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寧聽到了這些議論,接著解釋說: “有人說我鼓動大家馬上去推翻臨時政府,不是的。 “目前,臨時政府得到蘇維埃的支持,群眾對這個資產階級政府還抱輕信態度,這種情況要求我們揭發臨時政府對人民群眾的種種欺騙。我們要耐心地、堅持不懈地說服和教育群眾,宣傳‘全部政權歸蘇維埃’的必要性。 “在世界各交戰國中,現在的俄國是最自由的國家,有公開活動的可能,工人、士兵掌握了武裝力量。這種特點又決定了有可能通過和平的方式——不經過武裝起義鬥爭——從臨時政府手中把政權接管過來。” 列寧這一番話,使會場氣氛頓時緩和了下來,原來竊竊私語的那幾位代表的臉上也露出了笑容。 列寧在報告中還提出了布爾什維克當前的經濟政治綱領: ——把國內一切土地收歸國有,由當地雇農和農民代替蘇維埃支配。把每個大莊園建成模範農場。 ——立即把全國一切銀行並成一個國家銀行,由工人代表蘇維埃進行監督。 ——我們的直接任務並不是“實施”社會主義,而隻是立即過渡到工人代表蘇維埃監督社會的產品生產和分配。 ——使政權轉移到無產階級和貧苦農民手中。 ——不要議會製共和國,而要從下到上遍及全國的工人雇農和農民代表蘇維埃的共和國。 從列寧提出的上述俄國革命第二階段的五項綱領的內容來看,其中第四、第五項是在政治上解決政權轉變問題,即以工農代表蘇維埃取代資產階級臨時政府,以蘇維埃共和國取代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這無疑是改變無產階級社會地位的政治革命,是社會主義革命的必要基礎和前提條件,但並不完全等同於社會主義革命,尚未涉及社會主義革命的主要任務和基本特征。眾所周知,馬克思主義關於社會主義革命的涵義包括:無產階級推翻舊的政權,建立無產階級專政;消滅資本主義私有製,建立社會主義公有製;發展生產力,奠定社會主義必需的物質基礎;發展文化教育事業,變革上層建築,消滅階級差別和城鄉差別等等。其中,建立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政權,無疑是展開社會主義革命其他任務的前提和基礎;而變革生產關係,即消滅生產關係的資本主義私有製,建立社會主義公有製,則是社會主義革命的主要任務和基本特征。而列寧上述三項經濟綱領,尚不是從根本上改變資本主義生產關係,而隻是創造條件向社會主義革命過渡。對此,列寧後來在《四月提綱》中說得很清楚:“實行土地國有化,把一切銀行和資本家的辛迪加(大工廠、大公司等)收歸國有或至少由工人代表蘇維埃立刻加以監督等等措施,決不是‘實施’社會主義……這些措施隻是走向社會主義的步驟。” 進一步探究,當時蘇維埃政權是由多個政黨和多個階級組成,其中多數成員和占主導地位的是小資產階級,在775名全俄蘇維埃組成人員中,代表小資產階級利益的社會革命黨人和孟什維克社會民主黨人共553人,占69%;而代表工人階級的布爾什維克社會民主黨人隻有105人。列寧當時清醒地意識到並在《四月提綱》中明確指出:俄國是一個農民占人口大多數的落後國家,隻要絕大多數居民還沒有覺悟到必須進行社會主義革命,無產階級政黨就決不能提出立即實施社會主義的目的和措施。 因此,《四月提綱》既不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綱領,也不是立即進行社會主義革命的綱領,而是靈活運用馬克思主義原理,從俄國實際出發而提出的從民主革命走向社會主義的綱領。 這時,在塔夫利達宮樓下大廳,布爾什維克和孟什維克代表,正在就新的革命高潮中可否再度聯合統一事宜舉行聯席會議。列寧應邀作報告,他再次闡明黨在俄國革命下一階段的綱領和任務,明確表示不讚成在存在重大原則分歧的情況下布爾什維克和孟什維克聯合統一。孟什維克分子對列寧的報告當場起哄,有的甚至公然破口大罵列寧滾出去。列寧任由其謾罵,不動聲色,始終心平氣和,依然用洪亮的聲音明確地表達了自己的觀點。 過後,列寧把這兩次演講的內容整理寫成《論無產階級在這次革命中的任務》刊登在《真理報》上,這就是著名的《四月提綱》。列寧在提綱中靈活運用馬克思主義社會革命理論,從俄國二月革命後的實際狀況出發,全麵闡述了二月革命後的形勢和黨的任務,及時提出了從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走向社會主義革命的路線、方針和策略,及時為布爾什維克黨指明了方向和道路。 