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兒童文學的本質(1 / 3)

第一卷 兒童文學的本質

第一章 兒童文學基本概念

兒童文學,是文學家族的重要成員,是人類文明枝條上的一朵奇葩。自從貝洛不自覺地以《鵝媽媽的故事》宣告其作為精神生命的獨特存在,安徒生又以一係列天才作品將之燦爛地獨立於成人文學之外,兒童文學在經曆了漫長的自我尋覓、自我發現和自我超越的旅程後;終於在20世紀,以它真正的成熟和空前的繁榮在繆斯的殿堂與成人文學同持朝笏、共享殊榮、各顯風采。"而今,它在當代文化中已經發展到這樣的程度:隻要有完整語言體係的地方,就有它的存在;而它的獨立、完整的存在,已成為一個國家的文學是否達到現代水準的根本標誌之一"。

但是,對兒童文學是什麼、兒童文學的價值何在、家長和教師(特別是小學教師)為什麼必須通曉兒童文學等一係列常識性的問題,在社會生活中卻普遍得不到回答。這是一種文學價值不能貢獻社會的寂寞,也是一種不該繼續存在的現象。幾個世紀以前,當成人們將為自己"量身裁製的衣服"(如《三字經》、《神童詩》和一些成人作品)給兒童"穿戴"的時候,觀念上的歧見和社會化的認同蒙蔽了人類那雙原本富於審美的慧眼。而今天,當兒童文學作為社會精神產品專門化專業化並絢爛地出現在人們麵前的時候,不少人用陌生的雙眼打量之後,卻一轉身,留下冷漠的背影。這是兒童文學與社會存在的一種誤差。這種誤差在幾個世紀以前因限於太多的客觀因素,專家們大都給予科學性的體諒;而今天的這種誤差卻讓所有對兒童文學略有所知的人們從理性上和情感上體認到那是一場急需擺脫的危機。

兒童們在遊戲機上撕殺,那並不精彩;他們用童聲唱出成人世界的情愁愛怨,純真的聲音中傳達不出童年的甜美和夢想;而當他們流連著電視屏幕上那些永不停止的江湖追殺和拖泥帶水的情愛故事時,有責任的成人們,你知道"後事如何"、下回又將如何分解?誰都知道兒童屬於21世紀,但難道就用遊戲機上的程序和電視屏幕上拔苗助長式的畫麵作為他們走進21世紀的精神設計?

拋開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不說,以上關於危機的舉隅同樣可以聯係到學校教育這一神聖的領地。我們有多少教師能夠在較大程度上從兒童文學的特殊規律出發開展小學語文教學?又有多少小學教師在規劃、輔導學生的課外閱讀上付出了針對性的努力?還有多少小學教師在實施教育上能夠駕輕就熟地采用形象教育這一舉重若輕的教育手段?也許是科舉式的教育思維到今天依然陰魂不散,也許是現實中根深蒂固的急功近利的辦學模式依舊積重難返,我們這個民族,近年來以浩大的聲勢動用了包括政府行為在內的措施,以素質教育的武器去攻打那個許多人又愛又恨的"應試教育"的誤區。現在,不少人明白了,知識與素質有關,但衡量個體素質的標準除了知識外,還有許多同樣重要的東西。

素質教育是一模式,但它顯然不應該也不可能在此鋪張陳述。引出它的目的在於說明它同兒童文學功能上的某種一致性--"兒童文學的最終目的,就是要把在身體、精神、社會方麵均未成熟的兒童培養引導為健全的社會人"(上笠一郎語)。這種屬於兒童文學也屬於教育的潛在價值,蘊藏著我們擺脫諸多危機的可能性,也構成了學科學習的重要目的。

兒童文學起源於人類對兒童的愛與期待,凝聚著人類文明的結晶。它以愛的傳播滋養著人類的繁衍與發展,它以對真善美的頌揚擔負起培育良知、教化人類的重任。兒童文學是愛的文學,它能幫助兒童認識愛、理解愛、擁有愛;兒童文學是真的文學,它教導兒童崇尚真實、追求真理;它能充分滿足兒童的審美需求,引導兒童創造美好;兒童文學是快樂的文學,它帶給兒童積極樂觀的人生基調和快樂幸福的童年生活。可以說,擁有兒童文學的童年,學習和生活便有了健康而斑斕的色彩,生命的最初內蘊從此豐盈而美麗。

