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外國詩人
第一章 挪威詩人
達斯
P.Petter Dass (1647~1707)挪威詩人。生於挪威北部諾爾蘭郡。曾任教區的教長。他的作品大多為宗教題材,同時也描寫北挪威沿海的奇異景色、豐富的海洋資源和漁民們艱險的生活。他的傳世之作是《北地號角》,描寫挪威北部的風光。但他在世時最受歡迎的作品卻是讚美詩和宗教詩,這些作品靠手抄流傳民間。他運用北部的方言進行創作,他的作品對後世的文學創作產生了深遠影響,對挪威民族的覺醒起過重要作用。在他去世一個半世紀以後,著名詩人韋爾哈文對他作了很高評價,因而確立了他在挪威文學史上的地位。
韋爾哈文
J.S.Johan Sebastian Welhaven (1807~1873)挪威詩人。生於卑爾根,卒於奧斯陸。曾在奧斯陸大學擔任哲學、文學講師和教授。早在學生時代,他就對美學和文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特別喜愛德國的新古典主義作品和丹麥的詩歌。他認為詩歌反映的不應是直接的感受,而應是回憶。他的詩作是浪漫主義藝術的靈感同古典主義的嚴謹形式的完美結合。他曾與詩人韋格朗發生了一場論戰。他原同韋格朗之妹(即後來的卡米拉·科萊特)相戀並訂婚,後因此而與她破裂,但他在作品中多次流露出對她的懷念之情。
韋爾哈文曾因在作品中批評人民在文化上的落後現象而遭到非難和斥責。他的大部分詩作都是描寫自然美景或講述民間傳說。他曾在1836年指出,民間藝術是文學複興的源泉。他的詩集中包含了許多浪漫主義色彩濃厚的民間故事和傳說。主要作品有詩集《詩》(1838)、《新詩》(1844)、《詩五十首》(1847)以及《旅途即景與詩歌》(1851)。他也是斯堪的納維亞主義的熱心提倡者;他認為隻有提高本國的文化和維護本國的獨立,才能使整個北歐的文化變得更豐富。由於他的創作深受海涅的影響,因此他有"挪威的海涅"之稱。他後期的作品宗教色彩較濃。
韋格朗
H.A.Henrik Arnold Wergeland (1808~1845)挪威詩人、作家。出生在克裏斯蒂安桑市。父親尼古拉是牧師、自由黨人,在1814年的製憲議會中起過重要作用,同時也是文學愛好者,因此在政治觀點和文學修養上都給了韋格朗以深刻的影響。韋格朗青年時代曾學習神學,進行詩歌創作,鑽研柏拉圖主義和自然哲學,並積極參加學生中活動。在挪威文學受丹麥影響時期,他力圖從瑞典作家的作品中吸取營養,深受瑞典作家貝爾曼、泰格奈爾和斯塔格奈利烏斯等人的影響。
韋格朗在奧斯陸大學求學時發表的《創造力、人和救世主》(1830)等劇本和其他詩歌,反映了他的叛逆精神,曾不斷遭到韋爾哈文等人的抨擊。韋格朗曾化名寫了幾部諷刺劇,針鋒相對,力排眾議,成為挪威文學史上首次論戰的核心人物。他在作品中不僅揭露了當時的社會問題,而且積極參與解決。他還全力從事各種啟蒙宣傳教育活動:開辦圖書館,散發小冊子,編寫教科書,創辦雜誌等。他為爭取民主和民族自由而奔走,為支持農民反對貪官汙吏而呼號,他主張削減王室權力和擴大民主,力求挪威擺脫瑞典的控製和丹麥的影響。在他的號召下,挪威人民選定 5月17日(1814年的製憲日)作為挪威國慶。他對挪威政治獨立和文化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他的作品有喜劇、悲劇、詩歌,主要有《詩,第一組》(1829)、《詩,第二組》(1833)和劇本《山上茅舍》(1848)等。他的創作對易卜生、比昂鬆等人產生了影響。
科萊特
C.Camilla Collett (1813~1895)挪威女作家。詩人韋格朗的妹妹,文藝批評家約納斯·科萊特之妻。挪威19世紀50年代第一個現實主義作家,在挪威文學中占有重要地位。她的名著《總督的女兒》(1855)是斯堪的納維亞第一部心理小說,通過一對青年的愛情受到社會習慣勢力阻撓的故事,呼籲爭取婦女的權利和進行社會改革。這部作品對易卜生、約納斯·李和謝朗等作家都有影響。
