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法國詩人

克雷蒂安·德·特羅亞

Chr□tien de Troyes (1135?~1191?)法國作家、詩人。曾追隨香檳的伯爵夫人瑪麗和佛蘭德的伯爵菲力浦。早年翻譯過羅馬詩人奧維德的作品,後致力於故事詩創作。1160年前後寫過一部《特裏斯丹和綺瑟》,已經失傳,其他作品有《艾萊克與艾尼德》(約1160)、《克裏賽》(約1165)、《朗斯羅,或坐刑車的騎士》(約1168)、《伊萬,或帶獅子的騎士》(約1170)、《伯斯華,或聖杯的故事》(約1182~1190)。這些故事詩都用八音節詩體寫成,有一個貫串全詩但不是中心的人物,即傳說中的大不列顛國王亞瑟。詩中塑造的伊萬和朗斯羅是體現騎士精神理想的典型形象。為博得貴婦人的愛情,伊萬出生入死,曆盡艱險,而朗斯羅甘願坐在牛車上當眾受辱。中世紀法國封建統治階級理想中的典雅愛情和騎士道德,被渲染得淋漓盡致。不過《伊萬,或帶獅子的騎士》也有表現中世紀勞動人民身受殘酷剝削和壓榨的片斷。

瑪麗·德·法蘭西

Marie de France法國12世紀下半葉女詩人。出生在法國。長期生活在英國國王亨利二世的宮廷,英國人稱她為"瑪麗·德·法蘭西",即法國的瑪麗。她與克雷蒂安·德·特羅亞屬於同一時代,也都寫以不列顛騎士的愛情為題材的故事詩,但她采用的樣式是精練的短篇故事詩,即所謂"籟歌"(lais)。這種"籟歌"短者百餘行,最長者也不過千餘行。現存的這類中世紀短篇故事詩有20首,其中12首出自她的手筆,約於1180年結集出版。她的短篇故事詩著重從嫉妒、忍讓、自我犧牲等不同側麵描寫愛情,較少冒險情節。最著名的是講述特裏斯丹戀愛故事的《金銀花》:特裏斯丹被國王馬克趕出宮廷,藏身森林,得知心愛的綺瑟要出宮散步,將刻有自己名字的胡桃樹枝擲於她必經之路。被迫嫁給國王馬克的綺瑟發現這個信息,遣開隨從,逃進森林與特裏斯丹相會。她還根據民間故事編譯成一部寓言詩集,題為《伊索》。這些寓言詩表明,她雖身為宮廷詩人,卻不滿現實。她的社會政治觀點中含有同情市民階級和勞動人民的因素。她以獅、狼、鷹等貪婪而凶殘的動物比喻封建貴族領主、地方行政官與司法官等,稱他們為"富有的盜賊";而以慘遭欺淩、隻知哭求、不敢反抗的綿羊象征平民。她的寓言詩一般隻限於奉勸強權者節製,偶爾也流露出憤怒的反抗意向。

呂特伯夫

Rutebeuf (1230?~1285?)法國13世紀詩人。生平事跡已不可考。大致知道他出身貧寒,是一個專業的行吟詩人。他們用簡陋的小提琴沿街賣唱,但主要的活動是到貴族的府邸中演唱。他們唱民間傳說、戰爭故事和騎士們的武功業績,也唱自己編寫的小詩。

呂特伯夫的詩歌作品,保存下來的有宗教詩歌和個人抒情詩。著名的宗教詩歌有《聖母的九種快樂歌》、《十字軍和反十字軍的爭辯》;劇本有《聖母奇跡》:《戴奧菲爾奇跡》等。個人抒情詩主要有《呂特伯夫的窮困》、《呂特伯夫的婚姻》、《呂特伯夫怨歌行》、《呂特伯夫之死》等,抒寫他貧窮潦倒的生活和悲苦的情懷。

呂特伯夫為了爭取王侯貴族的賞賜和保護,在貴族授意甚至命令下,寫作宗教詩和勸人參加十字軍的宣傳詩。在文學上他的個人抒情詩比宗教詩重要。他生活在一個動亂不寧的曆史時期,戰爭、饑荒、瘟疫等使人民掙紮在水深火熱之中。呂特伯夫的坦率、樸質的詩句,抒發了真切深刻的個人情懷,同時也反映了人民的苦難。

在法國文學史上,在詩歌中這樣強烈、真實和誠懇地表現個人內心活動的,以呂特伯夫為最早的範例。評論家認為呂特伯夫和15世紀的詩人維永,是法國個人抒情詩的創始者,他們的作品是19世紀末葉現代派抒情詩的淵源。

傅華薩

J.Jean Froissart (1333或1337~1405?)法國作家。生於法國北部瓦朗謝納地方的小市民家庭。年輕時即立誌成為聞見錄的作者。聞見錄是當時流行的一種曆史著作體裁,但與編年史有很大差別。他曾進神學院學習,但直到晚年才接受了議事司鐸的教職。

