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醫方得人乃傳,非人勿言。故扁鵲。倉公皆稱禁方,不輕授人,誠重之也。後漢張機著《傷寒雜病論》,始立眾方,公之天下。故建安以前,苦於無方;元豐而後,雖有《局方》,漫無指歸,不可為法。今博集《金匾》、《千金》、《外台》諸書及王好古、李杲、劉完素、朱震亨、張從政、薛己諸方之佳者,采錄成編。然方論始於成無己,近代則有吳琨、李中梓、柯琴、汪昂諸家,於醫方雖各有發明,但其問或有擇焉未精、語焉未詳者。
複推其立方之意,綜其簡要,刪繁補缺,歸於明顯,名之曰∶刪補名醫方論,以昭示來茲雲。
獨參湯治元氣大虛,昏厥,脈微欲絕,及婦人崩產,脫血,血暈。
人參(分兩隨人、隨證)須上揀者,濃煎頓服,待元氣漸回,隨證加減。
柯琴曰∶一人而係一世之安危者,必重其權而專任之;一物而係一人之死生者,當大其服而獨用之。故先哲於氣幾息、血將脫之證,獨用人參二兩,濃煎頓服,能挽回性命於瞬息之間,非他物所可代也。世之用者,恐或補住邪氣,姑少少以試之,或加消耗之味以監製之,其權不重、力不專,人何賴以得生乎?如古方霹靂散、大補丸,皆用一物之長而取效最捷,於獨參湯何疑耶!
【按】若病兼別因,則又當隨機應變,於獨參湯中或加熟附補陽而回厥逆;或加生地涼陰而止吐衄;或加黃固表之汗;或加當歸救血之脫;或加薑汁以除嘔吐;或加童便以止陰煩;或加茯苓令水化津生,治消渴泄瀉;或加黃連折火逆衝上,治口毒痢。是乃相得相須以有成,亦何害其為獨哉?如薛己治中風,加人參兩許於三生飲中,以駕馭其邪,此真善用獨參者矣。
參附湯治陰陽氣血暴脫等證。
人參附子(製)水煎服。
【注】先身而生,謂之先天;後身而生,謂之後天。先天之氣在腎,是父母之所賦;後天之氣在脾,是水穀之所化。先天之氣為氣之體,體主靜,故子在胞中,賴母息以養生氣,則神藏而機靜;後天之氣為氣之用,用主動,故育形之後,資水穀以奉生身,則神發而運動。天人合德,二氣互用,故後天之氣得先天之氣,則生生而不息;先天之氣得後天之氣,始化化而不窮也。若夫起居不慎則傷腎,腎傷則先天氣虛矣。飲食不節則傷脾,脾傷則後天氣虛矣。補後天之氣無如人參,補先天之氣無如附子,此參附湯之所由立也。二髒虛之微甚,參附量為君主。二藥相須,用之得當,則能瞬息化氣於烏有之鄉,頃刻生陽於命門之內,方之最神捷者也。若表虛自汗,以附子易黃,名人參黃湯,補氣兼止汗。失血陰亡,以附子易生地,名人參生地黃湯,固氣兼救陰。寒濕厥汗,以人參易白術,名術附湯,除濕兼溫裏,陽虛厥汗,以人參易黃,名附湯,補陽兼固表。
此皆參附湯之轉換變化法也,醫者擴而充之,不能盡述其妙。
生脈飲治熱傷元氣,氣短倦怠,口渴出汗。
人參麥門冬五味子水煎服【注】經雲∶大氣積於胸中,則肺主之。夫暑熱傷肺,肺傷則氣亦傷矣。故氣短、倦怠而喘咳也。肺主皮毛,肺傷則失其衛護,故汗出也。熱傷元氣,氣傷則不能生津,故口渴也。是方君人參以補氣,即所以補肺。臣麥冬以清氣,即所以清肺。佐五味以斂氣,即所以斂肺。吳琨雲∶一補、一清、一斂,養氣之道備矣。名曰生脈,以脈得氣則充,失氣則弱。李杲謂∶夏月服生脈飲,加黃、甘草,名生脈保元湯,令人氣力湧出;更加當歸、白芍,名人參飲子,治氣虛喘咳,吐血衄血,亦虛火可補之例也。
保元湯治男婦氣虛之總方也。嬰兒驚怯,痘家虛者,最宜。
黃(三錢)人參(二錢)甘草(一錢)肉桂(春夏二三分,秋冬六七分)上四味,水煎服。
