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九章 丁尼生

A.Alfred Tennyson (1809~1892)英國詩人。出生於林肯郡清貧的教區牧師家庭。曾肄業於劍橋大學。1853年定居在英國南海岸的懷特島上。1884年接受男爵封號。

丁尼生繼承浪漫派詩人華茲華斯、拜倫和濟慈的傳統,同時受到古希臘、羅馬文學的影響。他的詩題材廣泛,或取材於希臘、羅馬神話和中世紀的傳說,或取材於當代現實生活。他重視詩的形式的完美,詞藻綺麗,音調鏗鏘,不過有時略嫌做作。

他早期的詩作清新、生動,富於想象力。《食荷花人》,描寫古希臘英雄尤利西斯等漂流海島,食荷花中魔,樂而忘返;《美女夢》寫美人的心情;《夏洛特小姐》寫中世紀深居閨房的織女對騎士的單戀。著名詩篇《尤利西斯》描述年老的尤利西斯追求新境界的永不止息的精神,格調莊重。1833年他的摯友阿瑟·亨利·哈勒姆早逝,他經過17年的構思,寫成組詩《悼念》(1850)表示紀念。這組詩共 131首,把對亡友的友情擴大為對人類的博愛,對今生的苦難發出疑問,對來世的生活充滿憧憬,馳騁他的想象。這個組詩被認為是英國文學中最優秀的哀歌之一,給作者帶來極大的聲譽。維多利亞女王因而與他結交,並封他為宮廷桂冠詩人。

1852年丁尼生寫了《悼惠靈頓公爵之死》一詩,1855年寫了《輕騎兵旅的進擊》一詩,歌頌克裏米亞戰爭中在巴拉克拉瓦襲擊俄軍的英國輕騎兵旅,同時也寫詩歌頌維多利亞女王。這些詩抒發愛國主義思想,受到歡迎。

丁尼生以 6世紀英國曆史上傳奇式的亞瑟王及其圓桌騎士的故事為題材,寫了許多作品,其中1859至1885年期間寫的組詩《國王敘事詩》,在讀者中廣泛流傳。

1855年丁尼生發表獨白戲劇詩《莫德》,敘述一個因未報殺父之仇而造成變態心理的青年對少女莫德的愛情,以及純潔的愛情如何拯救了他的靈魂。其中有一些優美的抒情詩段,但從戲劇性和人物描寫方麵來說並不成功。

1864年丁尼生發表的詩集中有一首自由體敘事長詩《伊諾克·阿登》,描述水手阿登流落海外10多年,回家後發現愛妻已和旁人結婚。為了避免破壞她的幸福,他自願隱避,孤寂而死。這首詩純樸自然,符合當時的社會道德標準,風行一時,並被譯成多種外文。

丁尼生晚年對英國社會風尚的敗壞日益感到失望和不滿, 作品中流露出憤世嫉俗的心情。 如1886年所作《六十年後的洛克斯利堂》,與他60年前所作的《洛克斯利堂》適成對比。青年時他曾認為人類進步是必然的,此時則對此深感懷疑。他晚年最為著名的詩是1889年所作的《過沙洲》。詩人把預感死的來臨比喻為在暮色蒼茫的退潮中駕小舟越過沙洲,以恬靜的心情麵對他的領航人(上帝)。

第八十章 希爾

S.Susan Hill (1942~)英國女作家。生於英國約克郡的斯卡伯勒,畢業於倫敦大學皇家學院英國文學係。1963年開始當專業作家,曾為《考文垂電訊晚報》等報刊寫文學評論文章,後來又為英國廣播公司寫電視劇。出版的作品除電視劇外,有長篇小說近10部,其中最著名的是《我是城堡的國王》(1970)和《夜鳥》(1972)。前者描寫兩個兒童複雜的心理變化,後者從心理角度寫瘋狂和友誼。她的短篇小說集有《信天翁及其他故事》(1971)、《監護人》(1972)和《來點兒歌舞》(1973)。她擅長心理描寫,小說中人物的性格、現實生活的細節和故事情節的發展,往往都通過人物的心理反應刻畫出來。但她筆下的人物的潛意識活動,與一般的"意識流"手法有所不同,並不把人物埋藏在心底的痛苦和絕望通過內心獨白或敘述者之口直接加以表現,而是借人物的言語、行動、有時甚至是臉部表情來反襯人物的心理狀態,至於人物心中究竟如何痛苦,卻留給讀者去想象和體會。這是一種較新的含蓄的心理描寫手法。她的小說主要描寫小人物,他們的性格在資本主義社會或多或少變得有點怪癖,有的瀕於瘋狂。他們精神空虛,內心痛苦,為了重新肯定人生價值,尋找"自我",在進行一係列艱苦的鬥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