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章 中國參加奧運會的成績(1 / 3)

第五十章 中國參加奧運會的成績

中國自1932年開始參加第十屆奧運會至今,奧運賽場上成績不斷提高,逐漸邁向奧運體育強國之列。

1932年,中國派出三人參加了第10屆奧運會,其中領隊一人,教練宋君複,一名運動員劉長春,參加了100米和200米跑的比賽,預賽中即被淘汰。

1936年,中國69名運動員(不包括另外派出的9人武術表演隊和32人的體育考察團)參加了在德國柏林舉辦的第11屆奧運會,在田徑、遊泳、舉重、籃球、足球、自行車和拳擊七個項目的比賽中,除符保盧在撐杆跳高預賽中及格而獲決賽權外,其餘運動員都在預賽中被淘汰。

1948年,第14屆奧運會在英國倫敦舉行。中國派出了53人的代表團,其中運動員33人,參加了田徑、遊泳、籃球、足球和自行車共5個項目的比賽,結果未得任何名次,全軍覆沒。

處於黑暗統治下災難深重的舊中國,體育事業極其落後,基本上是一片空白。中國運動員技術水平低下,在三次奧運會上均未獲得任何名次,更不用說獎牌了,遭到西方國家的鄙視,落後的舊中國被人譏笑為"東亞病夫"。

新中國成立後,1952年首次參加在芬蘭赫爾辛基舉行的第15屆奧運會。但由於種種原因,中國運動員參賽競技曆經波折,派出了40人體育代表團,其中運動員26人,參加籃球、足球和遊泳比賽,但因賽程已接近尾聲,隻有遊泳運動員吳傳玉參加了100米仰泳預賽,成績是1分12秒3。

在中國奧委會和國際奧委會斷絕關係前後,中國台灣省的運動員先後參加了5屆夏季奧運會。

1956年,在澳大利亞墨爾本舉行的第16屆奧運會上,台灣省派出21名運動員參加了5項比賽,未獲名次。

1960年,在意大利羅馬舉行的第17屆奧運會,台灣省有47名運動員參加7項比賽,隻有楊傳廣獲得十項全能銀牌,這是中國運動員在奧運史上獲得的第一枚獎牌。

1964年,在日本東京舉行的第18屆奧運會,55名台灣省的運動員參加8項比賽,楊傳廣獲十項全能第5名。

1968年,在墨西哥的墨西哥城舉行的第19屆奧運會上,台灣省派出43名運動員參加田徑、遊泳、體操、射擊、舉重、拳擊、自行車、帆船共8項比賽,紀政獲得女子80米欄銅牌,這是中國女運動員在奧運會上首次獲得獎牌。

1972年,在聯邦德國慕尼黑舉行的第20屆奧運會上,台灣省有63名選手參加田徑、遊泳、射擊、舉重、拳擊、柔道、摔跤、自行車、帆船共10項比賽,未獲得名次。

中國奧委會與國際奧委會關係正常化後,中國派團參加了自1980年以來的曆屆冬季奧運會和夏季奧運會。

1980年2月,第13屆冬季奧運會在美國普萊西德湖舉行,中國派出了多人的體育代表團,其中有運動員28人(男16人,女12人),參加了速度滑冰、花樣滑冰、高山滑雪、越野滑雪和冬季兩項共5個項目18個單項的比賽。這是中國首次參加冬奧會,雖未獲得名次,但看到了我國冰雪項目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同年8月在莫斯科舉行了第22屆夏屆奧運會,因前蘇聯入侵阿富汗,受到國際社會的譴責,違背了奧林匹克宗旨。中國和其他一些國家一道進行了抗議和抵製,決定不派運動員參加本屆夏季奧運會。

1984年2月,第14屆冬季奧運會。中國派出有69人組成的體育代表團參加,其中運動員37人(男21人,女16人),參加速度滑冰、花樣滑冰、高山滑雪、越野滑雪和冬季兩項共5個項目的26個單項比賽,雖同上屆冬季奧運會一樣未獲得名次,但成績普遍提高。中國台灣省奧委會也派出24人組成的中國體育代表團,其中運動員14人,參加了滑雪、冬季兩項、雪車和雪橇的比賽,沒有取得名次。這是海峽兩岸的運動員首次在冬季奧運會上相遇。

1984年7-8月,第23屆奧運會在美國洛杉磯舉行。中國派出大型體育代表團一行353人出席了這次盛會,另有參觀團31人,記者67人和國際裁判13人同行,共有225名運動員參加田徑、遊泳(包括跳水、水球)、體操(包括藝術體操)、籃球、排球、手球、射擊、射箭、擊劍、舉重、摔跤、柔道、自行車、賽艇、皮劃艇、帆船共16個項目的比賽和網球表演賽。而且,海峽兩岸的中華兒女首次在夏季奧運會上相遇,同場競技。這是至此為止中國在奧運史上參加人數量多的一次,也是取得成績最好的一次,實現了金牌"零的突破",共獲金、銀、銅牌32枚,金牌總數列第四位,僅次於美國、羅馬尼亞和前聯邦德國。名次統計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