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書成編溯原始
《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規》都是中國古代蒙學讀本中流傳廣泛、影響久遠的經典之作。
蒙學讀本也稱“蒙養書”、“小兒書”,是專為學童啟蒙教育編寫的在庠序、書館、塾學使用的課本。因兒童入學要先習文字,所以蒙學讀本無不發軔於字書,見於著錄最早的當推《漢書·藝文誌》所載《史籀篇》,舊謂出自周宣王時太史籀之手,實則應是春秋戰國時代的秦人編纂,全書為四言韻語,字體與石鼓文及金文相同。
秦代為統一文字,由李斯、趙高、胡母敬分別用小篆編寫了《蒼頡》、《爰曆》、《博學》各七章字書,漢代則將其合成為一書,多以同義、近義或反義詞編排為句,仍仿《史籀篇》用四言韻語,書名定作《蒼頡篇》。
《史籀篇》與《蒼頡篇》這種四四為句、以類相從的編寫法,對後代蒙學字書的編纂形式影響很大。
兩漢魏晉南北朝時期蒙學字書的編寫達到高潮,僅著錄在籍者就有數十本之多,而且均係名家大腕手筆,如司馬相如《凡將篇》、史遊《急就篇》、揚雄《訓纂篇》、蔡邕《勸學篇》、班固《太甲篇》、陸機《吳章》、周興嗣《千字文》、顧愷之《啟蒙記》等,可惜的是這些蒙書多已亡佚,至今完整可見的僅有《急就篇》和《千字文》,不過以傳播影響而言,《急就篇》就遠遜於《千字文》了。
明經學史《三字經》
《三字經》世謂南宋王應麟作,民國前期又略有增補,主要是續添了宋以後直至清末的一段曆史敘述。
王應麟(1223—1296),字伯厚,號深寧居士,慶元府(治所在今浙江寧波鄞州區)人。《宋史》說他自幼好學,九歲即通《六經》。淳祐元年(1241)登進士第,因長於經史考據,熟悉天文地理、掌故製度,故一再升遷,累官至禮部尚書兼給事中,深為理宗倚重。寶祐四年(1256)王應麟奉詔主持殿試,他稱讚文天祥的策論“古誼若龜鏡,忠肝如鐵石”,薦擢文天祥為進士第一。奸相賈似道專權時,王應麟屢屢抗顏抵忤,有人勸他屈節順從,他回答:“迕相之患小,負君之罪大。”
正因為王應麟道德學問如此,他編撰的《三字經》才能在知識灌輸、道德曉喻、文才詞藻上多方麵超越同倫,被讚譽為“千古第一奇書”。除《三字經》外,王應麟還著有《蒙訓》、《補注急就篇》、《小學諷詠》、《小學紺珠》等一百餘卷蒙學及文字學著作,足見其對幼學啟蒙教育的重視和勤力躬行。
《三字經》以“人之初,性本善”起篇,依次敘述三綱五常十義,五穀六畜七情,四書六經諸子,曆史朝代更迭,最後以奮發勤學、顯親揚名的著名事例作結。將涵蓋了上下數千年的曆史文化知識、傳統倫理思想及識字教育渾然融為一體,句式靈活,編排巧妙,語言通俗,行文流暢,其中“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人遺子,金滿籝,我教子,惟一經”等更是成為家喻戶曉的警句格言而傳誦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