對列寧在《四月提綱》提出的布爾什維克黨指導思想的重要轉變,開始黨內一些領導人和黨員一時難以接受,思想上轉不過彎來。加米涅夫、季諾維也夫、李可夫、斯大林等一批布爾什維克黨人均表示異議,加米涅夫、布哈林等在報刊上發表文章,稱《四月提綱》隻是列寧個人的意見,無論是《真理報》或是中央委員會執行局都不讚成。彼得格勒黨的委員會討論《四月提綱》後投票表決,結果因隻有2人投讚成票、13人投反對票、1人棄權而被否決。 麵對這種狀況,列寧深感值此曆史轉折重要關頭,必須及時統一全黨的認識,振奮起全黨勇於創新進取的精神,才能捕捉曆史機遇,領導革命走向成功。他頻繁地與中央委員和彼得格勒黨委的同誌逐個溝通和開會商量,接連發表了《論無產階級在我國革命中的任務(無產階級政黨的行動綱領草案)》等一批著作和文章,全麵深入闡述了《四月提綱》的觀點,引導廣大黨員、幹部轉變革命的戰略和策略思想。 為了進一步統一全黨的思想認識,布爾什維克黨於1917年5月7日到12日在彼得格勒召開了第七次全國代表會議。會上列寧與加米涅夫展開了激烈爭論。 加米涅夫:“隻有完成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任務之後,才能開展社會主義革命,這是人人皆知的馬克思主義原理,列寧的提綱背叛了這一原理。”“他說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已經結束。我認為它還沒有結束。” 列寧:“加米涅夫同誌隻會照本宣科,背誦舊公式,而無視現實。我國目前兩個政權並存的特點,在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裏是找不到的,馬克思、恩格斯經常說,他們的理論不是教條,而是行動的指南。 “但加米涅夫同誌不善於運用馬克思主義的方法來分析革命中出現的情況,不懂得工兵代表蘇維埃政權的意義:它一方麵表明臨時政府不可能完成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全部任務——不然它(指工兵代表蘇維埃,下同)是不可能產生出來的;另一方麵表明從革命的第一階段過渡到革命的第二階段的條件是具備的——不然它即使產生了也不可能存在下來。” 加米涅夫:“我們不是要打倒臨時政府,而是要對它實行監督,接管政權的思想是危險的。” 列寧:“兩個政權並存的局麵是不能長此下去的,臨時政府必須推翻,但不是現在,也決不能用尋常的方法去推翻。當我們在蘇維埃中還是少數的時候,當群眾對臨時政府還抱輕信態度的時候,我們當然不能提出打倒臨時政府的口號,而必須耐心地做解釋、說服工作,啟發工人、士兵的意識,把群眾爭取過來。但如果說在這個時期隻需要對臨時政府實行監督,那就大錯特錯了,手中沒有政權,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監督。 “如果我現在要大家拋棄蘇維埃這種政權形式,馬上建立純粹工人的革命專政,那確實是冒進了,危險了。但我沒有企圖跳越現階段,因此我提出‘全部政權歸蘇維埃’,這裏絲毫沒有布朗基冒險主義成分。” 經過激烈辯論,與會多數代表接受了列寧的主張,大會投票表決,以71票讚成,47票反對或棄權,通過了列寧提出的俄國革命從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走向社會主義革命的路線、方針和任務,使全黨在曆史轉折緊要關頭明確了前進方向和革命任務。 代表會議選舉產生了新的中央委員會,列寧、季諾維也夫、加米涅夫、弗巴米柳亭、維巴諾根、雅米斯維爾德洛夫、伊捷斯米爾加、斯大林、費多羅夫當選為中央委員。 新的中央委員會立即領導全黨積極開展教育和爭取群眾的工作。作為傑出的政治家,列寧不僅高瞻遠矚、長於戰略思維,而且深諳鬥爭藝術。他要求全黨同誌善於抓住群眾最為關心的問題,提出代表群眾根本利益、反映群眾呼聲願望的口號,去爭取和動員群眾。譬如在工人中間宣傳“對生產實行工人監督”、“工人是生產的主人”;在農民中間宣傳“土地歸農民”、“不要等那凶多吉少的立憲會議,立即奪取土地”;在士兵中間宣傳“停止戰爭”、“實現和平”、“放士兵回家”等等。這些口號抓住人心、順乎民意,又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很快就在社會上廣為傳誦,把工人、農民、士兵的大多數爭取過來,團結在布爾什維克黨周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