柯琴曰∶昔東垣以此三味能瀉火、補金、培土,為除煩熱之聖藥,鎮小兒之驚,效如桴鼓。魏桂岩得之,以治痘家陽虛頂陷,血虛漿清,皮薄發癢,難灌難斂者,始終用之。以為血脫須補氣,陽生則陰長,有起死回生之功,故名之為保元也。又少佐肉桂,分四時之氣而增損之,謂桂能治血以推展其毒,扶陽益氣以充達周身,血內位,引之出表,則氣從內托;血外散,引之歸根,則氣從外護。參、非桂引導,不能獨樹其功。桂不得甘草和平氣血,亦不能緒其條理,要非寡聞淺見者能窺其萬一也。四君中不用白術,避其燥;不用茯苓,恐其滲也。用桂而不用四物者,以芎之辛散,歸之濕潤,芍之酸寒,地黃之泥滯故耳。如宜升則加升、柴,宜燥加苓、術,宜潤加當歸,宜利氣加陳皮,宜收加芍,宜散加芎。又表實去,裏實去參,中滿忌甘,內熱除桂,斯又當理會矣。
【按】元氣者,太虛之氣也。人得之則藏乎腎,為先天之氣,即所謂生氣之原,腎間動氣者是也。生化於脾,為後天之氣,即所謂水穀入胃,其精氣行於脈中之營氣,其悍氣行於脈外之衛氣者是也。若夫合先後而言,即大氣之積於胸中,司呼吸、通內外,周流一身,頃刻無間之宗氣者是也。總之,諸氣隨所在而得名,實一元氣也。保元者,保守此元氣之謂。是方用黃保在外一切之氣,甘草保在中一切之氣,人參保上、中、下、內、外一切之氣,諸氣治而元氣足矣。然此湯補後天水穀之氣則有餘,生先天命門之氣則不足,加肉桂以鼓腎間動氣,斯為備耳。
四君子湯治麵色痿白,言語輕微,四肢無力,脈來虛弱者。若內傷虛熱,或飲食難化作酸,須加炮薑。
人參白術茯苓甘草(各二錢)加薑、棗、水煎服。加木香、藿香、葛根,為七味白術散。加陳皮,為五味異功散。
加陳皮、半夏,為六君子湯。加蕾香、砂仁,為香砂六君子湯。
張璐曰∶氣虛者,補之以甘,參、術、苓、草,甘溫益胃,有健運之功,具衝和之德,故為君子。蓋人之一生,以胃氣為本,胃氣旺則五髒受蔭,胃氣傷則百病叢生。
故凡病久虛不愈,諸藥不效者,惟有益胃、補腎兩途。故用四君子,隨證加減,無論寒熱補瀉,先培中土,使藥氣四達,則周身之機運流通,水穀之精微敷布,何患其藥之不效哉!是知四君子為司命之本也。
吳琨曰∶夫麵色痿白,則望之而知其氣虛矣。言語輕微,則聞之而知其氣虛矣。四肢無力,則問之而知其氣虛矣。脈來虛弱,則切之而知其氣虛矣,如是則宜補氣。是方也,四藥皆甘溫,甘得中之味,溫得中之氣,猶之不偏不倚之人,故名君子。本方加木香、藿香、葛根名七味白術散,治小兒脾虛肌熱,泄瀉作渴。以木藿之芳香、佐四君入脾,其功更捷;以葛根甘寒,直走陽明,解肌熱而除渴也。
【按】本方加陳皮,名五味異功散,治氣虛而兼氣滯者;再加半夏,名六君子湯,治氣虛而兼痰飲者;再加砂仁、藿香,名香砂六君子湯,治氣虛而兼嘔吐者。此皆補中有消導之意也。
香砂六君子湯治氣虛痰飲,嘔吐痞悶,脾胃不和,變生諸證者。
人參(一錢)白術(二錢)茯苓(二錢)甘草(七分)陳皮(八分)半夏(一錢)砂仁(八分)木香(七分)上生薑二錢,水煎服。
柯琴曰∶經曰∶壯者氣行則愈,怯者著而為病。蓋人在氣交之中,因氣而生,而生氣總以胃氣為本,若脾胃一有不和,則氣便著滯,或痞悶噦嘔,或生痰留飲,因而不思飲食,肌肉消瘦,諸證蜂起,而形消氣息矣。四君子氣分之總方也,人參致衝和之氣,白術培中宮,茯苓清治節,甘草調五髒,胃氣既治,病安從來。然撥亂反正,又不能無為而治,必舉大行氣之品以輔之,則補者不至泥而不行。故加陳皮以利肺金之逆氣,半夏以疏脾上之濕氣,而痰飲可除也;加木香以行三焦之滯氣,縮砂以通脾腎之元氣,而鬱可開也。君得四輔,則功力倍宣,四輔奉君,則元氣大振,相得而益彰矣。
當歸補血湯治男婦血虛似白虎證,肌熱麵赤,煩渴引飲,脈來洪大而虛,重按則微。
當歸(二錢)黃(一兩)水煎服。
吳琨曰∶血實則身涼,血虛則身熱,或以饑困勞役虛其陰血,則陽獨治,故諸證生焉。此證純象白虎,但脈大而虛,非大而實為辨耳。《內經》所謂脈虛、血虛是也。
五味之中,惟甘能補,當歸味甘而濃,味濃則補血;黃味甘而薄,味薄則補氣,今黃多數倍,而雲補血者,以有形之血不能自生,生於無形之氣故也。經言∶陽生陰長,是之謂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