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前言(1 / 2)

本書目標定位

第一,本書論述的重心,在於審計理論。一個學科領域包括實際現象(實踐、事實等)和基礎理論兩部分組成,但審計職業重實務、輕理論的實用主義傾向由來已久。審計並非完全是實務性那麼簡單,審計職業也並不能主要依靠審計實務就能保持和提高社會地位,相反正是大量的與審計失敗相聯係的糟糕的審計實務,極大地損害了審計職業的形象。我們知道,理論是一係列思想的體係,或者說是在人們認可的結構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用於解釋一組事實或現象的命題。也可以認為,理論旨在說明在一個學科領域中觀察到的事實的一般規則和原則,或引起這些事實的原因。因而,解決實際問題的唯一的積極的辦法,就是建立和運用理論(Mautz&Sharaf,1961)。同時,如果沒有係統理論的支撐,也難以想象審計還能夠進入科學的殿堂和被認為是一門有學問的職業。

第二,本書從集合科學和應用科學的角度去理解審計,試圖將審計研究納入複合型和應用型的軌道。審計最初曾以會計的一部分而存在,即便到現在審計與會計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客觀上形成了傳統認識的一個重大誤區,即把審計學看作是會計學的一個分支。在這種觀念指導下培養出來的審計人才,實質上仍然是會計人才,隻不過技能更為純熟和突出,與真正意義上的審計人才相去甚遠。實際上,審計是多學科交叉、滲透的產物,把審計學看作是一門集合科學更為恰當。它從其他領域引入的東西甚至超過了從會計中吸收的東西,例如,審計的主要根源在於邏輯學,證據的性質、審計意見的形成依賴於認識理論;測試和抽樣以概率論和數學為基礎;公允表達援用了會計原則、財務分析和溝通理論;應有的審計關注體現了道德和法律的關係(Mautz&Sharaf,1961)。同時,審計相當重視理論運用於實踐,對社會經濟生活能夠做出實質性的貢獻,因而又是一門應用科學。特別是在美國的安然公司和我國的銀廣夏公司的典型審計失敗之後,現代風險導向審計已成為一種必然的國際趨勢。與之相適應,審計需要著眼於建立全麵的經營知識決策框架和合理利用舞弊理論,將審計學、係統理論和經營戰略結合起來,充分關注企業的產權結構、組織結構、戰略、流程、經營、籌資、投資和持續改進情況,以及企業所處的行業狀況和監管環境。

第三,本書注重全麵的職業研究,包括注冊會計師審計職業、國家審計職業和內部審計職業。審計有著深刻的職業內涵,職業特征鮮明,職業要求非常特殊,絕不是簡單的手藝,更不是掌握簡單的查賬技術就能勝任的。如果我們要為社會的未來利益而維持獨立審計職業,那麼,就必須以大眾最佳利益為重的原則來解決問題。假如我們習慣性地帶上其他偏見來解決問題,那麼,我們就即刻放棄了擁有職業地位的權利,並注定了這種職業的厄運(Mautz&Sharaf,1961)。從事審計職業,就要富於為公眾服務的精神,把審計作為一門有學問、有道德、有責任的藝術來追求。即使這種追求是一種謀生手段,但其本質仍然是一種公共服務。知識密集、業務協作、責任重大,而風險卻無時不在,是審計職業鮮明的特征。這又決定了對審計職業的特殊要求:要以操守為重、誠信為本,把獨立性視為靈魂和最珍貴的美德,強調知識、經驗、風險意識和責任感,重視業務判斷、合作、協調和溝通能力,珍惜職業形象和聲譽。不能深刻理解審計的職業內涵,就無法勝任審計實踐和審計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