傅華薩傳世的作品有25,000行詩和一部用韻文寫的長篇小說。 最重要的是他以畢生的精力寫成的 《聞見錄》4卷,卷1記錄1325至1378年間的英法戰爭;卷2敘述1378至1385年所發生的大事;卷 3從1385年寫到1388年,主要記述作者在法國南部國境以外的貝亞恩地區的旅行以及當地郡主的宮廷生活。卷 4寫到1400年,記錄了作者晚年的一些事跡。其中以卷1最為重要,它的內容涉及法國史上的"百年戰爭"前半期的幾次大戰役。編寫這一卷時,傅華薩正在英國任愛德華三世的王後菲力浦·德·艾諾的侍臣。他采訪了參加過侵略法國的英國遠征軍的將領以及被英國俘虜的法國軍人,根據他們口述的材料編寫成書。傅華薩所寫《聞見錄》都是直接利用采訪所得的材料,不加辨別。主要是軼聞傳說的記錄,不是嚴格的曆史著作。它的主導思想是歌頌日漸衰落的封建騎士精神,歌頌王侯將相的武功勳業,描寫貴族生活的豪華、喜慶宴飲的盛況等。他所反映的是法國曆史上戰亂頻仍、人民塗炭的悲慘時代。法國學者朗鬆在他的《法國文學史》中指出,傅華薩隻看見貴族的狂飲,聽不見人民的悲號。

從文學的角度看,傅華薩的《聞見錄》是一部劃時代的巨著。他善於描寫千軍萬馬的戰爭,或豪華宏大的節慶場麵。他塑造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行文流暢自然,有藝術魅力。為了編寫《聞見錄》,傅華薩一生幾乎不停地到處旅行,采訪有關的人物,記錄他們的談話,甚至把談話者的姿態神情都寫入書中。因此,他的《聞見錄》是一部豐富多彩、有聲有色的故事錄。與它同時流行的類似的《聞見錄》,實際上是繼盛極而衰的宮廷小說和騎士故事而興起的新型小說。

奧爾良

C.Charles d'Orl□ans (1394~1465)法國詩人。法國文學史上通稱夏爾·道雷昂,貴族出身。13歲時其父奧爾良公爵被仇人勃艮第公爵所暗殺。14歲結婚,次年,新婚夫人去世。家庭的不幸,在他詩歌中留下憂鬱的陰影。1415年,這位青年貴族被迫與仇人的軍隊交戰,被仇人的同盟者英國軍隊俘獲。英國人把他作為人質,拘留了25年。他的一部分詩歌是在英國當俘虜期間所寫。1441年,他的家族用重金將他贖回。他為人性情溫和,專心致誌地喜愛文藝。從英國回來後經常住在堡壘式的府邸中,不問世事,供養許多詩人文士,終日談論詩文。他也寫了許多優美的小詩,文辭清麗,音調鏗鏘,雖然缺乏豪壯之氣,卻給人以欣賞精致的藝術品的樂趣,是中世紀宮廷文學的珍品。他的作品一直隻有手稿,到18世紀中葉才印刷出版。

維永

F.Fran□ois Villon (1431?~1463以後)法國詩人。平民出身,幼年喪父,由一個有地位的教士紀約姆·德·維永收養,他就姓這位教士的姓。1452年在巴黎大學文科獲得相當於碩士的學位。

維永在學生時代由於受當時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走上起哄、鬧事、玩世不恭以及小偷小摸的邪道,發展到酗酒打架,以致打死一個教士,不得不離開巴黎。過一段時間後他回到巴黎,又跟一幫惡棍盜賊混在一起,盜竊大量財物,再次逃離巴黎。臨行前寫了一首共40節的長詩,一般稱這首詩為《小遺言集》(1456)。詩人以亦莊亦諧的口吻,將身邊所有雜物分贈友好,送給他養父的第一件禮物是其"名聲",因為當時維永已經成了著名的詩人。

此後,維永在法國到處流浪。他一生入獄五、六次,兩次被判死刑而未執行。他作為詩人的美名和他品行不端的惡名同樣遠近皆知。每當他被囚禁或將被處決的危急時刻,總有名公貴人為了"憐才",向他伸出援救之手。1461年,維永寫成《大遺言集》,表示悔恨自己半輩子狂放無行,有改邪歸正的意思。可是隔了一年,他又一次被投入監獄,並被判處死刑。就在那時,他寫成著名的《絞刑架上之歌》,設想自己和他的同夥已被絞死,屍體掛在絞架上示眾,任憑風吹雨打,烏鴉啄食死者的眼珠......他承認自己罪有應得,哀求世人憐憫他們,祈禱上帝寬恕他們的罪孽。1463年,登基不久的法國國王路易十一下詔赦他出獄。《絞刑架上之歌》插圖

維永的詩歌動人之處,在於它們是發自靈魂深處的呼聲,是感情的自然流露。曆來評論家都不否認維永是法國文學史上最早、最深刻的抒情詩人。象朗鬆那樣的比較保守的學者,也不能不承認維永的詩歌扣人心弦,因為人道主義的感情是他的藝術的基調。

拉伯雷

F.Fran□ois Rabelais (1493或1494~1553)法國小說家。生於法國中部都蘭省的希農城,他的父親是有錢的法官。希農城號稱"法蘭西的花園",拉伯雷在那裏度過了幸福的童年。他自幼受教會教育,20歲左右在聖方濟修道院當修道士。他熱心學習希臘文,和當代人文主義大師吉約姆·布代通信,因而受到保守派的歧視與迫害。1528年以後遨遊法國中部各大名城,訪問高等學府。1530年進蒙彼利埃大學醫學院學習,次年在裏昂羅訥河聖母堂醫院當醫生。