兒童文學不僅是兒童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糧,在小學教育中也有著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兒童文學是小學語文教材的主要內容,是思想品德教育形象生動的教材,是百科知識自然有效的補充,是思維能力訓練的重要手段。與此相對應,師範生學習兒童文學是教育教學的需要,是研究教學對象的需要,是提高自身文學素養的需要,是提高小學教師的職業素質的需要。

一、教學需要學習兒童文學。

據統計,現行六年製小學語文教材中80%以上的課文屬於兒童文學(從文學的角度劃分統計),說明兒童文學已成為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主要教材。另外,兒童文學還是小學生課外閱讀的主要內容,兒童文學還為小學生開展課外活動提供了豐富的材料。從課內到課外,小學生接觸了大量的兒童文學作品。那麼作為教師,要認真提高語文教學質量,有效地指導小學生課外閱讀、課外活動,必須具有較高的兒童文學素養。對教材中的優秀兒童文學作品的教學不應該隻停留在字、詞、句、意的理解和道德品質的教育上,也不應滿足於借此教會學生文章的結構方法、中心的表達方式等等,而應該能夠進一步引導學生感受作品獨具的美學特質,提高學生對文學藝術的審美能力。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具備一定程度的兒童文學素養,有較高的閱讀分析能力。師範生係統地學習兒童文學的理論知識,在學習實踐中形成運用技能,才能在將來的語文教學中準確地駕馭教材,取得最好的教學效果。另外,在小學生課外閱讀中仍然存在著隻是津津樂道於故事的驚險、情節的曲折而不能深入理解作品的全部意義和藝術價值的現象,這不僅使兒童文學作品不能收到應有的效果,而且如果形成習慣,孩子們將來成年後也不可能閱讀欣賞一些較深的文學作品,永遠與從文學作品中深刻感受人生、獲得教益和樂趣無緣。兒童的閱讀鑒賞能力的提高需要教師的指導培養,而要成為一個合格的指導教師,師範生必須具備較高的兒童文學鑒賞水平。

二、育人需要學習兒童文學。

"教書育人"是教師的天職,"教書育人"又是一項十分艱巨而複雜的工作。為了適應時代的需要,教師更應注意學生崇高的思想品德和優秀的個性品質的培養。但是,兒童對於抽象說教和板起麵孔訓斥有一種本能的抵觸或消極接受的情緒,兒童文學具有的文學形象性及"寓教於樂"的特點易於兒童理解接受。"文藝作品感人深,力量大,使人經久不忘,影響深遠。"(周恩來語)所以,教師在日常學習生活中,以兒童願看易懂的兒童文學作品為例進行教育,會收到潛移默化、事半功倍的效果。如"理想"是個非常抽象的概念,如果從《小溪流的歌》和《一塊燙石頭》入手,兒童將會具體感受到"理想"的光輝和力量;說謊是兒童生活中普遍存在又難以擺脫的不良習慣,《放羊的孩子》和《木偶奇遇記》卻讓孩子們真切地感受到說謊對生命的危險性和對自己形象的損害性,這是一般性的說理教育所無法做到的。此外,把握學生課外閱讀的正確導向,是教師育人成功與否的關鍵一環。張天翼曾經談到一些中小學教師和他講過:"一部好的兒童文學作品,往往可以解決需要教師、家長長時間去解決的問題;而一本壞書,也往往會抵銷了教師、家長長時間的教育效果。"這既是對作家提出的要求,也說明文學形象對兒童成長的巨大作用。學習兒童文學是掌握大量生動形象的教育材料的積累過程,也是鑒賞水平提高的過程。

