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奧地利詩人

瓦爾特·封·德爾·福格威德

Walther von der Vogelweide (約1170~1230)奧地利詩人。出身下層貴族家庭。有人根據文獻記載,認為被稱作他出生地的福格威德可能隻是一個象征性的地名。

瓦爾特是中古德語抒情詩人,宮廷騎士愛情詩的主要代表之一。他的生平和創作分三個時期:第一為青年時期(1189~1198)。他在維也納萊奧波爾德五世宮廷任宮仆和侍從,接受宮廷教育,學會了"說和唱",受到同在維也納宮廷的著名詩人賴因瑪爾·封·哈格瑙的影響和教導,開始寫作宮廷抒情詩。這些詩歌頌騎士的殷勤、忍耐和無償地為女主人服務的精神,形式呆板,內容空虛,矯揉造作。後來他受詩人享利希·封·莫倫根的啟發,開始用騎士愛情詩的形式寫作描寫世俗歡樂和真摯愛情的詩歌,為此遭到賴因瑪爾·封·哈格瑙的訓斥。瓦爾特於1198年離開維也納,去德國各地漫遊。

第二為漫遊時期(1198~1220)。瓦爾特作為騎士和行吟詩人到過許多地方,也在一些宮廷中作客,如在施陶芬族的菲力浦·封·施瓦本宮廷和圖林根公爵赫爾曼宮廷。1203年他一度返回維也納,企圖與賴因瑪爾和解,但遭到拒絕,從此徹底決裂。1212年與詩人莫倫根一起在迪特裏希·封·邁森宮廷服務。此後多年住在帕紹大主教沃爾夫格爾教區。

瓦爾特開始漫遊時正當德意誌帝國陷入嚴重政治危機時期。施瓦本霍亨施陶芬和薩克森韋爾芬兩大氏族為爭奪皇權鬥爭激烈。羅馬教皇利用德國諸侯之間的矛盾,挑撥離間。詩人積極投入反教皇的鬥爭。他最初支持1198年被選為德王的施瓦本的菲力浦,1208年菲力浦死後,他又站到曾反對過菲力浦的薩克森的奧托四世一邊,以詩歌為武器,宣傳愛國思想,維護中央集權,揭露教皇削弱王權的陰謀,主張德國統一。這一時期他寫了大量形式簡短、語言鋒利、寓意深刻的政治格言詩。《我坐在岩石上》一詩,抨擊羅馬教皇對德國內政的幹涉,渴望德國實現統一。在《我聽見一灣流水的潺潺聲》中,詩人感歎各種動物都有自己的"王"和正常的生活秩序,要求菲力浦皇帝行使職權,治理國家。《我目睹這一切》揭露教皇幹涉德國內政、進行挑撥離間的陰謀活動。他在漫遊中增長了知識,接觸了各階層人民生活。這使他的詩歌趨向樸素真實,增強了生活氣息。他寫了許多歌頌自然和愛情的詩歌,其中最著名的詩篇《菩提樹下》描寫一個普通少女等待情人的情景。

第三為晚年時期(從1220年直到去世)。弗裏德裏希二世在維爾次堡給他一塊封地,他經過20多年的流浪生活終於找到了安身之處。晚年,他看到國家四分五裂,諸侯割據,皇帝無能治理國家,感到悲觀失望,哀歎騎士階級沒落,懷念菲力浦二世統治時封建社會的全盛時代。這一時期寫有挽歌《哀哉,歲月流到何處去!》和一些有教育意義的詩篇。

瓦爾特是德語文學中最早的政治詩人。他的愛國思想表現為反對教皇,維護皇權,主張國家統一。他努力發揮詩歌的作用,創造了政治格言詩這種文學體裁,在曆史上起了一定進步作用。他的抒情詩在內容和形式上都突破了宮廷騎士愛情詩的框框,主張描寫真實,並以自己的藝術實踐改造了傳統的宮廷抒情詩,使其富有民間色彩。

瓦爾特對中世紀德語文學有巨大貢獻,但長期被後世所忽視,直到18、19世紀才對他的作品給予適當的評價。現在保留下來的作品中歌頌自然和愛情的詩歌有70首,政治格言詩有 100首,但因缺少足夠的文獻根據,尚不能肯定都是他的原作。

賴蒙德

F.Ferdinand Raimund (1790~1836)奧地利劇作家。原名賴曼,生於維也納一工人家庭。父親早死,進糕點鋪當學徒,常去劇院賣糕點,對戲劇發生興趣。1808年從糕點鋪逃走,加入一個劇團。1814年後曾在維也納"約瑟夫城"劇院和"利奧波德城"劇院當演員。1823年開始寫戲,1828至1830年任劇院的導演和經理。後在慕尼黑、漢堡、柏林等地演出。1836年9月5日在癲狂病發作時開槍自殺,死於波滕施泰因。