當時的裏昂商業繁盛,文化發達,勝過巴黎。拉伯雷讀到一本無名氏的民間故事暢銷書《高大碩偉的巨人卡岡都亞大事紀》,受到啟發。他也寫成一部《巨人卡岡都亞之子,狄波莎德王,十分有名的龐大固埃的可怖而駭人聽聞的事跡與勳業紀》。龐大固埃是民間故事裏的海鬼,傳說當人們熟睡之際,他把鹽撒在他們的喉裏,讓人們醒來時口渴難當。在拉伯雷的小說裏,海鬼變成了賢明的君主,他身軀碩大無朋。出世的時候,從他母親肚子裏一連跑出來68匹騾子,背上馱著海鹽,以此表示他的來曆。作品在荒唐滑稽的外表下掩藏著極端辛辣的諷刺。作者在書裏猛烈攻擊當時占統治地位的思想──經院哲學及其支柱巴黎神學院、法院和教會等;對於文藝複興的新精神,則頌揚備至,並熱烈歡呼古語文、古典籍的重被發現和研習。拉伯雷將自己極其大膽的革新派思想隱藏在無窮無盡的粗言俚語中,並且用他的原名弗朗索瓦·拉伯雷的16個字母顛倒排列的筆名"亞爾戈佛列伯斯奈埃"。但他的書仍以"猥褻"的罪名被禁止出售。1533年,拉伯雷跟隨大主教若望·杜伯萊出使羅馬,遊覽文藝複興運動的發祥地意大利,訪問了許多名人和古跡,次年回到裏昂。

1534年,他發表《巨人傳》第2部分:《龐大固埃之父、巨人卡岡都亞十分駭人聽聞的傳記》,說明卡岡都亞是這部作品中的英雄。此人身軀高大,食量過人,他降生的時候,是從他母親左耳朵裏出來的。但是巨人的身心和智慧都發展到平衡和諧的頂點。作者在書中除宣揚他的重實踐、德智體全麵發展的新教育方法外,又一次對經院哲學、巴黎神學院、教會、修道院、法官和教育機構發動了更猛烈更大膽的攻擊。此書出版後又受到神學院的追究。

1537年拉伯雷重入蒙彼利埃大學醫學院,先後獲得碩士和博士學位。他在裏昂用一具被絞死的犯人屍體作人體解剖,這在當時是為追求科學真理,不怕觸怒教會的非常大膽的舉動。這時他不但是一位著名的醫生,也是一位負有盛名的人文主義學者。他的學問包羅當代許多學科:天文、地理、數學、哲學、醫學、植物、音樂、法製、教育、古經文,成為恩格斯所說的"多才多藝和學識淵博的巨人時代的巨人"。《巨人傳》插圖

1545年,他的小說第3卷《善良的龐大固埃的英雄言行第三卷》,第一次用醫學博士弗朗索瓦·拉伯雷的真名發表。小說的主人公龐大固埃幾乎成為忠厚長者。他認識了朋友巴汝奇,並在此人幫助之下擊敗了巨人軍首領"人狼"。在打敗敵人之後,巴汝奇就動了家室之念。他們遍訪詩人、術士、哲人、神學家、醫生、女巫、瘋子,從這些人口中引出無窮無盡的滑稽對話和笑料,反映當時社會上關於婦女問題的混亂思想。小說又一次被查禁,出版人被焚斃示眾,作者逃到帝國邊城梅斯避難。

1552年,拉伯雷的小說第 4卷出版。小說敘述龐大固埃和巴汝奇為探討結婚的利弊,遠涉重洋,尋訪神瓶。小說繼續諷刺羅馬教廷。書中,國王的政策忽然變為與教皇和解。於是書又被禁止。拉伯雷晚年曾獲得兩處管堂神甫的職務。1553年他辭去這兩個職務。同年病逝於巴黎。

拉伯雷的《鍾鳴島》,是第4卷航海故事的繼續。小說描寫鍾鳴島上鍾聲不絕,住著羽毛不同的各種鳥類,名為僧侶鴿、修士鴿、主教鴿等,說明作者的矛頭是指向教會的。龐大固埃繼續航行,又經過許多島嶼和國家,見過各式各樣的奇人異事,最後到達神瓶島。神瓶的啟示是一聲清晰的"飲"。據法朗士的解釋,是請你到智慧之泉上,暢飲知識,暢飲真理,暢飲愛情。這就是全書精神的總結。

拉伯雷的小說中譯本名為《巨人傳》。它反映新興資產階級的思想意識。巴汝奇這個人物是資產階級精明能幹的性格的寫照。在新舊交替之際,拉伯雷愛憎分明,並為進步思潮大聲疾呼。拉伯雷堅信人性是善良的,人民大眾是善良的,在他的理想社會裏,人們隻有一條行為法則:"你愛做什麼,便做什麼。"拉伯雷作品的藝術特點,在於能使讀者快意地笑,爽朗地笑。他不愧為"偉大的笑匠"。拉伯雷手跡

