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歐洲文學知識(續)
第一章 瑞士文學
瑞士有四個語言區,各有不同的文化傳統,其中德語、法語、意大利語文化傳統又都同鄰國文化密切相聯,因此瑞士沒有統一的民族文學。所謂瑞士文學,其實是瑞士德語文學、瑞士法語文學、瑞士意大利語文學和瑞士雷托羅曼語文學。
瑞士德語文學 中世紀早期和中期尚不存在瑞士文學,那時瑞士隻是德意誌民族羅馬帝國的南部邊陲,在社會、政治、文化方麵是同整個帝國的發展密不可分的。
位於今日瑞士東部的聖加侖修道院,是古代高地德語文學重要發祥地之一。這裏流傳下來的有僧侶們從拉丁文譯成古代高地德語的禱詞,還有一個被稱為"德國人"或"厚嘴唇"諾特克的僧侶翻譯的博埃齊烏斯、亞裏士多德、馬爾蒂亞努斯·卡佩拉等人的古典文獻和《聖經》。在阿爾高的穆裏修道院發現的複活節劇本,對於德語文化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從12世紀後半葉開始,文學創作者的社會成分發生變化,不僅在宗教界,而且在世俗的騎士階層出現了文學創作活動,史稱騎士文學。主要形式有騎士愛情詩和宮廷史詩。在封建領地上服務的騎士,一方麵借描寫宮廷生活娛樂封建貴族,另一方麵也借此改善自身處境。德語文學中第一個有影響的騎士詩人哈特曼·封·奧埃(約1160~1215),即是瑞士德語區人(一說是施瓦本人)。他以法國人克雷蒂安·德·特羅亞的"亞瑟王故事詩"為藍本,寫作了《埃雷克》和《伊萬因》。除這種描寫騎士婚姻與愛情的"高級"宮廷史詩外,瑞士還有"低級"故事詩《蘭采洛特》(約產生於1195年),作者是烏爾裏希·封·察齊克霍芬。13世紀以來,產生了瑞士曆史題材的民歌,如歌頌瑞士民族英雄威廉·退爾的民歌。15世紀出現了反映宗教內容和當前政治事件的戲劇。盧塞恩、伯爾尼、蘇黎世等城市流行的狂歡節劇,達到了相當繁榮的程度。宗教改革家茨文利(1484~1531)闡述神學內容的傳單,是16世紀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17世紀的瑞士,由於地方割據嚴重,未能形成統一的宮廷巴羅克文學。嚴格的文字檢查製度和對印刷、出版的控製,使大量反映瑞士農民戰爭的文學遭到扼殺,隻有少數作家以機智和思想豐富的諷刺作品,反映了17世紀瑞士社會的狀況,其餘作家則從事當時占主導地位的應景文學的創作。
18世紀歐洲思想史上的啟蒙運動,在17世紀末的瑞士德語區已經初露鋒芒,約翰內斯·格羅布(1643~1697)和貝阿特·路易·德·穆拉爾特(1665~1749)的作品,表達了對法國專製政治的批判,歌頌自然與個性發展。對18世紀瑞士德語文學發生過重要影響的,首先是蘇黎世的約翰·雅科布·博德默(1698~1783)和約翰·雅科布·布賴丁格(1701~1776)。他們從1741年起同德國萊比錫大學教授戈特舍德進行的關於以哪一種外國文學為榜樣的論爭,影響了整個德國文學界。博德默於1727年組織了"瑞士祖國曆史學會",聚集了18世紀瑞士文學界、思想界的知名人士,如哲學家約翰·卡斯帕爾·拉瓦特(1741~1801),啟蒙教育家亨利希·佩斯塔洛奇(1746~1827),詩人、畫家、出版家薩洛蒙·蓋斯納(1730~1788)等。在啟蒙運動時期的瑞士文學中,田園詩形式占重要地位,反映出瑞士市民階級在封建專製統治下逃避現實的傾向。與此同時,瑞士"第一個平民作家"烏爾裏希·布雷克(1735~1798)以現實主義手法,真實地描寫了社會地位低下的受損害、受侮辱的人的生活經曆。
從法國大革命勝利,瑞士專製主義政權的崩潰(1797~1798)到1848年,瑞士資產階級的國家觀念逐步形成。佩斯塔洛奇的民眾教育小說和教育學著作,明顯帶有這種新國家觀念的烙印,他的著作在歐洲產生了廣泛影響。18世紀末和19世紀初,戴維·赫斯(1770~1843)、烏爾裏希·黑格納(1759~1840)和約翰·馬丁·烏斯特裏(1763~1827)等人,繼承博德默重視民俗學和倡導文化的傳統,形成一個民族浪漫主義文學潮流,主要創作充滿愛國主義思想的民歌。
近代瑞士德語文學的現實主義傳統,到耶雷米亞斯·戈特赫爾夫(1797~1854)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他的小說以細膩的筆調和精確的環境描寫,展示了19世紀上半葉瑞士農民的生活遭遇,在表現心理崩潰與社會解體方麵,達到了空前的尖銳程度。他的作品題材雖然始終局限於窮鄉僻壤,卻以其現實主義成就獲得了普遍意義。而描寫上升時期的市民階級在經濟和社會方麵的腐敗傾向的任務,是由戈特弗裏德·凱勒(1819~1890)完成的。凱勒是有世界聲譽的瑞士現實主義小說家和詩人,他的詩歌與小說反映了資本主義的發展過程中瑞士人民的生活、心理、道德觀念等方麵的發展與變化。1870年以後,凱勒成了最受讀者歡迎的德語作家。
1850年以後,隨著德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失敗,1870至1871年以俾斯麥為首的帶有封建色彩的德意誌帝國的成立,在文學方麵出現了一股模仿古典主義──浪漫主義的潮流。在瑞士文學史上地位僅次於凱勒的小說家康拉特·斐迪南·邁耶(1825~1898)的文學創作,就帶有這種特征。他的小說多描寫曆史題材,主人公多是身居高位的大人物,表現了英雄創造曆史的唯心史觀,流露了借古代英雄頌揚當代"鐵血宰相"俾斯麥的情緒。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一位重要作家卡爾·施皮特勒,也是一個反對資產階級民主、向往過去的作家。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曾發表政論《我們瑞士的立場》(1914),主張瑞士中立,以緩和德法之間的矛盾。此外以約翰娜·施皮裏(1829~1901)為代表的描寫瑞士恬靜、優美的風光和山民的自然狀態的生老病死的所謂"鄉土文學",同迅速工業化的現實形成鮮明對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