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溯河源到星宿,韶山風物耐人思

20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韶山的知名度之高、吸引力之大、政治地位之重要,都達到了驚人的程度。以至人們把去一趟“紅太陽升起的地方”當作自己莫大的幸福。

1959年3月,正是春暖花開時節,全國政協副主席董必武、國務院副總理聶榮臻來到韶山。剛一下車,兩位老人便被韶山秀麗的景色迷住了。當看到主席舊居周圍群山起伏、鬆竹聳翠、流水潺潺時,董老詩興勃發,欣然賦詩:“門外雙塘貯白水,宅旁層嶺植青鬆。風和日麗春遊快,土壁茅簷劍氣衝。”為表達對韶山的依戀和對一代偉人的無限崇敬,他們臨別還留下了膾炙人口的題詞:“山不在高,有寶則名。水不在深,蘊珠則澄。岑同苔異,人傑地靈。魯之尼山,粵之翠亨,以擬韶山,差可比倫。”事隔四年,一生愛好詩詞,且有很高造詣的葉劍英元帥參觀韶山,創作了一首七絕:“六億同胞呼萬壽,五洲誌士稱導師。欲溯河源到星宿,韶山風物耐人思。”此詩一經問世,便輾轉流傳。特別是後二句想象豐富、寄意遙深,至今已成名言。

新中國成立後,毛澤東日理萬機,領導著大規模的恢複和建設工作,抽不開身回韶山看望養育了他的山水和人民。1959年,毛澤東離開韶山已整整32年!這年6月,他輕車簡從地踏上了故鄉的土地。在難忘的三天中,他忙於和鄉親們敘舊,了解農業生產情況,並創作了著名的《七律·到韶山》,歌頌人民改天換地的革命精神。陪同他回家鄉的湖北省委第一書記王任重同誌撫今追昔,感慨係之,揮筆寫道:“韶山風光依舊,人世幾度滄桑。壯誌已成大業,何須衣錦還鄉。”表現出共產黨人的博大胸襟和超越情懷。1987年2月,王任重同誌重訪韶山,百感交集,留下了上述四句詩,並做了題注:“1959年6月,我隨毛主席到韶山,在招待所的留言簿上寫了這四句詩,從未在報刊上發表過。今天參觀毛澤東同誌紀念館,為感激主席生前對我的關懷培養之情,把這幾句話重寫出來,作為紀念。”

國內許多詩人和學者參觀韶山,用他們的生花妙筆創作出一批光彩奪目的辭章。著名曆史學家、複旦大學教授嚴兆溟先生來到韶山時,正值冬天,到處銀裝素裹,分外妖嬈。嚴老欣然命筆:“漫天瑞雪添新景,霹靂春光滿眼來。總為韶山風景異,神遊處處百花開。”

周世釗、張國基是毛澤東青年時代的同學,當他們置身韶山的懷抱,更是另有一番情愫在心頭。“葵藿傾陽日,億兆仰門牆。環球多少英傑,萬裏曆梯航。瞻望高峰千仞,雒誦鴻文四卷,胸意忽開張,題詠陳歌頌,翰墨寫衷腸。”周士釗的這首《水調歌頭》氣韻酣暢,格調高遠。張國基先生一生從事教育事業,是一位誌行高潔、桃李滿天下的教育家。訪韶山期間,他創作了一首風格挺秀的五言詩:“洞庭八百裏,衡嶽七二峰。山水鍾靈秀,擎天一柱鬆。”題詠韶峰的詩作不時見諸史冊,與之相比,張老的這首五言詩立意新穎,使人回味無窮。著名黨史學家胡繩1983年參觀韶山時,創作了一首公認佳作的七絕:“韶樂已停尚有村,群林始染吊英魂。巍然勳業兼文采,功過千秋有定論。”該詩援情入景,寓理於情,融攝過去、現在、未來於一體,富於雋永的藝術魅力。

山以景名,景以人傳,韶山壯美的風物和毛澤東的不朽功勳,必將吸引更多的俊彥碩學傾其才華,譜寫千古名篇。

“毛澤東思想旗幟不能丟”是來韶山參觀的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以及江澤民、楊尚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共同心願。他們堅信:“隻要中國存在,毛澤東的豐功偉績就存在。”

1973年,鄧小平同誌參觀韶山。當他看完毛澤東舊居和紀念館的陳列內容後,韶山負責同誌請他做指示,他說:“你們宣傳毛澤東同誌的偉大革命實踐,這是一件很有意義的工作。你們在韶山工作很光榮。要我做指示,我沒有什麼指示。你們陳列的都是曆史,曆史嘛,實事求是就行。”1983年4月,鄧小平親筆題寫了改名後的“毛澤東同誌故居”和“韶山毛澤東同誌紀念館”的匾額。

1977年2月,毛澤東逝世半年,韶山依舊是花圈、挽聯堆積如山。此時多年跟隨毛澤東,在曆史上蒙受過冤屈的羅瑞卿大將來到韶山。他坐在輪椅上,懷著沉痛的心情參觀了故居和紀念館。當他進入紀念館,看到序幕廳裏陳設的一尊高大的毛澤東塑像,眼淚不禁奪眶而出。他久久凝視著塑像,往事如絲如絮地在眼前浮現。他堅持要女兒把自己扶起來,然後緩緩地舉起右手,向毛澤東塑像莊嚴地行了一個軍禮。將軍哽咽著對女兒說:“今天到了主席家鄉,你要好好學習,不要忘了老人家!你每年都要帶全家到這裏來看望毛主席。”

1983年3月,全國政協副主席劉瀾濤專程來韶山瞻仰,一下車就說:“到這個地方來,是我幾十年的夙願,今天終於實現了。這裏是子孫萬代都要來看的。別的人物,幾十年、百把年就過去了,人們的印象不深了。毛主席不同,一萬年以後人們還要傳頌。隻要中國存在,毛主席的豐功偉績就存在,韶山就有人來瞻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