馬羅

C.Cl□ment Marot (1496~1544)法國詩人。"修辭派"宮廷詩人讓□馬羅的兒子。自幼熟讀古代希臘羅馬文學和法國中世紀文學名著。1515年摹仿《玫瑰傳奇》寫成獻給國王弗朗索瓦一世的長詩《愛神庫比德的神廟》。後逐漸受文藝複興時期人文主義思潮的影響。1526年,因在四旬齋期食肉犯禁被捕入獄,寫成著名的《致理昂·雅梅的詩簡》和諷刺詩《地獄》,前者以獅子庇護老鼠的比喻,呼籲好友雅梅營救他;後者把夏特萊監獄比作地獄,把法官比作冥王,對黑暗的司法界加以抨擊。翌年出獄,襲父職,任弗朗索瓦一世的侍從。此後他主要寫短詩。1527年,他校訂的《玫瑰傳奇》出版。1532年,詩集《克萊芒的青少年時代》問世。1533年,整理出版了維永的詩集。1534年,巴黎的新教徒騷動,他受牽連,逃往意大利,1536年獲赦回國。1539年,譯基督教經典《讚美歌》30首,由於譯文被新教徒采用,他再次獲罪,流亡瑞士。最後客死於意大利。

馬羅作為宮廷詩人所寫的應景之作,格調平庸。其詩歌成就除《愛神庫比德的神廟》、《地獄》等長詩外,主要在於大量用十音節詩句寫成的各種形式的短詩:詩簡、哀歌、短歌、即興詩、諷刺詩等。其中以諷刺詩針砭時弊,特別是指責教會的反動、貪婪和腐化,最富有社會意義和生活氣息。他的詩歌簡潔明晰,剪裁有致,具有幽默感和民歌節奏,而且保持了法蘭西詩歌語言的純潔。

阿米歐

J.Jacques Amyot (1513~1593)法國作家。出身貧苦。15歲進法蘭西公學攻讀古希臘與拉丁語言文學。1536年由王室推薦任布爾日大學教授。1547年完成第一部譯作赫利奧多羅斯的小說《特阿革涅斯和卡裏克勒亞》。1554年亨利二世禮聘他為兩位王子──未來的查理九世和亨利三世的教師。1559年譯完朗戈斯的田園小說《達夫尼斯和赫洛亞》與普盧塔克的《希臘羅馬名人比較列傳》。1560年被查理十世任命為歐塞爾主教。晚年因為受宗教戰爭的牽連,生活十分不幸。他在文學上的成就主要是翻譯了幾部古希臘的文學名作,特別是普盧塔克的作品《希臘羅馬名人比較列傳》,通過他的譯本(一般簡稱《名人傳》),在法國乃至西歐廣泛流傳,對文學界和思想界都產生了很大影響。後世的莎士比亞、拉辛等也都曾向它尋求創作的素材。他的譯筆自然流暢。為翻譯這部著作,他向希臘文和拉丁文借用了並且創造了許多詞,豐富了法語語彙。他的譯作的文體後來成為16世紀末作家仿效的對象,對法蘭西古典散文的形成作出了貢獻。法國作家蒙田曾給以高度的評價。

拉貝

.Louise Lab□ (約1524~1566)法國女詩人。父親是富有的繩索製造商。受過良好教育,多才多藝,嫻於騎術、劍術,喜歡冒險。據傳16歲時曾喬扮男裝跟隨王室軍隊出征。後與一富有的繩索製造商結婚。她在裏昂家中組織文社,接待著名詩人文士,因稱"裏昂派"。她寫有一部散文體談話錄《瘋狂與愛情之辯論》。主要作品有3部哀歌和23首十四行詩,1555年以《裏昂路易絲·拉貝作品集》為名出版。詩作以歌唱愛情為主要內容,真摯細膩,其中有些詩篇在法國文學史上占有一定地位。

龍薩

P.dePierre de Ronsard (1524~1585)法國詩人。貴族出身。從少年時代起,就出入宮廷,給王太子當侍童。後因病聽覺失靈,改變從事外交和軍務的誌願,決定寫詩,希望以詩成名,獲得榮顯地位。他曾刻苦學習希臘羅馬古代文學知識,並以希臘羅馬文學為借鑒,來革新法國詩歌。1550年發表《頌歌集》 4卷,聲譽大著。

1552年,《龍薩的情歌》問世,收入表達他對意大利姑娘加桑德愛慕之情的 183首十四行詩。1555年發表《情歌續集》。1556年又發表一部《情歌再續》,它歌唱的是詩人對另一個名叫瑪麗·杜班的農村姑娘的懷戀之情。1555至1556年發表一係列《讚美詩》;1558至1563年發表若幹篇《演說詩》,都是政治詩歌。1572年發表長詩《法蘭西亞德》,是摹仿荷馬史詩之作,全詩24唱,發表的隻是頭 4唱,其餘部分沒有完成。這部作品的目的在於歌頌法蘭西民族建立統一王國的英雄事跡。年已50歲的龍薩寫給他新愛戀的愛蘭娜姑娘的情詩《給愛蘭娜的十四行詩》,被認為是他的情詩中的最佳作品。

龍薩的作品有很大一部分是宮廷詩,包括向國王祝壽、慶賀王後得子之類的應酬之作;另一部分是愛情之歌。他的傳世之作都是愛情詩。

龍薩是法國最早用本民族的語言、而不是用拉丁文寫詩的桂冠詩人,但是他的詩歌在歐洲各大國的宮廷中也傳誦一時。他曾經和友人以及門生組織"七星詩社",提倡以法國民族語言寫詩。龍薩故居

