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外國詩人
第一章 阿根廷詩人
埃切維裏亞
E.EstebanEcheverr□a(1805~1851)阿根廷詩人、作家、社會活動家。生於布宜諾斯艾利斯。20歲去巴黎留學,深受法國浪漫主義文學運動的影響,並接受聖西門和傅立葉的空想社會主義思想。1830年回國,從事文學活動。他認為作家應該關心人民的疾苦和國家的命運,反映祖國的現實和曆史。1830至1837年間,先後發表長詩《埃爾維拉,又名拉普拉塔河的新娘》(1832)、詩集《慰安集》(1834)和《詩韻集》(1837),後者收入了著名長詩《女俘》。這首長詩敘述一對白人夫婦被印第安部落俘虜,在逃亡途中先後死去,反映了阿根廷當時的社會生活和民族矛盾,具有濃厚的地方色彩,被認為是阿根廷民族文學的奠基石。
1835年,阿根廷的考迪羅(即封建軍閥)羅薩斯取得政權,對全國實行恐怖統治。1838年,埃切維裏亞聯合一批進步青年作家成立著名的"五月協會",從事反對獨裁暴政的鬥爭和文學活動,遭到鎮壓,埃切維裏亞被迫逃亡蒙得維的亞,在貧病交迫中死去。他曾創作短篇小說《屠場》,借一個屠場宰殺牲口的情景,描述羅薩斯統治時期的陰森可怖景象,寓意深刻,充滿浪漫色彩,在拉丁美洲文學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阿斯卡蘇比
H.HilarioAscasubi(1807~1875)阿根廷詩人。生於商人家庭。12歲棄學出遊,先後到過北美、法國和英國等地。1824年在薩爾塔市創辦一家印刷所,出版《薩爾塔月刊》。次年加入反對羅薩斯的統一派軍隊。1830至1832年被羅薩斯獨裁政權逮捕關押。後來逃亡到蒙得維的亞,在那裏出版《鄉村的加烏喬》和《加烏喬哈辛托·謝羅》等報刊。他創作的第一部詩集是《東岸加烏喬哈辛托·謝羅和西蒙·佩尼亞爾瓦的對話》。1834至1851年在蒙得維的亞被圍期間,他寫了一係列加烏喬謠曲,後來彙編成集,題為《保利諾·盧塞羅,又名拉普拉塔河為反對阿根廷共和國和烏拉圭東岸共和國的暴君而高歌激戰的加烏喬們》。羅薩斯政權崩潰後,他又把筆鋒指向聯邦派的另一位首領烏爾基薩將軍。1853年在布宜諾斯艾利斯創辦報紙《好漢阿尼塞托》。1860年受米特雷政府派遣,前往巴黎擔任外交工作,並出版了著名的長篇敘事詩《桑托斯·維加》,又名《拉·弗洛爾的孿生兄弟》。這是阿根廷的三大加烏喬史詩之一,全詩13,000餘行,描寫一個有名的巴雅多爾(即民間行吟歌手),為了酬謝一對加烏喬夫婦對他的款待,給他們講述了拉·弗洛爾莊園一對孿生兄弟的故事。詩中生動地描寫了阿根廷鄉村的風土人情,對後來加烏喬文學的發展有一定的影響。
古鐵雷斯
J.M.JuanMar□aGuti□rrez(1809~1878)阿根廷詩人、小說家。生於布宜諾斯艾利斯。青年時期因從事反羅薩斯獨裁統治的活動遭監禁和流放,先後旅居烏拉圭、智利、秘魯、厄瓜多爾和歐洲。羅薩斯政權崩潰後,回國擔任國會議員等多種公職。他是浪漫主義者。他認為浪漫主義是一種適合於反映現實的敏感手段。他從自然美景和民族風習中尋找靈感,著有《詩集》(1869)、小說《螞蟻人》(1838)以及《貴族的上尉》(1843)。他還是文學批評家和文學史家,他對於本國文學史的研究成為後來許多作家撰寫阿根廷文學史的依據。
薩米恩托