三、研究兒童需要學習兒童文學。

要做一名優秀的小學教師,必須深入研究兒童。對兒童的個體研究是"因材施教"的基礎,對兒童群體研究是確立正確的教育觀念和教育思想的前提。教育的出發點本是為社會為兒童服務,但在實際工作中,不少教師常常忽視了"給予"與"需求"的矛盾,一廂情願地施加給學生過多的負擔,無視被教育者自身發展的真正需要。而作家獨具的敏感性,使創作能從整體上、本質上、發展上去觀察、表現兒童生活,揭示出兒童生活中出現的各種現象和問題,並從不同角度探索解開現實生活中許多不該存在的"結"。如林格倫的童話、馬克·吐溫的小說都真實地反映了兒童的需求、兒童的渴望;鄭淵潔的《皮皮魯遇險記》則讓每個教師在震動之餘,打開了一扇反省自己的窗口,動搖了自己原來秉持的教育原則和駕輕就熟的教學習慣。兒童文學是為兒童服務的,作家自覺不自覺地會從兒童心理的角度進行創作。"文學是一種心理學"(勃蘭克斯語),兒童文學這部形象的兒童心理學、教育學,為教師(包括未來的教師)走入兒童內心世界、掌握教育教學規律提供了一把特殊的鑰匙。

四、學習兒童文學有助於培養對兒童的熱愛。

教師必不可少的甚至幾乎是最主要的思想品質,就是熱愛兒童。教師對學生的愛是順利開展教育工作最重要的條件之一。愛是以理解為前提的,當教師把每一個學生都理解為是一個具有個性特點、具有自己的誌向、自己的智慧和性格結構的人的時候,這樣的理解才能有助於教師去熱愛兒童和尊重兒童。兒童文學作品塑造了豐富多彩的兒童形象,展現了奇異多姿的兒童生活,真實而深刻地揭示了兒童的內心世界,引導著師範生漸漸地、深入地理解這些典型的、個性的兒童的所思所想所作所為,深深地愛上他們,並學會去發現去熱愛生活中的每一個孩子。

五、學習兒童文學有助於永葆可貴的童心。

而童心是從事小學教育教學的重要心理素質。要真正深入兒童生活、具有童心素質並非易事。魯迅曾形象地說明了成人進入兒童世界與兒童在自己的世界中的差異:"凡一個人,即使到了中年以至暮年,倘一和孩子接近,便會踏進久經忘卻了的孩子世界的邊疆去......,但孩子在他的世界裏,是好像魚之在水,遊泳自如,忘其所以的,成人卻有如人的鳧水一樣,雖然也覺得水的柔滑和清涼,不過總不免吃力、為難,非上陸不可了。"所以要想真的走進兒童的生活,理解他們的精神世界,理解他們的歡樂和憂愁,教師必須培養一顆童心。兒童文學是對童心的塑造與展示,充滿了對童真童趣的描寫與頌揚,在學習中,師範生能重新認識並"回歸"這個純真的世界,在未來的工作中就能同孩子們心心相印。

那麼,如何才能更好地學習兒童文學以便日後更好地承擔任重道遠的教育教學任務呢?最主要的是要明確學習任務、掌握學習方法。

學習任務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麵:

一、深入理解兒童文學的本質、特點及作用。兒童文學是文學的一個獨立門類,具有不同於一般文學的本質特點、作用。隻有理解掌握了兒童文學的本質和作用,才能從理論上充分認識到兒童文學的特殊性,為體裁、欣賞、創作教學奠定基礎;

二、全麵掌握兒童文學各主要體裁的文體特點;

三、熟悉兒童文學欣賞與批評的基本規律,並具體形成閱讀欣賞兒童文學的能力;

四、了解兒童文學創作的一般原理及常見文體的創作要求,學會改編和創作兒童文學的幾種主要體裁;

五、了解兒童文學史發展規律和中外兒童文學史發展的概況,擴大兒童文學視野,提高兒童文學修養。

至於如何學好兒童文學,下麵提供幾種基本的方法:

一、將學習兒童文學理論和兒童文學實踐結合起來。兒童文學是一門理論與實踐、知識與技能並重的課程,高質量的實踐必須依靠理論的指導,而理論的最大價值又在指導實踐中實現。這本教材為了強化理論與實踐的結合、突出師範性,既在每一章後附設了一些實踐性極強的思考練習題,又配套編寫了《兒童文學作品選讀》。學習過程中應當充分利用本教材的係統性、訓練性特點,多讀、多練。如在學習兒童文學體裁知識之前,先要通讀一定數量的作品,在具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的基礎上,深入理解理論知識;此後再以理論知識為指導去具體分析鑒賞作品,進而學會運用理論知識和技能去分析把握小學語文教材中的相關內容;同時,以理論知識為指導,以優秀作品為借鑒,進行創作。這樣才能把理論與實踐、知識與技能有機結合起來,形成較好的學習效果。