蒙田

M.deMichel de Montaigne (1533~1592)法國思想家、散文家。一譯蒙台涅。加斯科涅郡人,生於1533年 2月28日。出身新貴族,祖上是波爾多的富商。曾當過15年文官。後辭官回鄉,在相當長的時期內深居簡出,閉戶讀書思考。但是他也喜歡出遊,曾遊曆瑞士、意大利等地,留意各地人情風俗。他把讀書心得、旅途見聞、日常感想記錄下來,日積月累,成《隨筆集》(或譯《隨感錄》) 2卷,於1580年出版。1581年起當選並連任兩屆波爾多市長。1585年,第二屆市長任期將滿,波爾多市發生鼠疫,蒙田適在領地,未返任所,舉家外出避疫。1588年,經作者修改增訂的《隨筆集》第2版和新著《隨筆集》第3卷問世。直至逝世前不久,仍繼續修訂他的著作。1592年 9月13日去世。1595年,經他修訂過的《隨筆集》第3版出版。20世紀20年代,根據波爾多市立圖書館庋藏的經過蒙田修訂的另一部《隨筆集》,整理出一部比較忠於作者思想的版本。

《隨筆集》3卷共107章,各章長短不一,結構故意鬆散自然,並不要求勉強統一,彼此連貫:內容包羅萬象,天文地理、草木蟲魚,無所不談。蒙田不囿於淵博的書本知識,能結合個人的生活經驗,融會貫通,形成他獨特的思想意境與藝術風格。

蒙田在《隨筆集》的卷首告訴讀者:"我本人就是這部書的材料。"它介紹了作者的思想和生活。例如第1卷第8章《論閑暇》,講他寫《隨筆集》的動機;第19章《講哲學,就是學死》,談他的人生哲學;第27章《論友誼》,歌頌他和拉·布厄西的友誼;第2卷第10章《論書籍》,評論他所讀的書;第17章《論自大》,解剖他的風格、習慣和人品;第3卷第3章《三種交遊》,描寫他的書齋和對沉思與閱讀的看法;第9章《論虛榮心》,談怎樣處理事務,怎樣工作,怎樣旅行;第10章《論善用意誌力》,講他對行政工作的態度。這些篇章不是係統的敘述,剖析的事理也深淺不一。蒙田的故居

《隨筆集》裏著名的最長的一章,第2卷第12章《為雷蒙德·塞朋德辯護》,作者縱覽古今,發見理性因人因地而異;道德隻適用於一時一地,沒有一定標準;科學則充滿無知、錯誤和矛盾;最後歸結為懷疑一切,得出一句名言:"我知道什麼?"

蒙田認為人是熱愛生活的,愛生活就要求順乎天性,人的天性在於追求幸福和快樂,但要求有選擇和節製。

《隨筆集》另一重要篇章是第 1卷第29章《論兒童教育》。他的教育原則是使兒童身心健全,而且要培養他們正確的判斷力。

蒙田撰寫《隨筆集》,行文旁征博引,汪洋恣肆,語言平易明暢,形象親切生動,富於生活情趣。處處流露出作者的真性情。

蒙田處於新舊交替的時代,他的懷疑論隻是對當時的迷信、偏見、巫術、殺戮、迫害的否定,他要"揭去事物和人的假麵具",考察事實,重新審查一切。他認為絕對真理既無法認識,隻能探索部分的尋常的真理;比較可靠的是認識自己,而世上最熟識自己的無過於本人。所以,寫作《隨筆集》不是著書立說,而是對自己進行分析,一點一滴加深對自己的認識。

蒙田的思想是一種中庸的思想。他生平致力於保持安靜的鄉紳生活。政治上是保守的,尊重現存的社會秩序和風俗習慣,不提倡改革,也不讚成壓迫提倡改革的人。

《隨筆集》的影響深遠,英國的培根和莎士比亞的作品中反映了蒙田的思想影響。法國18世紀啟蒙運動繼承了他崇尚理性和經驗的思想。

《隨筆集》的文體和風格,對於法國文學甚至對英國文學都影響極大。

歐比涅

A.d'Agrippa d'Aubign□ (1552~1630)法國作家。通稱陀比涅。出身於信奉新教的貴族家庭。從小學會多種外國語言。1560年目睹新教徒在昂布瓦斯遭到血腥鎮壓,矢誌為新教徒複仇。成年後加入新教軍隊,追隨新教地區的領袖昂利第四。1568至1575年間所寫的詩集《春天》,讚美因宗教信仰不同而無法與之結成伴侶的姑娘。1572年聖巴托羅繆節之夜,巴黎天主教派大肆屠殺新教徒。昂利第四被俘後改宗,使歐比涅大失所望。他退居法國西南部堅持新教活動,並寫成散文作品《改信天主教的桑希爵爺的懺悔》(1660),痛斥某些新教徒追隨昂利第四背叛新教。1576年,昂利第四逃出巴黎,並重新領導新教徒的鬥爭,歐比涅被任命為昂利第四政府在馬耶賽的地方長官。他從這年開始創作著名詩集《悲歌集》(1616),共分 7卷,9274行,描寫宗教戰爭蹂躪下的法國,揭露王室和法院的腐敗,抨擊天主教會對新教徒的迫害,宣揚上帝對善惡必將加以賞罰,是一部全麵描繪宗教戰爭時期法國社會的史詩性作品,感情真摯,氣勢雄渾,評論家把它比作但丁的《神曲》。昂利第四繼任法蘭西國王,於1593年再度皈依天主教,歐比涅決然退隱。1610年昂利第四遇刺身死,他著手編寫《1550至1601年世界史》(1616~1620)。這部著作實係宗教戰爭時期的法國史,且側重寫新教方麵的史實。書中極力為宗教改革運動辯護,觸怒官方,出版後即遭焚毀。歐比涅被迫流亡瑞士。流亡期間,他主要寫了兩部散文作品:《寫給孩子們的自傳》(1729),回憶自己作為新教鬥士的生平遭遇;長篇小說《弗奈斯特男爵奇遇記》(1617~1630),通過天主教徒和新教徒的對話,對天主教進行了辛辣的諷刺。這些作品具有現實主義傾向和濃厚的生活氣息。

