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法國詩人

第一章 瑟南古

(1770~1846)法國作家。年輕時他父親要他進神學院,準備作教士,他拒不服從,遠走瑞士,於拿破侖督政府時期回國。瑟南古深受18世紀哲學家特別是盧梭的影響,1799年發表的《關於人類原始本性的遐想》,根據盧梭的觀點,指出人類已走上墮落的歧途,工業發展給自然帶來破壞,流露出悲觀主義思想。1816年發表批駁夏多布裏昂的《評<基督教真諦>》,堅持反對宗教的觀點。瑟南古的代表作是小說《奧貝曼》(1804),作品主人公奧貝曼是一個性情孤僻的人物,他在手記、書信中傾訴自己內心的空虛、生活的孤獨和精神的痛苦。作品通過對大自然的靜觀和對於文學、曆史、哲學的思考,說明人是渺小無能的,隻能自我消滅,與自然歸於一體,表現了19世紀初葉浪漫主義文學中的"世紀病"和悲觀厭世思想。奧貝曼與夏多布裏昂創造的勒內、貢斯當塑造的阿道爾夫屬於同一類型人物,對於以後浪漫主義文學很有影響。1833年發表的小說《伊薩貝爾》,較《奧貝曼》大為遜色。

第二章 諾迪耶

C.CharlesNodier(1780~1844)法國作家。律師家庭出身。早年研究過自然史,發表過關於昆蟲學的著作。他很早就表現了對英國文學的愛好,著有《莎士比亞的思想及其作品片斷》(1801)。早期曾創作小說和詩歌。1802年曾因發表諷刺拿破侖的小冊子而受到警方的迫害。在奧地利工作期間,接觸到當地的民歌和故事,發生極大的興趣。回國以後,陸續發表《讓·斯波加爾》(1818)、《吸血鬼》(1820)、《斯馬拉或夜鬼》(1821)和《特裏比或阿加依的小妖精》(1822)等小說,內容怪誕,開始傾向浪漫主義。

1823年諾迪耶在巴黎一家圖書館任館長。他的沙龍中聚集了一批年輕的作家,揭起了反古典主義的旗幟,文學史稱之為第一文社。他首先要求在遍布辦公室和兵營的世界中有一角可以沉思默想的地方,透露出浪漫主義運動的信息。1830年後,他的活動漸趨沉寂,日益遁入夢幻和冥想之中。1832年後陸續發表幾種重要作品,如《麵包屑仙女》,寫一個幻想故事;《勃裏斯該家的狗》,寫一隻獵犬為了保護兩個小孩而跟惡狼搏鬥的故事,篇幅不長,文字精練。

諾迪耶於1833年被選為法蘭西學院院士。他的作品對浪漫主義詩人奈瓦爾和後來的超現實主義文學有很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