二、要把兒童文學的學習同教育學、兒童心理學、文學藝術等的學習結合起來。從某種意義上說,教育學、兒童心理學構成了兒童文學的重要內涵。因此,將它們結合起來學習,是將一種科學的針對性引入自己的兒童文學學習實踐,從而,也是增強學習深度和力度的重要保證。另外,兒童文學是文學大家庭的一名成員,其文學上的共同性與特殊性,隻有在"文學藝術"這一大背景下才能更準確地把握、更深刻地理解。因此,將兒童文學的學習同文藝理論、文學作品的學習結合起來,是擴大學習視野、提高學習質量、強化學習效益的重要方式。

三、要熟悉了解兒童。兒童文學作品主要是兒童生活的反映,因此,熟悉了解兒童才能更好學習兒童文學。熟悉了解兒童主要有兩種途徑:一是直接的,如經由下小學見實習等;二是間接的,如從影視書刊中去了解。熟悉了解兒童才能更全麵深刻地分析作品在內容上和形式上的兒童屬性與審美屬性;熟悉了解兒童才能在自己不斷積累素材中練就一種兒童化的表達形式。

以上僅是學習兒童文學的三種最基本的方法。在具體的學習過程中,同學們應結合自己原本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及現代學習理論中優秀的學習方法,不斷提高效率,學好兒童文學。

一、兒童文學的概念

"所謂兒童文學,是以通過其作品的文學價值將兒童培育引導成為健全的社會一員為最終目的,是成年人適應兒童讀者的發育階段而創造的文學。"(上笙一郎《兒童文學引論》)通常所說的兒童文學是指廣義而言,它是幼兒文學、兒童文學(童年文學)、少年文學的總稱。這一概念至少包括以下四方麵的含義:1.具有優秀的文學價值;2.內容性質是培養健全的社會的人;3.成年人的成熟把握;4.與讀者對象的年齡階段相適應。

由於兒童文學的給予者(包括作者、研究者、編輯、父母、教師等)與接受者(兒童)之間的關係在文學的範疇內最為複雜,所以它又表現為以下四種存在狀態:

1.被兒童占為己有的"兒童文學"。即那些既為兒童所閱讀又影響兒童文學發展的成人讀物,如笛福的《魯濱遜漂流記》、斯威夫特的《格列佛遊記》、格林兄弟的童話集以及優秀成人讀物的改寫本(如德·拉馬雷的《聖經故事集》)、各種民間故事和神話傳說等。

2."為兒童創作"的各類文學作品。成人明確地以兒童為讀者對象創作的文學作品,普遍被認為就是兒童文學。這類作品在整個兒童文學作品中占據最為核心最為重要的地位。如安徒生童話、張天翼童話、秦文君的兒童小說、沈石溪的動物小說等。

3."自我表現"的兒童文學。作家創作隻是"寫出自己認為有趣的東西",是"為了自己得到樂趣",而不是"為了兒童",但他們的作品卻被兒童讀者接受並承認。這類作品主要是作家以青少年生活為題材的自敘傳。這類作家大都是具有兒童文學作家資質的人,如馬克·吐溫的《湯姆索亞曆險記》和《哈克貝裏·費恩曆險記》、任大霖的《童年時代的朋友》等。

4.兒童自己創作的文學作品。如田曉菲13歲以前創作的詩集《綠葉上的小詩》、《快樂的小詩》,以及重慶小詩人梁芒的詩《燈海和星海》、鬱秀的小說《花季·雨季》等。

二、兒童文學的研究範圍

任何一門學科都有它自身的研究範圍。兒童文學的研究範圍包括:

(一)兒童文學基本理論

兒童文學基本理論可以看作兒童文學的哲學或兒童文學整體學。它從整體著眼,對兒童文學的本質進行係統性、科學性、學術性的闡釋。它規定兒童文學的性質和目的,研究兒童文學這種特殊的文學形態所具有的內容和形式上的特點,進而去考察兒童文學在人類生活中的功能和作用。這種對兒童文學本質問題所作的理論性、體係性的描述,把對兒童文學的認識提高到具有哲學意味的美學高度,為兒童文學研究提供了科學的理論指導,同時,也有助於提高兒童文學在人類社會中的地位。