D.F.DomingoFaustinoSarmiento(1811~1888)阿根廷政治家、作家、教育家、社會學家。出身貧苦,靠自學獲得淵博的知識,很早就表現出在教育和辦報方麵的才能。16歲隨同叔父在故鄉聖胡安主持一所學校;18歲就在當地出版一份報紙。由於參與政治鬥爭,被迫於1831至1836年間流亡智利。回國不久,因激烈反對羅薩斯獨裁政權而再次亡命智利(1839~1851)。在這期間,他受智利政府的委托,先後赴歐洲、非洲和美國考察教育,寫了《歐洲、非洲和美洲之行》(1848),並創建了拉丁美洲第一所師範學校。與此同時,受聘為《信使報》工作。這時他和委內瑞拉作家安德烈斯·貝略就語言和文學等問題展開了一場在拉丁美洲文學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的論戰。薩米恩托作為浪漫主義文學的主要推動者之一,抨擊貝略在語言學方麵的保守立場,指出"人民是語言的真正創造者"。他反對古典主義,主張學習法國的浪漫主義精神,以建立拉丁美洲的民族文學。這場論戰以薩米恩托的勝利告終。1850年,他參加烏爾基薩的反羅薩斯的軍隊,次年進入布宜諾斯艾利斯。後因與烏爾基薩政見不合,於1852年第三次旅居智利。1856年回國後,當選為眾議員。1864年起,先後任駐智利、秘魯和美國的外交使節。1868至1874年任共和國總統。1875年被選為參議員,1879年擔任內政部長和全國教育最高總監。
薩米恩托的著作有全集52卷。著名的作品有《法昆多,又名文明與野蠻》(1845)、《關於公眾教育》(1849)、《外省回憶》(1850)、《格蘭德軍隊的戰役》(1852)、《一百零一夜》(1853)、《美洲青年團結的基礎》(1860)、《美洲的種族衝突與和諧》(1883)、《多明吉托的生平》(1886)等等。其中以文學傳記《法昆多》最有代表性,作者通過對這個綽號為"草原之虎"的拉裏奧哈省和卡塔馬卡省軍事寡頭法昆多生平的剖析,探討阿根廷獨裁統治和社會無政府狀態產生的根源,給羅薩斯政權以激烈的抨擊,同時通過對加烏喬生活和潘帕斯草原自然風光的描繪,表達出作者對祖國的熱愛和對未來的信念。作品想象豐富,感情熾烈,風格奔放豪邁,語言雄辯辛辣,是拉丁美洲文學中浪漫主義的經典之作。
馬莫爾
J.Jos□M□rmol(1817~1871)阿根廷詩人、小說家。青年時代因反對羅薩斯獨裁統治被監禁,後逃亡蒙得維的亞,加入當地的阿根廷流亡作家團體。羅薩斯政權崩潰後,回國從事新聞工作,曾擔任參議員、眾議員和布宜諾斯艾利斯國立圖書館館長等職。他是浪漫主義詩人,他的詩歌感情充沛,想象豐富。《巡禮者之歌》(1846)是受英國詩人拜倫的《恰爾德·哈羅爾德遊記》的影響而寫成,記敘了從蒙得維的亞到智利旅途中的見聞和感想。詩集《和聲》(1851~1854)包括他的主要詩作,其中有揭露羅薩斯統治的政治詩,也有感情深沉的抒情詩。他還寫了兩部曆史詩劇《詩人》(1842)和《十字軍》(1851),都曾在蒙得維的亞上演。長篇小說《阿瑪利亞》(1851)的問世,確立了他在阿根廷文學史上的地位。這是阿根廷第一部長篇小說,與埃切維裏亞的《屠場》和薩米恩托的《法昆多,又名文明與野蠻》並稱為拉丁美洲浪漫主義文學的3部名著。小說敘述1840年5月4日羅薩斯進行大搜捕時,反羅薩斯的統一派分子愛德華多負傷後脫逃,與看護他的阿瑪利亞產生了愛情。正當他們秘密舉行婚禮時,警察突然破門而入,新郎在格鬥中被殺死。這部作品故事曲折生動,人物性格鮮明,雖然有一般浪漫主義小說敘事誇張而煩瑣的通病,卻生動地反映了羅薩斯獨裁統治時期阿根廷社會的現實。
坎波