賴蒙德繼承了奧地利18世紀"大眾劇"的傳統,成為19世紀20年代和30年代初最受歡迎的劇作家。他摒棄了當時充斥於"大眾劇"裏的粗俗低級的噱頭,創造了一些具有人道主義傾向的童話劇和魔術滑稽劇。劇本的素材取自民間生活,大多具有浪漫主義的寓意性主題。被歌頌的主人公大多是手工業工匠,寄生階級則受到批評。劇中常有神仙出現伸張正義。他的劇作主要有《來自仙界的少女,或農夫成了百萬富翁》(1826),是一出帶歌唱的浪漫主義魔幻童話劇,寫一個窮苦的漁夫愛上了一個富有的農夫的養女,他們以堅貞的愛情戰勝了貪婪和吝嗇。滑稽童話劇《阿爾卑斯山王和仇恨人類的人》(1828)寫一個專橫暴戾的地主在阿爾卑斯山王的幫助下改邪歸正,重新過一種符合人道主義精神的有意義的生活。魔幻神話劇《揮金如土的人》(1834),寫一個揮霍成性但是心胸寬大的市民揮霍了全部財產,由於他過去的仆人瓦倫亭的正直忠義的行為,又恢複了對人類的信任。此外,他還著有《格言集》。

格裏爾帕策

F.Franz Grillparzer (1791~1872)奧地利劇作家。生於維也納。父親是思想開明的律師。1813年維也納大學畢業,在宮廷圖書館當實習生,後在下奧地利的海關工作。1817年以處女作《太祖母》成名。第二年在歌德影響下用古典題材寫成悲劇《薩福》(1819)。1819年旅行意大利。1826年旅行德國,在魏瑪拜訪了歌德。他的曆史劇《鄂托卡國王的幸福和結局》(1825)取材於奧地利和捷克的曆史。曆史劇《他主人的一名忠仆》(1828)取材於匈牙利的曆史。1831年完成悲劇《海濤和愛浪》。1834年創作童話劇《幻夢人生》。他的劇作還有《說謊的人倒黴》、《哈布斯堡兄弟鬩牆》(1873)、《托萊多的猶太女郎》(1873)等。

《太祖母》屬於德國浪漫派的"命運悲劇",它通過一座貴族府邸內的愛情和凶殺事件,表現了貴族階級的沒落。《薩福》是愛情悲劇,寫希臘女詩人薩福愛上青年法翁,但成全了他與女奴梅麗塔的愛情,自己跳海而死。劇中充滿人道主義精神,歌德和拜倫都大加讚賞。《海濤和愛浪》取材於古代傳說,寫赫羅與萊昂德爾的愛情悲劇,表現了戀愛和法律之間的矛盾。曆史劇《鄂托卡國王的幸福和結局》中所寫鄂托卡國王影射拿破侖,但鄂托卡國王在捷克曆史上有過進步作用;而《他主人的一名忠仆》又把匈牙利民族獨立的先鋒戰士塑造成一個忠順的奴仆,這都有失曆史真實。《幻夢人生》描寫農村的一個青年夢見自己飛黃騰達,而在罪行遭到揭露的時候猛然驚醒。他認識到真正的幸福在於知足長樂,與世無爭。

此外,他的中篇小說《可憐的樂師》(1848)反映了受壓迫的人們的命運,他們雖得不到任何權利,但保持了人的尊嚴。

格裏爾帕策是人道主義者,他反對封建專製主義,反對梅特涅的反動統治。曾寫詩歡迎1848年的革命。可是一旦局勢嚴重,他就倒退。

內斯特羅伊

J.N.Johann Nepomuk Nestroy (1801~1862)奧地利戲劇家。生於維也納。父親是律師。1823年開始在維也納等地當演員,後任劇院經理。1861年遷居格拉茨。他是維也納"大眾劇"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寫的大眾劇不過於追求喜劇效果,而注意結合時事,批評時弊。

他的處女作《流浪漢》於1833年首次公演取得成功,劇本寫 3個手工業工匠(皮匠、裁縫和木匠)或淪為赤貧、或成為工場主的故事,表現了小資產階級的分化。19世紀40年代革命運動高漲時,他的作品的社會批判色彩更加突出,例如《來自市郊的姑娘》(1841)、《微不足道的人》(1846)和《被保護者》。

他的劇本《窮鄉僻壤的自由》(1848),表現維也納1848年革命時革命隊伍中資產階級自由派和小資產階級激進派之間的對立,批判了奧地利反動勢力和資產階級的怯懦。他的劇本《老夫少婦》和《我的朋友》都曾被禁演。