馬萊伯

F.deFran□ois de Malherbe (1555~1628)法國詩人。生於卡昂城一法官家庭。早年學習法律,曾留學德國。1576年作為亨利二世的私生子昂古萊姆公爵的秘書,隨從公爵到普羅旺斯,並創作詩歌。1605年到巴黎以前,著作甚少,隻發表過《聖彼得的眼淚》(1587)、《頌國王攻占馬賽》(1600)、《歡迎王後光臨法蘭西》(1600)、《慰杜·佩裏埃喪女》(1601)等幾首詩。這些詩表現出七星詩社詩人們的影響。他到巴黎後的第一首詩《為亨利大王陛下利穆桑之行祝福》(1605),博得亨利四世的賞識。亨利四世任命他為貝勒加德公爵的文學侍從。從此,馬萊伯即以波旁王朝的官方詩人的姿態出現,所寫詩歌多為祝頌之作,如《頌王太後瑪麗·德·梅狄西攝政的豐功偉績》(1610)、《頌前往懲罰叛亂的拉羅歇爾人的國王路易十三》(1627)等,目的雖在於歌頌封建統治者,卻也反映了封建貴族和資產階級對於結束內戰,實現統一、和平的共同願望。他的詩歌形式工整,氣勢雄渾。

使馬萊伯在文學史上占一定地位的,不是他的詩作,而是他的理論。他沒有係統、完整的理論著作,隻是在龍薩和代博爾德的詩集中分別寫了一些評注。他認為詩歌的文法結構應與散文一樣,區別僅在於前者有音律和詩韻;認為七星詩社引進的來源不同的外來詞彙和來自民間的鄙俗的俚語使法語龐雜不純,應予清除;他認為"純粹的法語"應以平民的語言為源泉,以宮廷語言為標準,即將平民語言經宮廷提煉再通用於全國;認為作家在保持"純粹的法語"的同時,還必須注意語言的明晰和準確。他還為幾種音節的詩體製訂了基本的規則,主張用豐富的韻,整齊地安排詩句和段落,力求藝術形式的完美。他的理論在生前並未被普遍接受,但由於適應君主專製政體的規範化要求,因此在17世紀逐漸成為正統詩歌理論的基礎,為古典主義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於爾菲

H.d'Honor□ d' Urf□ (1567~1625)法國作家。法國文學史上通稱杜爾菲。貴族家庭出身。當過騎士。宗教戰爭時期,加入天主教聯盟一方,為反對昂利第四繼承王位而作戰。昂利第四勝利後,他退隱家鄉,潛心寫作。起初寫作田園詩篇和道德詩簡,後致力於長篇小說《阿斯特雷》的創作。《阿斯特雷》全書共分5部,每部12冊。前3部在他生前發表,第4部在他死後印出,第5部由他的秘書巴羅根據他的筆記遺稿整理完成。這部散文和韻文相間的小說,以牧童賽拉東和牧羊女阿斯特雷經過曲折而終成夫婦的愛情為主要線索,穿插大量故事以及有關愛情和政治的議論,既富於奇妙的想象,也有對當代生活、特別是對貴族社交生活的寫照。雖然故事發展緩慢,結構鬆散,但心理描寫細膩,又符合16世紀上半葉有教養的貴族的多愁善感的趣味,在貴族沙龍中影響頗大。從中世紀騎士文學發展到後來的愛情小說,它起了承前啟後的作用,開法國古典小說的先河。

雷尼耶

M.Mathurin R□gnier (1573~1613)法國詩人。昂利三世國王的宮廷神父和官方詩人戴波特的外甥。自幼受教會教育,家中希望他成為教士,以便繼承他舅父的巨額遺產。舅父死後,雷尼耶並沒有獲得遺產。由於友人的幫助,得到 2,000鎊年金的職位,借以在巴黎過著逍遙的生活。他的詩歌作品為數不多,有十多首《諷刺詩》、3首《詩簡》、5首《挽歌》和一些雜詩。《諷刺詩》發表於 1608至 1613年間,是他的詩作的精華,其中比較著名的有:《宮廷生活》,用宮廷的豪華和詩人的困苦作對比;《永遠貧窮的詩歌》,指出詩歌不能帶來財富,隻能導致厄運,然而詩人貴在有高尚的品德;《不由自主的詩人》,描述詩人的創作,說明自己無法抑製感情,不能隱諱真理;《致尼古拉·拉班》,是對馬萊伯為詩歌製訂的清規戒律的駁斥,強調詩歌要重視情感和靈感;《瑪賽特,或偽善者》,塑造了狡猾的老宮女瑪賽特的形象,這首詩對於莫裏哀創作《達爾杜弗》有所啟發。雷尼耶的諷刺詩嘲諷了昂利四世時代的人情世態,觀察精細,筆鋒銳利。