溫尼耶
A.O.Aasmund Olafsson Vinje (1818~1870)挪威詩人、作家。生於泰勒馬克郡,卒於奧普蘭郡。他是一個貧苦農民的兒子,曾在奧斯陸大學攻讀法律。1851年任一家地方報紙的記者。1858年創辦新挪威語雜誌《山穀人》,並發表了許多詩作。他受海涅的影響較深,對當時社會持批判態度,崇尚自然美。他的著名的散文集《1860年夏遊記》(1861)收入從奧斯陸步行至特隆赫姆的見聞劄記,至今仍為挪威人民所喜愛。
易卜生
H.Henrik Ibsen (1828~1906)挪威戲劇家、 詩人。1828年3月20日出生於挪威南部希恩鎮的一個木材商人家庭。1834年,他父親破產後,全家遷到小鎮附近的文斯塔普村居住。16歲時他到格裏姆斯塔鎮上的一家藥材店當學徒。工作餘暇,經常閱讀莎士比亞、歌德、拜倫的作品,隨後自己也動手寫詩,並學習拉丁文。 6年艱苦的學徒生活,磨練了他的鬥爭精神,同時也培育了他的創作興趣,這在他一生中是一個重要階段。
1850年,易卜生前往首都克裏斯蒂安尼亞(今奧斯陸)參加醫科大學入學考試,因希臘文、數學和拉丁口語成績不佳,未被錄取。在席卷歐洲各國的資產階級革命洪流的激蕩下,易卜生結交了文藝界的一些有進步思想傾向的朋友,積極地為《工人協會報》等刊物撰稿,參加了挪威社會主義者馬爾庫斯·特蘭內所領導的工人運動,並和兩位朋友合作,出版諷刺周刊《安德裏姆納》。他還以《覺醒吧,斯堪的納維亞人》為題,寫了一組十四行詩,號召挪威和瑞典共同出兵支援丹麥,抗擊普魯士侵略者。他在第一部曆史劇《卡提利那》(1850)中,一翻舊案,把羅馬曆史上的"叛徒"寫成一個為維護公民自由而鬥爭的優秀人物,劇本既反映了1848年的革命,也表現了他個人的反抗精神。這個劇本由他的一位朋友集資出版。1851年秋,他為卑爾根劇院創作了一首序曲,得到劇院創辦人、著名小提琴手奧萊·布爾的賞識,被聘為寄宿劇作家,兼任編導,約定每年創作一部新劇本。1852年,他奉派去丹麥和德國各地劇院參觀。他在卑爾根劇院創作的劇本有《仲夏之夜》(1853)、《勇士之墓》(1854)、《埃斯特羅的英格夫人》(1855)、《索爾豪格的宴會》(1856)和《奧拉夫·利列克朗》(1857)。這期間易卜生參加編導的劇本不少於 145部。他在戲劇創作方麵的實踐經驗,可以和莎士比亞、莫裏哀媲美。
1857年,易卜生轉到首都劇院擔任編導。翌年和蘇姍娜·托雷森結婚。1862年,劇院破產,他不得不借債度日,但仍孜孜不倦地進行創作。他在這所劇院先後寫出了《海爾格蘭的海盜》(1858)、《愛的喜劇》(1862)、《覬覦王位的人》(1863)等劇本。提倡自由戀愛、反對舊式婚姻的《愛的喜劇》,遭到社會上保守勢力的惡毒攻擊,他為此感到痛心。同時,1864年丹麥和普魯士之間的戰爭,引起他對整個半島的獨立前途的憂慮。於是他決定出國遠行。就在這一年,他離開挪威到意大利;飄泊異鄉,瘧疾纏身,又有家室之累,使他債台高築,生活極為窘迫。他懷著絕望的心情寫了一部詩劇《布蘭德》(1866),這是他旅居國外的第一個創作成果。以後又寫了《彼爾·英特》(舊譯《彼爾·京特》,1867)。這兩部劇本都表現了"個人精神反叛"的主題。通過《布蘭德》,他譴責資本主義社會的醜惡現實,痛斥宗教道德,並提出了他自己的道德理想,憤激地鼓吹精神上的極端個人主義,表現出不妥協的精神:"或者得到一切,或者一無所有。"
1864年以後的27年間,易卜生一直僑居在羅馬、德累斯頓、慕尼黑等地。1873年,他寫了《皇帝與加利利人》,在劇中提出了溝通情緒和精神的"第三境界"的概念。
1874和1885年,他曾兩度回挪威作短暫的逗留。在國外期間,他創作了下述幾部著名的社會問題劇:
1.《社會支柱》(1877),又譯《社會柱石》或《社會棟梁》。這部諷刺劇在出版後的第二年,僅柏林一地,就有5家劇院以3個不同的譯本同時上演。作者通過劇本探討了社會道德問題和現代社會的經濟製度在道德上的價值問題。在這部喜劇中,資產階級道德的化身、道貌岸然的造船廠廠主,實際上是個盜竊別人錢財的道德敗壞的偽君子。這就是"社會支柱"的本來麵目。但這個偽君子最後良心發現,在道德上自我完善。劇本的結尾是不真實的,表現了作者思想上的局限。
2.《玩偶之家》(1879),又譯《娜拉》或《傀儡家庭》。女主人公娜拉偽造父親的簽字向人借錢,為丈夫海爾茂醫病。丈夫了解原委後,生怕因此影響自己的名譽地位,怒斥妻子下賤無恥。當債主在娜拉的女友感化下主動退回借據時,海爾茂又對妻子裝出一副笑臉。娜拉看透了丈夫的自私和夫妻間的不平等,不甘心做丈夫的玩偶,憤然出走。恩格斯曾指出,娜拉是有自由意誌與獨立精神的"挪威的小資產階級婦女"的代表。劇本提出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倫理道德、法律宗教和婦女解放等問題,但沒有也不可能作出解答。《玩偶之家》演出後,引起了激烈的反響。娜拉要求個性解放、不做"賢妻良母"的堅決態度,遭到上流社會的責難和非議。但易卜生並沒有在責難麵前退卻,他繼續創作問題劇,揭露社會問題。
3.《群鬼》(1881)。劇中女主角歐文夫人對迷戀於花街柳巷的丈夫逆來順受,苟安於惡劣的家庭生活。她聽從牧師的說教,心甘情願恪守妻子的"本分",結果她生下一個得了梅毒的兒子。最後她在絕望的痛苦中呼號:"給我陽光!"《群鬼》問世後,西歐各國的新劇院都以它作為開業演出的劇目。從1889年開始,柏林的自由劇院、巴黎的自由劇院、倫敦的獨立劇院先後上演此劇,促進了西歐的戲劇革新運動。但這部暴露醜惡現實的悲劇,在挪威國內卻激起了衛道者的仇視。
4.《人民公敵》(1882),一譯《國民公敵》。劇本寫一個正直的醫生斯多克芒發現療養區礦泉中含有傳染病菌,不顧市長和浴場主的威脅利誘,堅持改建礦泉浴場,並舉辦演講會,宣傳自己的主張。當權者卻利用這次集會煽動民眾,操縱"民主的"表決機器,宣布斯多克芒為人民公敵。作者通過病菌毒害問題,揭露資產階級的利己主義和資產階級民主的虛偽性,對現實痛加針砭;又通過斯多克芒這個孤軍奮戰的人物形象,鼓吹"惟天下之最強者,乃能特立獨行",進一步宣揚"精神反叛"的個人主義思想。《人民公敵》是當年德國戲劇界熱烈議論的話題。
1891年,易卜生以名作家的身份回到他的祖國。他後期創作的《建築師》(1892)和《當我們死而複醒時》(1899),是自傳性質的作品。1900年中風。長期臥病後,於1906年 5月23日去世。挪威議會和各界人士為他舉行了國葬。
易卜生自從1850年用筆名布林約爾夫·布亞梅發表《卡提利那》起,至1899年12月底出版《當我們死而複醒時》為止,他的創作活動期剛好占整個19世紀下半葉。他用各種體裁進行創作,既寫詩劇,也寫話劇;既寫悲劇,也寫喜劇;既寫曆史劇、現代劇,也寫諷刺劇、問題劇。積50年之經驗,一共寫了25部劇本,大體上兩年寫一部。他工作非常認真,寫作前記很多筆記,擬好提綱。寫成初稿後反複修改,直到最後定稿。保存下來的許多手稿,表明了他在創作實踐中的縝密嚴謹的構思過程。
易卜生的劇作,部分反映了他的生活經曆。他的生活環境和他所熟悉的人,都成了他創作中的基本素材。如《青年同盟》(1869)中的小鎮就是希恩鎮的寫照,《野鴨》(1884)中艾克達爾家的閣樓,就是文斯塔普村的閣樓的藝術再現;《社會支柱》就是以格裏姆斯塔鎮為背景。這個鎮上的造船廠廠主、商人和牧師的勢利貪婪、虛偽欺詐的品質和庸俗腐朽的生活方式,在劇中表現得淋漓盡致。易卜生始終抱著嚴肅的態度,密切觀察周圍的生活,力求在創作中反映重大的社會問題,展現個人的道德理想同傳統的社會風尚之間的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