萊瑙

N.Nikolaus Lenau (1802~1850)奧地利詩人。原名尼科勞斯·弗朗茲·尼姆普施·封·埃德勒·斯特雷萊瑙。生於原匈牙利境內的恰陶德(現屬羅馬尼亞)。1819年起在維也納、普雷斯堡和海得爾堡學習法律、哲學和醫學。20歲時在維也納一些作家的鼓勵下開始寫作。1829年母親去世,得到一筆遺產,得以專事寫作。1831年前往斯圖加特,與施瓦本派浪漫主義詩人交往。1832年第一部詩集發表。同年前往美國,以後在維也納、薩爾茨卡默古特和施瓦本居住。他在愛情和事業上均受到挫折,精神抑鬱以致失常。1847年被送進上德布靈的瘋人院,3年後去世。

萊瑙具有革命民主主義思想,是1848年三月革命前奧地利重要的詩人。他的作品表現出對自由的追求。許多憂鬱的、哀歌式的詩歌,如《三個吉卜賽人》、《蘆葦之歌》、《森林之歌》、《秋日悲訴》等,充滿了一種"人世間痛苦"的情緒。1830年寫的《波蘭之歌》,讚美波蘭人民爭取自由的鬥爭。其他一些作品也描寫了各國的革命人物和革命運動, 例如 《約翰尼斯·齊斯卡》寫捷克民族英雄約翰尼斯·齊斯卡,《薩沃納羅拉》(1837)寫15世紀末被當作異端分子處死的意大利宗教改革家薩沃納羅拉,《三個印第安人》寫 3個受壓迫的印第安人到尼亞加拉瀑布去沉舟自盡。1836年完成的《浮士德》反映他對宗教的懷疑。1842年寫作的《阿爾比派教徒》是一部敘事詩集,通過13世紀法國南部的一個宗教改革派阿爾比派教徒表現他的信念:自由的陽光不會長久地被"紫袍或黑色法衣"所遮蓋。1844年他用抑揚格寫了敘事詩《唐璜》,1,094行,在他死後於1851年發表。

施蒂弗特

A.Adalbert Stifter (1805~1868)奧地利小說家。1805年10月23日生於波希米亞森林中的奧伯普蘭村。早年喪父,由祖父母撫養長大。1818至1826年在上奧地利天主教會辦的學校求學,隨後進入維也納大學攻讀法律,後轉學數學和自然科學,並習繪畫。在大學學習和畢業後相當長一段時間,在一些貴族府邸中當家庭教師,生活貧苦。1840年創作第一篇短篇小說《兀鷹》,開始走上文學道路。此後10年間,共完成13篇中、短篇小說,於1850年以《素描集》為總題名成集出版。同年被任命為上奧地利國民學校的督學。1865年退休。曾出版短篇小說集《彩石集》(1853)。晚年完成《晚來的夏日》(1857)和《維提科》(1867)兩部長篇小說。1868年 1月28日因病自殺。:《晚來的夏日》繼承德國"教育小說"的傳統,以自述方式寫一個人的成長過程。年輕的科學家亨利希在考察途中在裏查赫男爵的莊園避暴風雨,發現男爵與鄰近的寡婦瑪蒂爾德關係曖昧。在亨利希與瑪蒂爾德的女兒娜塔莉亞結婚前夜,男爵道出了自己與瑪蒂爾德之間的關係。原來他年輕時與瑪蒂爾德發生了愛情,但未能結合,許多年之後,瑪蒂爾德已成寡婦,兩人雖然舊情未泯,但隻相鄰而居。亨利希和娜塔莉亞的結合,給男爵和瑪蒂爾德這一對未結成眷屬的情人帶來了莫大的安慰,使他們的暮年充滿了夏日的陽光。《維提科》是一部冗長的曆史小說,它通過主人公維提科從20歲至64歲的經曆和見聞,反映了12世紀波希米亞大公國的統治權力繼承之爭。書中宣揚的忠君思想和順應現製度的主張,實際上反映了作者對1848年革命的否定立場。

施蒂弗特的文學成就主要是在中、短篇小說方麵。最出色的幾篇是:《高山上的森林》,寫三十年戰爭給人民和社會帶來了不幸和破壞,唯有神秘美麗的波希米亞大森林依然存在。《林中小徑》,寫一個自認為病入膏肓的男子在林中與一姑娘邂逅,愛情的力量使他振作起來,身心俱得康複。中篇小說《曾祖父的記事冊》,寫一個剛從大學畢業的狂躁的青年到某鄉村做醫生,遇見一位老上校,向他學得用寫日記的辦法進行自我克製,最後終於得到老上校的女兒的愛情(以上三篇均收入《素描集》)。《彩石集》中的《水晶》寫一對小兄妹聖誕夜被困在山裏的大雪中,但兩人毫不氣餒,互相安慰,互相勉勵,終於脫險。