沃日拉

C.F.deClaude Favre de Vaugelas (1585~1650)法國語法學家。生於薩瓦地區。年輕時來到巴黎,和詩人馬萊伯過從甚密,以後常出入於王公貴族之門和著名的沙龍,為語言問題的權威評論家。

1647年,沃日拉發表《法語芻議》,他認為法語既然是一種統一的民族語,就應當有一定的規範,應當加以整頓。為了找到語言正確的標準,他第一個明確地劃分出"好的語言習慣"和"壞的語言習慣"。好的語言習慣是少數優秀人物的語言,即宮廷語言,也是當時作家們語言的健康部分。他認為法語是最純潔和清晰的,所以要反對含混晦澀,反對矯揉造作,主張措詞要有分寸,力求自然、優美。

16世紀的法語詞彙原來沒有一定的規範。一個詞有許多同義詞,其實並不是真正的同義詞,而是作家們隨意編造的。這決不意味著詞彙豐富,而是雜亂無章,生拚硬湊。沃日拉努力的結果,給很多詞都下一個明確的定義,否定了許多濫造的新詞,反對編造令人難解的標新立異的詞,對法語的純潔化起了重大的作用。在法語句子結構方麵,沃日拉區別出許多正確的和錯誤的例句。

《法語芻議》出版後,受到廣大讀者的歡迎,後來修訂重印若幹次。這部著作對作家們起了指導性的作用。高乃依和很多作家把它看作必備的參考書。後世法國語法學家都推崇沃日拉這部法國語言史上的裏程碑式的名著。

法國語言史認為17世紀是現代法語開始定型的時期,沃日拉的曆史功績,在於對現代法語開始定型作出了貢獻。沃日拉是法蘭西學院院士,參加並領導法語大詞典的編纂工作。

高乃依

P.Pierre Corneille (1606~1684)法國劇作家。 生於魯昂一法官家庭。 少年時受天主教影響較深,喜愛拉丁文和拉丁詩人與雄辯家著作。1628年擔任律師職務,並開始寫抒情短詩。當時魯昂是法國戲劇出版和上演的中心,在環境的影響下,高乃依開始戲劇創作。他的處女作是喜劇《梅麗特》(1629)。他的第一部悲劇是1635年發表的《梅黛》。高乃依以幾部喜劇和悲劇初露鋒芒,引起紅衣主教黎塞留的注意,被吸收到 5人寫作班子,幫助他寫牧歌式喜劇。後與黎塞留發生齟齬,退出寫作班子,開始他創作的新階段。

1636年,高乃依的悲劇《熙德》上演,取得聲譽。但因同行妒忌,沉默了幾年。後改變創作傾向,繼續發表了《賀拉斯》、《西拿》、《波利耶克特》等劇作,完成包括《熙德》在內的四大悲劇。1643年被選入法蘭西學院。

《熙德》是五幕詩劇,取材於西班牙戲劇家卡斯特羅的劇本《熙德的青年時代》。高乃依在《熙德》中,突出描寫愛情與天職的衝突。主人公羅德裏克和施曼娜相愛,施曼娜的父親在一場爭吵中動手打了羅德裏克的父親。羅德裏克奉父命去和侮辱他的仇人決鬥。羅德裏克拋棄了兒女私情,在鬥劍中殺死了施曼娜的父親,一對情人成了仇敵。最後君主出麵,巧作安排,命令羅德裏克去抵禦入侵西班牙的摩爾人,等他凱旋歸來,以民族英雄的身份,和施曼娜結婚。

《賀拉斯》仍以忠君愛國的天職與兒女私情的矛盾為主題。羅馬與阿爾巴兩國交戰,相持不下,最後由雙方各選出 3員大將到陣前交鋒,以決勝負。羅馬選出賀拉斯家的三兄弟,阿爾巴選出庫裏阿斯家的兄弟3人。交戰結果,庫裏阿斯兄弟 3人全部陣亡。賀拉斯兄弟兩人犧牲,一人取得最後勝利。凱旋歸來的賀拉斯,受到她姐姐卡米的斥責,因她已與庫裏阿斯兄弟一人訂婚。卡米於悲痛之中不覺咒罵她的祖國羅馬。賀拉斯激於義憤,殺死了他的姐姐。在審判犯了殺人罪的賀拉斯時,他的父親出庭辯護,終於因其愛國熱情獲得無罪開釋。《熙德》劇照

高乃依的作品生動地體現古典主義文學的特征,表現忠君愛國的政治傾向性,宣揚個人利益服從封建國家的整體利益。他善於運用戲劇的場麵,刻畫人物內心衝突。他的詩句音律鏗鏘,氣勢豪壯。他是法國古典主義悲劇的奠基人。

