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卷 散文創作
第一章 壯族作家華山
華山(1920-1985)是我國著名記者、報告文學作家、散文作家。他1936年參加革命,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49年秋華山以新華社特派記者的身份,采寫工業題材通訊。抗美援朝期間,他三次入朝采訪,著有《殲滅性的打擊》、《從安東到新義卅》、《清川江畔》等,完成了《朝鮮戰場日記》。1957年他調到中國作家協會,不久下放到三門峽,他寫下了《童話的時代》、《尖兵》、《小中海路》、《遠航》、《大戈壁之夜》以及《神河斷流》等散文。1964年華山下放到河南省林縣江旗渠,創作了《劈山太行側》、《旱井世界》等作品,華山於1979年擔任廣東省作家協會副主席,不久調回《人民日報》社,他帶病在中越前線采寫的《戰士囑托的報告》,獲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嘉獎。此後因患肝癌長期住院、醫治無效,於1985年逝世,終年65歲。
華山長期生活在火熱的現實生活中,他的散文作品始終保持高昂的格調、激越的情感、雄渾的氣魄,是對時代精神、時代心理的形象而高度的概括,生動而準確地反映了時代風貌。作品中的人物充滿激情和活力,充滿了旺盛的革命鬥誌,華山的創作,將現實生活和真實人物緊密地結合在一起,憑借作家崇高的思想、人格以及多年采訪積累的敏銳的觀察力,奏出了一曲曲時代的強音、英雄的讚歌。
《童話的時代》寫於1955年,作者滿懷豪情,把振興時期的祖國讚譽為創造了"神話的時代",落實到作品中,就是對黃河三門峽水庫建設構想的謳歌,這是一篇具有強烈的詩一般抒情色彩和浪漫情調的散文,它將神話、曆史與現實緊緊聯係在一起,字從心發,句隨意到,酣暢淋漓,不板不滯,猶如黃河之水洶湧恣肆,表達了千千萬萬勞動人民改造河山,戰勝災害的美好願望。
《尖兵》和《遠航》等作品是作家著力表現社會主義建設者遠大抱負的篇章,在集中筆墨刻畫人物的過程中,傳達出青年一代的追求和健康成長,以及祖國日新月異的喜人風貌。
華山是一個具有獨特追求的作家,他畢生將自己融入時代的洪流之中,秉承著時代的願望,他用手中的筆去記錄那些曾經戰鬥的人和正在戰鬥的人,使他的作品具有湧騰、鮮活的神韻。他在《遠航集·題記》中寫道:"在人類曆史的長河裏,一個人算什麼!一滴水、一粒沙罷了。可是,那些穿透岸石的飛流,那劈開山脈的河川,那擁抱著整個世界的海洋,不正是水滴聚成的嗎?"華山以自己崇高的人格精神,為當代作家樹立了光輝的典範。
第二章 滿族作家端木蕻良
端木蕻良解放前創作就已頗豐,建國後,他又以極大的熱情參加了籌建北京文聯的工作。北京文聯成立後,先後任創作部副部長、副秘書長等職,現為北京市作協副主席。
五十年代末期至六十年代,他的散文斐聲文壇,其中赴蒙古訪問期間寫的一組散文膾灸人口,堪稱為我國散文園地的奇葩。六十年代初期,作家懷著欣喜之情踏上了內蒙古高原這塊古老而美麗的土地。他為讀者展示了一個壯美的係列散文畫卷:《草原春曲》、《草原放歌》、《美麗的呼倫貝爾草原》、《達齎湖》、《三河馬》、《套馬》、《摜膠》等,題目是文章的眼睛,隻要讀一讀這些題目,就足以展示這些畫麵的宏闊和厚重了。《在草原上》這篇以細膩抒情的筆墨描繪了草原的風俗民情、盛開的野花、翱翔的雄鷹、瑰麗的彩虹、可愛的羊群,但是,這並不是泛泛的風景畫和風俗畫,它傳達出生活的足音,揭示出時代的活力。透過作家的描寫,我們感到遠在祖國邊陲的廣袤土地感應著時代的春潮,凝聚著時代的活力,燃燒著創造的生命的火焰。因此,他筆下的草原給人一種新異之感。這些散文以闊大的視角,燭照出時代的光焰。端木蕻良是一位起步於二十年代的老作家,他飽經滄桑,屢經憂患,在新與舊、美與醜的強烈對比中,他有著比年青的散文家更為深切的感受和更為深層的意識,因此,他筆下的草原具有新時代的音響、節奏、力度和生機。
在藝術上,端木蕻良描繪草原的係列散文在建立自己的風格。他的大筆是以構思小說聞名於世的,當他筆耕於散文領域的時候,他的創作方式與審美情調有了改變和轉移,他並不熱衷於人物的設置,而寄情於景物的描繪,他並不著意於人物形象的勾勒,而在於使人進入一種感情微醺的世界。
第三章 白族作家那家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