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古代少數民族文學發展
序
我國古代少數民族作家文學的產生年代,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個統一的定論。有的學者習慣從唐代開始討論,也有的學者認為早在戰國時期的楚國偉大詩人屈原即是今天苗族的先民,於是認為產生年代應當由此推算。根據我們現在所能搜集的材料,我們認為至少在春秋戰國時代少數民族作家文學就已經出現了,如壯侗語族民族的祖先--越人創作的《越人歌》,便出現在這個時期。由此作為一個起點,順著曆史的發展軌跡巡視,我們可以驚奇地發現,到公元1840年中國的近代史開始之前的三千多年之間,我國的少數民族創作了浩如煙海的作家文學作品。他們或者以本民族語言文字進行創作,或者以漢語言文字進行創作,但都體現了少數民族獨特的生活視角和審美追求,成為我國古代作家文學寶庫中一顆顆耀眼的明珠。
少數民族古代作家文學的體裁豐富,有詩歌、小說、散文、戲劇、曆史、文學、傳記文學、碑銘文學等等多樣的形式。
第一章 遠古遺音
歲月流逝,多少古代文化已被曆史煙塵湮沒。少數民族作家文學也許產生在更久遠的年代,但是,迄今所能知道的最早作品,也隻是《越人歌》和《白狼歌》。
距今二千二百多年之前,正是我國的春秋戰國時代,此時,壯侗語族民族的祖先--"百越"民族已經生活在南方的廣大地區了。公元前528年,楚王弟鄂君皙初任令尹,為了表示慶賀,特邀各方人士,舉行了一次規模空前的舟遊盛會。泛舟水麵,波瀾不驚,觥籌交錯,鍾鼓不絕,越人即席為鄂君獻上一首《越人歌》,立即有人以上古音漢字記音,並為鄂君翻譯成楚語:
今夕何夕兮搴洲中流?今日何日兮得與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詬恥,心幾頑而不絕兮得知王子。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
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的韋慶穩先生對以上古音漢字記錄的《越人歌》進行研究發現,用壯語可以將之讀通,現代漢語辭義為:
今晚是何佳節?儀式這般隆重!
船中坐的誰人?原來王子降臨。
王子接待賞識,我自感激不盡,
何日再與周遊?恩德永記在心!
作為我國古籍中保存下來的第一首民族作家的漢譯作品,《越人歌》在文學史上自然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與《越人歌》類似,《白狼歌》也是一首由民族作家創作,然後用漢字記音,經翻譯後流傳下來的作品。
東漢明帝永平年間(公元58-75年),益州刺史梁國朱輔在任職期間,大力宣傳中原文化,宣講漢朝政策,對附近各民族的影響頗大,有關漢朝的種種觀念深入人心。《後漢書·西南夷列傳》中記載,氐羌部落的首領作詩三章獻給漢王。這首詩譯成漢語後共四十四句,每句四字,分三章:
大漢是治,與天意合。吏譯平端,
不從我來。聞風向化,所見奇異。
多賜繒布,甘美酒食。昌樂肉飛,
屈伸悉備。蠻夷貧薄,無所報嗣。
願主長壽,子孫昌熾。
蠻夷所處,日入之部。慕義向化,
歸日出主。聖德深恩,與人富厚。
冬多霜雪,夏多和雨。溫暖時適,
部人多有。涉危曆險,不遠萬裏。
去俗歸德,心歸慈母。
荒服之外,土地土堯土角。
