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下誇獎了,這一戰之所以能夠全殲兩族,還是得益於殿下的完全信任和無私的幫助,以臣之見,此戰殿下當居首功。”
李靖不愧是唐初著名的帥才和名臣,智商情商雙高的人才啊,居功不自傲,懂得做人。
“好了,藥師,我自己有幾斤幾兩我還是知道的,這戰你功勞最大無需質疑,下麵就該我們收割戰利品的時候了,此事還是交給藥師全權負責,另外,我們不需要活口。”
對於自己召喚出來的軍神李靖,冉智是十分的滿意的,為此大大放權於他,就連打掃戰場和分配戰利品的肥差也交給了李靖,雖然這樣有點大材小用,但誰讓現在的冉智手下無人才呐。
“遵命!”
李靖得到冉智的指示後,臉色一正,單膝跪地的領命後便拿出最後一支響箭,也是第三支響箭,取出自己五石的強弓,瞬間拉滿射上天空。
一支穿雲箭,千軍萬馬來相見。
此時火勢已經燃燒殆盡,響箭一響,埋伏在山上和山口外的魏國漢人士兵們這才紛紛手持利刃的湧入戰場,看著如同地獄般的場景,魏國士兵中的大部分士兵都一時有些接受不了,有些心理能力差得更是趴在一邊嘔吐不止。
水火無情,自古以來戰爭中很少用火攻,有傷天和。
《孫子·火攻》篇曾有雲:凡火攻有五:一曰火人,二曰火積,三曰火輜,四曰火庫,五曰火隊。
說得就是水火無情中的火攻,對敵人作戰,運用火攻有五種,大約可分成:一是火燒敵軍人馬,二是焚燒敵軍糧草,三是焚燒敵軍輜重,四是焚燒敵軍倉庫,五是火燒敵軍運輸設施。
退敵之時可以用火燒毀敵軍糧草輜重或是器械車馬,但要殺敵之時,唯有火燒敵人有生力量才是王道,當然這火攻也不是隨意就能用的。
在孫子兵法中就曾寫道:凡火攻,必因五火之變而應之:火發於內,則早應之於外;火發而其兵靜者,待而勿攻,極其火力,可從而從之,不可從則上。火可發於外,無待於內,以時發之,火發上風,無攻下風,晝風久,夜風止。
凡用火攻,必須根據五種火攻所引起的不同變化,靈活部署兵力策應。在敵營內部放火,就要及時派兵從外麵策應。火已燒起而敵軍依然保持鎮靜,就應等待,不可立即發起進攻。待火勢旺盛後,再根據情況作出決定,可以進攻就進攻,不可進攻就停止。火可從外麵放,這時就不必等待內應,隻要適時放火就行。從上風放火時,不可從下風進攻。白天風刮久了,夜晚就容易停止。
所以為了這次能夠全殲羌戎兩族的胡人,冉智特地給了李靖一個建議,在山穀兩旁堆積了大量的柴火和煤材,占盡天時地利人和之勢。
果真,胡人入山,風向東南,隨著最後一個胡人的入山,李靖一聲令下,萬箭齊發,萬石滾落。
這些先手不光沉重得打擊了胡人的士氣,而且更是集中幹掉了胡人隊伍中一些鮮明的將領模樣的人物,比如兩族的族長所在的地方,哲思也是這樣才會在一開始就被射死,然後沒有了頭領的指揮,趁著胡人隊伍混亂的時候在以火攻強勢攻擊,頓時就得以奇效,一戰而滅兩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