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已經發完,題目尚未決定。關於作者,無須介紹、贅述。芸芸眾生,無名小卒,中國13億多老百姓之一。既無一官半職,亦無一文銀錢積蓄。碌碌無為,終日為三餐而奔忙,隻為稻粱謀的庸人一個。充其量,算是一個文學愛好者,喜歡壘漢字塗鴉罷了。
本文寫成,已經20多年了,一直束之高閣。所述內容,早已過時,時換季節人換代,言情文章不受歡迎。偏是敝帚自珍,不肯舍棄。自嘲可當文物,無奈保存不易,破損、褪色在所難免。近年女婿給我一台電腦,原意是玩耍遊戲,消遣時間。其實,老玩遊戲,也頗覺厭煩,於是就學五筆輸入法,棄方格學打字。老師是現成的,全家人除了黃臉婆,兒、孫輩,隻要被我逮住了就是老師。不過,逮不著時隻好自己琢磨。實在沒辦法,那隻好等下一個星期天。水滴石穿,鐵杵成針,終於學會了打字。當然,無須他人嘲笑諷刺,錯誤在所難免,其速度可想而知。接著,老牛拉破車,拾漏補缺,我把它一個字、一個字的輸入電腦,其目的;一是以利保存,二是為了練習打字。沒有它,可能還學不會哩!
至於題目,說來話長,真是多磨。開始之時,我擬定叫“鰥寡孤獨”,與堂弟一商量,他說不吉利,看著嚇人。於是把它改為“孽債”。抄本讓杜老師過目後,他說“太俗氣,同名的電影也有”。文化局長閱後,沒有置評,隻說可以給予書號,同意自費出版,隻好婉謝。輸入電腦時將題目改為“逆旅”。這回,我要孫女教我網上發文,輸入題目,熒屏顯示,已有同名的,不能輸入。她就隨便拿了一篇短文題目做示範,邊說邊操作。這一來,張冠李戴,文不對題,貽笑大方。過了幾天,女兒來了,我叫她給我改過來,臨時想了一個題目,叫“那些年”。熒屏顯示不能改,必須要到2個月之後才能修整。孫女兒說這種題目很多的,她也見到過,到時可能還是不行的。到底該叫啥?還不知道呢!網絡的事,我不大懂,一知半解,操作常會失誤,不由自主。嘿!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常八九,好難嘎!
曾有網友戲謔說;曆史隻有名字是真的,新聞隻有名字是假的。本文的時代背景應該是20世紀50年代末至80年代改革開放初。這一段時間,政治運動一個接一個,頻繁進行。社會組織形式變化巨大,都是空前絕後的大事情;******、浮誇風、人民公社。亙古未有的農村食堂,困難時期吃的草根樹皮,史無前例的“**********”等等,都是本文的重要節點,說不盡的荒唐事,流了多少辛酸淚。可笑更可悲。尤其是“****”這個非常時期,什麼意想不到的事情都會發生。造反派說黑,白的也就是黑了。作者親曆這些曆史階段,耳聞目睹甚或親曆基層社會的種種怪現象。離今天不算太遠,不是新聞也算不得曆史。在當時,也隻是街頭巷尾低聲竊竊私語的花邊新聞,上不了報章,進不得廣播,僅僅是茶餘飯後的私下笑料。偷偷傳播過程中難免會有人添油加醋,鼎鼐調和,以吸引聽者。所以,若有雷同的事情或人物麵貌,切不可對號入座。事是真事,名是假名,小說畢竟不是新聞報導,無須事事較真。
這裏給讀者梳理一下幾個年輕人的相互關係。
玲玲;她的生父是金銓,生母是林月娣。是莊小禾撿到寄養於陸銀鳳處的。
燦燦;是鄒吉與方長媛的私生子,金銓隻是名義上的父親。
雯雯;是尤耳與方長媛的私生女,孤兒園養大的。
翠翠;是金銓與華美珍的私生女,尤耳是她名義上的父親。這種關係是無法說明白的,他(她)們誤解了,在真假難辯的情況下,隻能讓它將錯就錯了。真實社會如此,奈何?
作者;2016-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