E.delEstanislaodelCampo(1834~1880)阿根廷詩人。生於軍官家庭,曾就讀於布宜諾斯艾利斯聯合學院。在國民警衛隊任職時,結識了反對羅薩斯的統一派著名領袖阿多爾弗·阿爾西納和裏卡多·拉瓦列,並與後者的妹妹結婚。1857年發表《童子雞阿納斯塔西奧關於格魯瓦太太的恩惠的信》,後來發展成為《浮士德》一書。他和加烏喬詩人伊拉裏奧·阿斯卡蘇比交往甚密。曾參加塞佩達和帕翁戰役,擔任過眾議院秘書。1866年8月觀看歌德的詩劇《浮士德》的演出後,在《星期日郵報》上連續發表同名的長篇敘事詩,寫一個名叫"童子雞"阿納斯塔西奧的加烏喬,到了布宜諾斯艾利斯,在劇院看完《浮士德》的演出後,用俏皮的語言和詼諧的比喻,按照自己的理解講解劇情。所以有的評論家說它是"一部歪曲歌德傑作的打油詩"。在阿根廷三大加烏喬史詩中,這是主題思想比較弱的一部;但是全詩通過敘事者的加烏喬語言,反映了加烏喬的思想感情和人生觀,在藝術上有一定成就。
埃爾南德斯
J.Jos□Hern□ndez(1834~1886)阿根廷詩人。生於聖馬丁的莊園主家庭。19歲開始在軍隊中服役,曾參加著名的塞貝達和帕翁戰役,當過烏爾基薩將軍的助手,寫了為加烏喬考迪羅(即封建軍閥)歌功頌德的《恰喬的一生》。先後主辦《和平改革》、《阿根廷人》和《拉普拉塔河》等報刊。1870年參加推翻薩米恩托總統的洛佩斯□霍爾丹組織的起事,失敗後逃往巴西。兩年後遇赦回國,發表長篇敘事詩《加烏喬馬丁·菲耶羅》。7年後發表續篇《馬丁·菲耶羅的歸來》。1881年寫成《莊園主的訓示》。《馬丁·菲耶羅》是拉丁美洲文學的典範作品,是三大加烏喬史詩中最完美的一部。全詩共7,210行,描寫馬丁□菲耶羅一生的不幸遭遇和頑強鬥爭。這部史詩已被譯成多種文字,在阿根廷更是家喻戶曉,被認為是一部具有代表性的民族史詩。
坎巴塞雷斯
E.EugenioCambaceres(1843~1888)阿根廷小說家。生於布宜諾斯艾利斯。大學法律係畢業。曾任律師和國會議員。青年時期多次旅歐,深受法國現實主義和自然主義文學的影響。他是阿根廷19世紀"八○年一代"的重要代表作家,著有長篇小說《波特-波烏裏;一個浪子的口哨》(1881)、《感傷的音樂》(1884)、《沒有目的》(1885)和《在血中》(1887)。後兩部較為重要,《沒有目的》描寫莊園主階級的貪婪腐化,損人利己,造成悲劇,反映出作者的厭世思想;《在血中》描寫一個高利貸者貪婪成性,一生的目的隻是發財致富,這種性格甚至遺傳給子女。他以描繪現實準確著稱,被認為是為阿根廷現實主義小說開辟道路的作家。
帕拉西奧斯
P.B.PedroBonifacioPalacios(1854~1917)阿根廷詩人。筆名阿爾馬富埃爾特。生於布宜諾斯艾利斯省聖胡斯托城。少年時代生活困苦,青年時期酷愛詩歌與繪畫。曾任記者和報社社長。他是基督的信徒。他的作品主要表現自我和個人的宗教信仰,他自稱:"我不是一個詩人,而是一個布道者。"主要作品有詩集《不朽的女人》、《傳教士》《顫音》和《歌曲中的歌曲》。為了更有力地表達思想,傳播信仰,他打破了十四行詩的傳統結構,創造了一種由三組四行詩和一個對句結尾組成的十四行詩的新形式。
阿爾瓦雷斯
J.S.Jos□SixtoAlvarez(1858~1903)阿根廷小說家。筆名弗賴·莫喬。生於恩特雷裏奧斯省瓜萊瓜伊丘城,在一座莊園裏度過童年,農村生活的經曆為他後來的文學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1885年發表成名之作《翡翠集》,其中大多描寫男女愛情的世俗故事。1898年創辦著名的文學周刊《麵孔與麵具》,發表許多短篇小說,後來彙編成為《弗賴·莫喬短篇小說集》(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