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eword·自序(1 / 2)

1

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禪宗”在中國土地上又一次熱了起來。因為其時比較專業的習禪人並不多,我所寫的一些“禪味散文”也便在國內的許多報刊上“熱銷”起來。於是便有了本書。

什麼是“禪”?

一般的解釋是:禪的全譯名叫“禪那”,意譯為“思維修”,是佛教“三無漏學”與“六度”之一。

但這樣的解釋並不到位,第一,它違反了禪“不可言說”的基本宗旨;第二,用新的名詞解釋原來的名詞,圈子繞來繞去,最後還是“同義反複”,等於沒有說。

2

按我的理解,“禪”是這樣一個東西:

一、他的生母叫“古印度教”(=吠陀教+婆羅門教)。

二、佛(釋迦牟尼)和古印度教結婚生了一個全新的兒子,叫“佛教”(原始佛教)。

三、在佛滅度(去世、涅槃)900多年後,一個叫菩提達摩的印度僧人將佛教中“教外別傳”的印度禪宗,在南朝梁武帝的時候帶到中國。關於其時禪宗和佛教的淵源關係,打一個比方,它是釋迦牟尼“庶出”的,並且最有智慧的一個兒子,而達摩就是他的第28代傳人。

四、達摩帶來了這個“達摩禪”的印度美男子,又和中國道家的女兒結婚,便生下了“中華禪宗”或“中國禪宗”。

五、“達摩禪”繁殖了五代人之後,衣缽傳到了嶺南新興人士盧行者(即後來的六祖惠能大師)手裏,這時已經幾乎完全看不出他身上的印度遺傳,而純然是一個中國血統的智者,隻不過,它的身世譜係中,留下了“原產於古印度”的標簽。

六、時至今日,禪除了在中華大地,以及從中國傳播到的另外兩片國土——韓國和日本,以及受輻射的歐美一些地方之外,它的原產地,已經找不到“禪”這個東西了。

七、在今天的印度,不但“禪”難覓其跡,甚至連廣義的佛教,也幾乎找不到了,印度現在信仰佛教的人數,占不到總人口的2%(另一說為1%)。

3

小結以上內容,“禪”是這樣一種東西:他的遠祖是古印度吠陀教和婆羅門教;是佛教的“教外別傳”(佛的“庶出之子”)的後代;他的第28代祖從印度入贅中國,到了第33代祖慧能,就幾乎完完全全中國化了。

可以說,完成態的“中華禪宗”其實是一個據說是釋尊後代的菩提達摩在中國繁衍的第六代子孫,雖然保留著印度的衣著,骨子裏卻是以中國春秋戰國的老莊哲學和魏晉玄學為主體的哲學思想,但在“文體”的表述上常常打著佛的旗號,貼著“原產於印度”的標簽而已。

4

我這樣來梳理“禪史”,未免犯了大忌,第一是大不恭敬(佛教叫做“我慢”);第二是到底還是違反了禪宗“不可言說”的基本宗旨。

但是,要告訴別人,又不能開口去說,這怎麼可能呢?

5

能?或者不能?

既能,又不能。

6

為什麼不能?

禪問你:“你能告訴我荷花,或茉莉花,或橘子花,或桂花的味道是怎樣的嗎?”

你不能,因為,隻有你自己去聞它,去體會才行,此外所有的描述,最多隻是接近(離得很遠的接近)。比如你說,“它很香”,但什麼叫“香”呢?如果一個生下來鼻子便天生沒嗅覺的人,他根本不懂得“香”是什麼,說了等於是白說;你還可以說“蓮花有點甜、橘子花有點辣”,但那是聞過蓮花或橘子花的人才有的體會,沒聞過的人,聽了依然不知“甜”和“辣”在鼻子裏是什麼感覺,更遑論真正體會原本的那個花香了。

7

我這樣說才慢慢進入了“禪”的真正內容:他是人類的智慧訓練方式方法,充滿了幽深的、玄秘的、捉摸不定的哲學玄思,比描述花香更難,這便是“禪”主張對禪的體驗應該是“如魚飲水——冷暖自知”或“啞子吃黃連——甘苦自知”,別人是不能真確知道的;以上說的是“不能”真正接近禪。

8

但,其實也能。

為什麼能?叫做“指月”:某個人不懂什麼叫月亮,你用手指頭指著月亮告訴他(她):月!月!於是他(她)便明白了。

“禪”便是指向月亮的那個手指頭,找到月亮之後,手指頭便沒有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