(二)兒童文學批評

兒童文學批評是指批評家在兒童文學欣賞的基礎上,在一定的美學原則和文藝理論的指導下,對兒童文學作品所作的科學的分析評價。

兒童文學批評的對象包括一切兒童文學現象,諸如作家、作品、思潮、流派和批評本身等等。其中心是兒童文學作品。在兒童文學批評中,批評家要對作品進行全麵而深入的揭示,分析作品的思想性和藝術性,總結作家在創作中的經驗,確定作品的社會價值和藝術價值。兒童文學批評是兒童文學創作與欣賞、作家與讀者的橋梁,它對兒童文學,尤其是對兒童文學創作的不斷發展和繁榮起著重要的推動和促進作用。

科學的、正確的兒童文學批評,應該對兒童文學作品乃至兒童文學現象進行科學的分析和闡釋,做出實事求是、恰如其分的評價,從而推進和繁榮兒童文學創作,豐富和發展兒童文學理論。

(三)兒童文學史

兒童文學史包括中國兒童文學史和世界兒童文學史,是從宏觀的角度縱向考察兒童文學發生、發展的分支文學史。它既有自身的內部規律,又不可避免地受社會、時代、政治、經濟、文化等諸種外部條件的影響和製約,而且這些內在的規定性與外在的製約又錯綜交織、相互聯係。兒童文學史的任務,就是把兒童文學諸種現象放到一定的曆史範疇內加以審視、辨析,努力做到能正確地描繪出某一特定曆史階段的兒童文學的全貌,揭示出它的發生、發展的規律和與之緊密相聯的諸種外部條件及其相互間的影響,肯定其成績,指出它的不足與存在的問題,總結經驗教訓,為其將來的發展提供可資參考的借鑒。

對兒童文學史的研究,必須采取客觀、公正的態度,堅持曆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原則、立場,絕不可有主觀盲動、為我所用的傾向而導致片麵性、失去科學性。

第二章 兒童文學的本質

兒童文學主要是由成人作家創作的文學。兒童文學的本質則是"成年人與兒童在審美領域的生命交流,它說明兒童文學是由成人與兒童共同編織的生命之夢","現代兒童文學的美學特質也就在於成人的與兒童的兩種審美意識的融合與協調"(蔣風《兒童文學原理》)。

一、兒童文學的本質

同一般文學一樣,兒童文學活動(兒童文學創作--兒童文學作品--兒童文學欣賞)主要是一種審美的精神活動。所以,審美是兒童文學的本質。因為,文學是作家對社會生活能動的審美反映的產物,以語言塑造生動具體的、概括的、具有審美意義的藝術形象是它的基本特征。兒童文學也是兒童文學作家按照美的規律、運用適應兒童的藝術手段而創作的,以反映兒童生存於其中的現實生活的美醜屬性,表現兒童文學作家對現實生活美醜屬性的審美意識(情感、趣味、觀點、理想),呈現為兒童樂於接受的、有優美形式的藝術形象體係,以激起兒童讀者的美感,滿足不同年齡階段小讀者多樣的審美要求,引導小讀者提高審美的能力、趣味和情操。一句話,兒童文學從本質上說是"供兒童審美的文學"(劉緒源語)。

正是兒童文學的審美本質,引出兒童文學反映社會的形式是具體的、概括的、具有審美意義的藝術形象,並進一步引出其文學形象的質量--兒童文學的真實性、傾向性、形象性等問題。正是兒童文學的審美本質決定兒童文學創作必須從作家對生活中以兒童為主體的人和事的感受和經驗出發,而不應從某種概念、思想出發,藝術構思要經曆形象的觸發、醞釀和完成的階段,並且創作的過程是典型化的過程、形象思維的過程。同樣,兒童文學的審美本質決定兒童文學欣賞的過程包括形象感受、審美判斷和體驗玩味等階段,其特點是審美享受和藝術形象的再創造。並且兒童文學的審美本質也決定了兒童文學批評必須從形象分析入手,是包含著社會批評的美學批評。兒童文學的審美本質還體現在兒童文學的社會本質、社會作用及兒童文學的內容、形式、發展規律等理論中,如兒童文學特殊性問題、認識教育作用要依靠美感作用實現的問題、兒童文學的結構和語言問題、創作方法與世界觀矛盾問題以及兒童文學發展的自身規律等,都和兒童文學的審美本質有直接關係。由此可見,審美是兒童文學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