施蒂弗特早期受德國浪漫派的影響,後來卻日益傾向古典主義,追求"高貴的單純和靜穆的偉大",自稱"我雖然不是歌德,卻是他親屬中的一個"。他的作品語言樸實生動,人物心理和生活細節刻畫得真切入微,對自然風景尤其是故鄉波希米亞森林的描繪親切感人,富於詩意。但人物形象大多蒼白無力,情節比較單調,細節描寫往往過於鋪陳。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文壇上興起追求形式的潮流,他的作品由於文筆優美而受到重視,得到較高的評價。

埃布納-埃申巴赫

M.vonMarie von Ebner-Eschenbach (1830~1916)奧地利女小說家。1830年9月13日出生在捷克一貴族家庭,婚前名瑪麗·封·杜布斯基。1848年與在軍隊服役的表兄埃布納-埃申巴赫男爵結婚。1863年起長期居住維也納,1916年3月12日逝世。她同德國作家勞伯、戲劇家黑貝爾和奧地利戲劇家格裏爾帕策等都有交往。1876年寫成的小說《博徹娜》已顯示出她獨特的風格,此後創作的中短篇小說都獲得好評,其中重要的有《女鍾表匠洛蒂》(1880)、《鄉村與宮廷故事》(1883)。短篇小說《格姆倍爾蘭男爵一家》為19世紀後期的奧地利貴族社會描繪了一幅絕妙的諷刺畫。1886年發表《新的鄉村和宮廷故事》。她的代表作是長篇小說《孤兒》(1887),寫一個叫巴維爾的男孩,父親犯殺人罪被處死,母親無辜入獄,他反抗社會的歧視和迫害,並完成了自己的教育。她的作品反映社會問題,描寫下層人民的生活,對他們表示同情,對社會和本階級進行批判,但帶有一種哀愁的情調,幻想以人類之愛和對"善"的信念來消除社會的矛盾和弊端。

安岑格魯貝

L.Ludwig Anzengruber (1839~1889)奧地利戲劇家、小說家。1839年11月29日出生在維也納一小公務員家庭,祖輩是農民。中學畢業後作過書店學徒。1860年起參加巡回劇團,1869年回到維也納,任警察局文書。次年寫成第一部劇本《基希費爾德的牧師》,上演後獲得成功,從此致力於文學創作。1882年後曾任一些雜誌的主編。1889年12月10日在維也納逝世。他的主要劇作有揭露教會虛偽的《基希費爾德的牧師》,反映農村生活的《發偽誓的農民》(1871)和《良心譴責》(1874),批判資本主義教育製度的《第四誡》(1877)等。他還寫了不少小說,其中著名的有中篇小說《碎石工漢斯的故事》(1875)和長篇小說《汙點》(1876)。在政治上他屬於資產階級左翼,世界觀深受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的影響。他反對封建教會和君主政體,對資本主義製度的弊病有所認識,同情城鄉勞苦大眾的疾苦,主張"從根本上改變現狀"。他的作品富於民主性、人民性和對社會的批判精神,並塑造了一些象碎石工漢斯那樣具有反抗性的勞動者形象。他善於使用經過提煉的民間口語,作品的語言和劇中人物的對話生動有力,幽默風趣。在奧地利民族文學的發展史上,他最早以農民的生活作為題材,從而使維也納的"大眾劇"傳統得到進一步發揚。

施尼茨勒

A.Arthur Schnitzler (1862~1931)奧地利劇作家、小說家。 1862年5月15日生於維也納一猶太家庭。父親是著名醫生。1879年入維也納大學學醫,1893年開辦私人診所。後專門從事文學創作,成為"青年維也納詩社"的核心人物。1901年發表中篇小說《古斯特少尉》,被認為有辱奧地利軍隊的榮譽,當局撤銷他的後備軍醫官的資格。1931年10月21日死於維也納。

施尼茨勒曾結識心理學家弗洛伊德,並把心理分析方法運用於文學創作,被稱為弗洛伊德在文學上的"雙影人"。施尼茨勒自認為一生都在探索人的靈魂這個"遙遠的國度",作品較少反映重大社會問題,自稱:"我表現愛情和死亡。"他認為描寫水兵暴動並不比描寫愛與死等現象更具普遍性、更有時代氣息。他的作品除少數取材於曆史外,大多描寫當時沒落貴族、資產階級、小市民等對待愛情、婚姻和性生活的態度與變態心理,反映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維也納的社會風貌,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資產階級荒淫的生活和腐朽沒落的文化。

施尼茨勒前期創作的主要成就在戲劇,重要劇作有《阿納托爾》(1893)、《兒戲戀愛》(1895)、《綠鸚鵡》(1899)、《輪舞》(1900)、《孤獨的路》(1903)、《遙遠的國度》(1911)、《貝恩哈迪教授》(1912)等。他也是當時維也納戲劇界的代表人物之一,與奧地利戲劇家胡戈·封·霍夫曼斯塔爾齊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