆穆文王,於緝熙敬止!”為人君,止於仁;為人臣,止於敬;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慈;與國人交,止於信。《詩》雲:“瞻彼淇澳,綠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終不可兮!”如切如磋者,道學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僩兮者,恂栗也;赫兮喧兮者,威儀也;有斐君子,終不可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詩》雲:“於戲!前王不忘。”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此以沒世不忘也。
《詩經·商頌·玄鳥》提及:“京城周圍方圓千裏的範圍,全都是百姓居住的地方。”《詩經·小雅·綿蠻》又說:“綿綿蠻蠻地鳴叫著的黃鳥,棲息在山丘的角落裏。”孔子說:“連黃鳥都清楚它應當棲息在什麼地方,怎麼人還不如鳥兒呢?”《詩經·大雅·文王》說:“品德高尚的文王啊,光明磊落,做事始終都是莊重而謹慎的。”做國君的,應當做到仁愛;做臣子的,應做到恭敬;做子女的,要孝順;做父親的,應當慈愛;與他人交往,應當守信。《詩經·衛風·淇澳》說:“看那淇水彎曲的岸邊,嫩綠的竹子鬱鬱蔥蔥。有一位彬彬有禮的君子,研究學問猶如加工骨器,不斷進行切磋;修煉自己猶如磨礪美玉,反複琢磨。他莊重而開朗,儀表很好。這樣一位文質彬彬的君子,真是讓人難忘啊!”這裏提到的“猶如加工骨器,不斷進行切磋”,是指做學問的態度;這裏提到的“猶如磨礪美玉,反複琢磨”,是指自我修煉精神;說他“莊重而開朗”,是指他內心謹慎而有戒懼;說他“儀表堂堂”,是指他很有威嚴;說“這樣一位文質彬彬的君子,可真是讓人難忘啊!”是指因為他的品德很高尚,達到極為完善的境界,所以讓人難忘。《詩經·周頌·烈文》說:“嗚呼,前代的君王真使人難忘啊!”這是因為君主貴族們能夠以之前的君王為榜樣,尊重賢人,親近親族,平民百姓也都能夠蒙受恩澤,享受安樂,獲取利益。所以,雖然前代君王已去世,但人們永遠不會忘記他們。
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無情者不得盡其辭。大畏民誌。此謂知本。
孔子說:“聽取訴訟,審理案子,我也與別人一樣,目的在於讓訴訟不再出現。”使隱瞞真實情況的人不敢去花言巧語。讓人心懷敬畏之情,這就抓住了根本。
此謂知本,所謂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窮其理也。蓋人心之靈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於理有未窮,故其知有不盡也。是以《大學》始教,必始學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窮之,以求至乎其極。至於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貫通焉,則眾物之表裏精粗無不到,而吾心之全體大用無不明矣。此謂知之至也。
獲得知識的途徑在於認知、研究萬物,是指要想獲取知識,就必須接觸事物而徹底研究其中的原理。人的心靈都擁有認知能力,而天下間的萬事萬物都擁有一定的原理,隻不過因為這些原理還沒有被徹底認知,因此知識顯得有所局限。因此,《大學》一開始就教學習者接觸天下萬事萬物,用自己已有的知識去進一步探究,以徹底認識萬事萬物的原理。經過長期努力,總有一天會豁然貫通,到那時,萬事萬物的規律都被認識得非常清楚,而自己內心當中的一切認知能力都能夠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再也沒有阻塞。這就叫萬事萬物被認知、研究了,這就可以稱為知識達到頂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