斯居代裏

M.deMadeleine de Scud□ry (1607~1701)法國女小說家。文學史上通稱斯居代裏小姐。出身於勒阿弗爾港的名門望族。1639年到巴黎,經其弟喬治·德·斯居代裏的介紹,出入於貴族之家的沙龍。她在沙龍中遇到許多文人,自己也開始寫作小說,成為當時流行的沙龍文學的代表作家。他們寫作假托於古代曆史的小說,主旨不在於渲染貴族的"英雄氣概",而在於描繪貴族的感情生活。她的作品在不同程度上都與喬治合作寫成,主要有《易卜拉欣,或傑出的巴夏》(1641)、篇幅一萬頁以上的多卷本小說《阿塔梅納,或居魯士大帝》(10卷,1649~1653)、《克雷莉婭,羅馬的故事》(10卷,1654~1660)。這三部小說的情節分別采自古代波斯、羅馬和土耳其曆史傳說。書中人物大多可在當時貴族沙龍中找到原型,說的也是貴族沙龍中時髦的語言。這些作品是對17世紀上半葉巴黎貴族社會的思想感情和生活風尚的寫照,在當時頗受上流社會的歡迎。作者以細膩的內心分析見長,也有結構鬆散、描寫冗長煩瑣的缺陷。

後來風花雪月派小說並不時髦,斯居代裏也成了道德說教家,1686年發表《道德談話錄》。

斯卡龍

P.Paul Scarron (1610~1660)法國作家。他的父親是巴黎法院的推事。斯卡龍幼年喪母,13歲時因不堪後母虐待而離家寄居親戚家中。他的童年和少年生活是不幸的。父親要他作教士,他勉強穿上道袍,並未入教,喜歡涉足交際場所。1638年,雖患癱瘓症,但並未改變他快樂開朗的性格。他有一句名言:"我決不會讓你大笑那樣讓你大哭。"

斯卡龍寫過一些詩歌和劇作,有喜劇《亞美尼亞的堂·雪飛》(1652)和悲喜劇《薩拉曼卡的小學生》(1654)。傳世的名作是一部體裁新穎的《滑稽小說》,它的第一部分發表於1651年,第二部分發表於1657年。全書未寫完。這部小說寫一個巡回劇團來到外省小城勒芒後演員們與當地居民之間發生的許多滑稽的糾紛。斯卡龍曾在這個小城居住,由於愛好戲劇,和很多演員來往。小說所寫的大部分是真人真事,雖然結構比較鬆散,但筆法詼諧,人物形象生動活潑,風格簡單、純樸,與17世紀很多供上流社會閱讀的小說的繁縟文筆形成強烈對比。

拉羅什富科

F.deFran□ois de La Rochefoucauld (1613~1680)法國作家。生於巴黎,他的父親去世後,承襲了德·拉羅什富科公爵的封號。曾經卷入反對紅衣主教黎塞留的政治鬥爭,身陷囹圄,後流放到外省。攝政時期,因不滿紅衣主教馬紮蘭的政策,參加投石黨的武裝鬥爭,身受重傷,從此不問政治。晚年出入於沙勃萊夫人與拉法耶特夫人的文藝沙龍,並從事寫作。他的作品有《回憶錄》(1662)與《箴言錄》。《箴言錄》是他的代表作,全書共收504條箴言,流露著悲觀厭世情緒。作品描繪宮廷與貴族社會虛偽欺詐的作風。有一條箴言寫道:"德行消失在利欲之中,正如河流消失在海洋之中","如果人們不是相互欺騙,社會就不會長久共同相處。"他的箴言常為後世所引用。馬克思給恩格斯的信中也曾引用一條:"神態莊嚴是形體的一種奧妙,目的在於掩蓋智力的缺陷。"

西拉諾·德·貝爾熱拉克

S.Savinien Cyrano de Bergerac (1619~1655)法國作家。曾任軍官,英勇善戰,1641年在阿拉斯城戰鬥中負傷,從此放棄行伍生涯,以戲劇創作聞名。代表作有悲劇《阿格裏皮娜之死》(1653)和喜劇《受人愚弄的學究》(1654)。在這部著名的喜劇中,作者盡情嘲弄的學究是他中學時代的老師。其中幾場出色的戲,後來為莫裏哀在喜劇《司卡潘的詭計》中所采用。作家逝世後發表的小說《月球上的國家和帝國的趣史》(1657)和《太陽上的國家和帝國的趣史》(1662),表現了作者的無神論思想和自由派思想,宣揚了唯物論和烏托邦的觀點,可以看出加桑迪和康帕內拉的影響,開伏爾泰式哲理小說的先河,也是早期科學幻想小說的名著。

拉封丹

J.deJean de La Fontaine (1621~1695)法國寓言詩人。1621年7月8日生於香檳一個森林水澤管理人家庭。幼年在農村度過,對大自然興趣濃厚。19歲時懷著當教士的理想去巴黎學習神學。後改學法律,獲巴黎最高法院律師職稱。1652年接替父親的職務,但潛心作詩,曾在巴黎為財政總監富凱寫作詩劇,領取年金。1661年富凱因故被捕,拉封丹不得不逃亡到利摩日,從此對朝廷不滿。1663年末返回巴黎,先後投靠兩位公爵夫人,並出入於上流社會。他受到好友、學者莫克魯瓦的影響,崇拜古代詩人,同時結識了莫裏哀、拉辛和布瓦洛,藝術觀漸趨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