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社會主義時期的理論批評(3 / 3)

《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指出"文藝界的主要的鬥爭方法之一,是文藝批評",文藝批評確實受到空前的重視。雖然建國後文藝批評經常成為政治運動的輿論工具。但在一般情況下,文藝批評得到了正常發展,同時推進了創作的發展,也提高了文藝批評自身的水平。建國初期周揚的《評〈紅旗歌〉》、《從〈龍須溝〉學習什麼?》,馮雪峰的《〈太陽照在桑乾河上〉在我們文學發展上的意義》、《論〈保衛延安〉的成就及其重要性》,陳湧的《孔厥創作的道路》、《劉白羽近年的小說》和評《暴風驟雨》,都是當時文學批評的重要成果。通過對於這些體現了文藝新方向成功作品的評論,對於新文學創作起了指導作用。在此之前,1949年春末到同年冬初,王朝聞以"致友人書"為副標題,在京津報刊發表了52篇文藝短論,企圖"幫助同行掌握新現實主義創作方法","體現新文藝方針的原則"。因為密切聯係創作實踐,結合具體作品,使文藝欣賞與思想評價相統一,親切生動地闡釋論證了《講話》的精神,受到了好評,1950年結集出版為《新藝術創作論》,一直受到文藝界和讀者的喜愛。早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已經著名的文藝批評家邵荃麟、張光年、林默涵、何其芳、陳企霞等,依然是文藝批評戰線的主將,同時又產生了一代新的文藝批評家,如陳湧、蕭殷、侯金鏡、馮牧、黃秋耘、鮑昌、唐因等。他們都寫出了一些有較高質量的作品評論。這些評論的共同特點,正如張光年關於侯金鏡的評論所概括的,"都是帶著對新創作的喜悅和保護的心情寫出來的","一遍一遍地咀嚼這些作品,從中發現多少帶有新的特色的東西","重視作品的思想性和社會作用,善於把思想、生活與藝術三者糅合起來加以分析和評論"(張光年:《侯金鏡文藝評論集·序》)。在這方麵應該特別提出來的是茅盾。他在解放初期連續寫了《略談工人文藝運動》、《從話劇〈紅旗歌〉說起》、《讀〈新事新辦〉等三篇小說》等評論,他認為這些建國初期還是萌芽狀態的作品"不是一件小事,這是中國文學史上全新的一章的起點",為此傾力愛護、關懷、扶植。後來不少新人新作,由於他的發現、評論而確立了文學上的地位。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後,特別是糾正文藝從屬政治和文藝批評的兩個標準的命題,使文藝批評有重大的轉折和長足的進步,由政治裁判、思想評價而進入思想與藝術統一的審美批評。老一代批評家周揚、張光年、陳荒煤、馮牧等,汲取著曆史的血淚教訓,毅然披斬在文藝批評前沿,為文學的曆史轉折歡呼推進。一批銳意突進的年輕文藝批評者,脫穎而出,給文藝批評注入了新的血液。

回顧建國30年文學理論批評的曆程得失,不難得出這樣的印象和結論:經曆了曲折坎坷,有慘痛的教訓,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果。隨著偉大的曆史轉折,文學理論批評工作開始了新的曆史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