食肉衣皮,不見鹽穀。
吏譯傳風,大漢安樂。
攜負歸仁,觸冒險陝。
高山歧峻,緣崖石番石。
木薄發家,百宿到洛。
父子同賜,懷抱匹帛。
傳告種人,長願臣仆。
古代的氐羌人最早的活動範圍,主要是在我國的西北地區,其生產方式以遊牧為主,正如《說文解字》中所說"羌,西戎牧羊人也"。後來由於戰爭等原因,氐羌人的一部分遷至今天四川的西北部地區。白狼王作《白狼歌》之時,羌人還沒有完全適應這個新的環境,生產仍舊沿襲過去的遊牧方式,而沒有向農耕方式轉化,所以經濟水平較為低下。正值此時,漢朝中原地區的經濟、文化處在繁榮階段,加之中央政府的大力宣傳,自然令白狼王心生仰慕之情。《白狼歌》雖經加工翻譯,但透過漢譯作品,仍舊可以看出白狼王較高的文學水平。
第二章 宗教文學
宗教文學是少數民族文學中一種獨特的文學現象。它與宗教不可分,是宗教活動的產物。宗教文學以文學作品為表現形式,以傳播教義為最終目的,內容不僅超出某個時代,也往往超出地域和民族,是文學百花園中的一支奇葩。
藏族佛經翻譯文學興起較早。最富盛名的《大藏經》規模宏大,大約編纂於十四世紀中葉,多由梵文和漢文翻譯而成。內容除佛教的經、律、論等有關內明的著作外,還包括因明(邏輯學)、聲明(語言文字)、醫方明(醫藥)、工巧明(星算、工藝等)等方麵的著述。因此,藏文《大藏經》不僅是一部佛學叢書,也是一部百科全書。其中的譯文是八、九世紀和十一、十二世紀至十三世紀翻譯的。
《大藏經》分為《甘珠爾》和《丹珠爾》兩部分。《甘珠爾》意為佛語部,即佛經的經典,目錄是由蔡巴·貢噶多吉新編,包括顯密經律,有書1108種(德格版)。《丹珠爾》意為論部,即佛教徒對佛經的注疏論著,目錄是由布敦·仁飲珠編的,包括經律的闡明和注疏·密宗儀軌和五明雜著等,有書3641種(德格版)。
《大藏經》中的佛經文學作品可分為佛經、故事、敘事詩、格言詩、戲劇、曆史傳說等。下麵我們就分別介紹各類中的一些重要作品。
1.佛經故事
《大藏經》有幾個故事集:《賢愚經》、《本生論》、《獅子師本生》、《百緣經》、《撰集百緣經》等。
《賢愚經》是一部翻譯較早的佛經文學名著。譯者廓·法成,九世紀人,他精通梵文、藏文、漢文,譯經很多。《賢愚經》是一部散體故事,藏譯本有十二卷五十一品,約包括近百個故事。故事多數短小精煉,情節離奇,有趣味性,很象民間笑話。
《本生論》是一部佛的本生故事集。全書共有十二卷三十四個故事,主要內容是讚頌釋迦牟尼成佛前曆世修菩薩行的功德。作者聖勇大約是公元七世紀的人,藏文譯者是印度堪布毗達耶伽羅悉達和藏族譯師曼殊室利跋摩。
《獅子師本生》和《聖者義成太子經》都是佛的本生故事集。這幾部佛經中的故事本身都比較完整,寫了各種各樣的人物和他們不同的經曆和遭遇,人物形象大都很鮮明生動。有不少故事在情節的敘述中善於寫景狀物,用較細膩生動的筆觸去著意描繪人物的心理活動和景色,情景交融,使人物顯得有血有肉,栩栩如生,顯露出民間文學的藝術光輝,給人以深刻的印象。
如《聖者義成太子經》中《緊那羅女和諾桑》的故事寫諾桑王子到處尋找益超瑪時的情景:
失去益超瑪的諾桑象瘋子似地跑遍了所有的山林,問遍了所見到的鳥獸。他來到一個繁花似錦的地方,向一對正在沉香樹上歌唱的鸚鵡問道:'可愛的沉香花枝頭,無憂無愁的枝葉上,紅腿鸚鵡住上頭。你可在林中見到我美人?你們一塊兒歌唱,不聽我王子的問話,但願你們平安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