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全國各民族人民共同奮鬥迎接解放
第一章 國民黨政府統治下各民族人民的苦難
一、國民黨政府在諸民族地區的腐朽統治
1927年(民國十六年)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新軍閥發動了"四·一二"反革命政變,背叛了孫中山先生製定的國共合作政策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綱領,成立了中華民國政府,蔣介石就成了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在中國的代理人,從此蔣介石國民黨反動派加緊了對全國各地的反革命統治。使全國處於白色恐怖之中。國民黨反動派也將其反動統治逐步深入到了各少數民族居住地區,建立起各種反動統治機構,推行大漢族主義的民族壓迫和民族歧視政策,在政治、經濟上實行殘酷的壓迫和剝削,少數民族人民在政治上毫無權利,經濟上貧困不堪,人民生活瀕臨絕境。
少數民族地區地處邊疆,在經濟上、軍事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而國民黨反動政府很重視對少數民族地區的統治,但是國民黨又沒有足夠的力量控製少數民族地區,因此,便采取了與地方封建勢力相勾結共同統治的辦法,建立起土豪劣紳、貪官汙吏、地主、軍閥的聯合專政,對少數民族人民進行嚴密的封建法西斯統治。如在內蒙古地區,先是設立"蒙藏委員會",繼後是置省,同時又保留盟旗製,這是籠絡少數民族中的反動上層建立起的聯合專政,將廣大蒙古族人民置於國民黨官吏和蒙古王公貴族的雙重壓迫剝削之下。在新疆、青海、寧夏國民黨則利用盛世才、馬步芳、馬鴻逵等反動封建地方勢力,建立起聯合專政的統治機構進行統治。抗日戰爭後,國民黨反動派在全國各少數民族地區強迫推行保甲製度,實行聯保聯坐法,一家有事,全甲牽連,一甲有事,全保受累。
1940年湖南新晃縣設149個保,1613個甲。還任命當地最反動的惡霸地主、地痞流氓、土匪為鄉長、保長、甲長。甚至將這種聯保聯坐法滲透到一些少數民族內部保留的原始社會組織中去。黎族峒頭、村頭、畝頭被任命為保長、甲長,將保甲製度與黎族中的部落殘餘組織相結合進行統治。保甲製度同樣融入到苗族議榔組織之中,作為榔規的內容固定下來,議榔的首領榔頭就是保甲長,還把聯保聯坐法的內容亦寫進榔規中,苗族人民必須遵守,否則將受到處罰,保甲製度完全和苗族封建地方勢力結合在一起。保甲製度在其它少數民族地區,如新疆、內蒙古、南方各少數民族地區均普遍推行。這種保甲製度的實行加強了國民黨反動派對少數民族地區的統治。
國民黨反動派還在少數民族地區建立國民黨、三青團、特務等組織和設警察、派軍隊進行全麵控製。在雲南白、彝等族地區的城鎮、區鄉、工廠、學校普遍建立起國民黨、三青團、中統、軍統等組織。在四川羌族地區相繼建立了國民黨縣黨部、三青團等組織。在新疆柯爾克孜族地區建有國民黨黨部,將兵痞、流氓、土匪和反動牧主均搜羅為國民黨黨員,同時建立起中統、軍統等特務機關。在湘西、貴州等地的土家、苗、侗、水等民族中,不僅建立了國民黨、三青團、特務等組織,還四處搜羅地主、流氓、匪首參加,並參予國民黨政府的統治機構,與國民黨共同統治各少數民族人民。在軍事統治方麵,國民黨反動政府在各少數民族地區都設有警察機構,建立"綏靖公署",指揮國民黨建製的軍隊,同時又在各省設立"保安司令部",統率各省保安團,各地區設有地區"保警大隊部",統率保安警察隊。各地封建勢力還有自己的警察隊、自衛隊等地主武裝。國民黨反動政府在各少數民族地區還設有監獄、法庭,綏靖公署、保安司令部設有軍事法庭,地主私設刑堂、監獄,以各種罪名進行審判,許多無辜群眾慘遭殺害。在這種軍事法西斯統治之下,各少數民族人民有冤無處申,因此在不少民族地區都流行著"衙門八字開,有理無錢莫申冤"的民謠,國民黨反動統治的腐朽就可想而知了。
國民黨反動政府還對各少數民族一貫實行民族壓迫和民族歧視政策。"國民黨反人民集團否認中國有多民族存在,而把漢族以外的少數民族稱為'宗族'。他們對於各少數民族,完全繼承滿清政府和北洋軍閥政府的反動政策,壓迫剝削,無所不至"。1943年蔣介石在《中國之命運》一書中,露骨他說中國各民族是"同一血統的大小宗支","我們的各宗族,實為同一民族",完全否定了各少數民族的存在。在這種反動民族政策統治之下,對各少數民族實行歧視和強迫同化,不準少數民族穿本民族服裝,說本民族的語言,過本民族的節日,唱本民族的歌,跳本民族的舞,禁止少數按本民族來裝飾打扮,甚至詆毀民族風俗習慣是"有傷風尚",強行改革。如國民黨貴州省主席楊森把少數民族的服裝說成是"笨重醜劣"的,因而要下"最大決心,不讓一個民族有不同的服裝、文字、語言","要以快刀斬亂麻的手段鏟除"。又如國民黨軍隊在回族居住地區強迫回民吃豬肉,放火焚燒清真寺等。國民黨反動派還竭力挑撥少數民族之間的關係,製造民族糾紛。在雲南挑起傈僳族與白族、哈尼族與白族之間的民族糾紛,使同飲一江水的兩族人民互相戒備,敵視相待。在四川羌、藏、回、漢等民族雜居地區人為地製造民族之間的矛盾,慫恿他們進行曠日持久的仇殺械鬥,如挑起鬆坪溝羌族與鬆潘藏族械鬥仇殺近數十年,幾百名無辜群眾喪生,財產損失無數。
在國民黨腐朽統治時期,整個國家成了一個民族的大牢獄,這是少數民族人民曆史上最黑暗的時期。
二、國民黨剝削的加重和各民族人民的苦難
國民黨統治時期,對各少數民族人民在政治上實行殘暴的法西斯統治的同時,在經濟上亦進行殘酷的剝削和掠奪。他們或借抗日之名,或為其發動內戰的需要,以各種名義在少數民族地區搜刮民脂民膏,大肆進行征兵、征糧、征稅的敲骨吸髓的剝削,置各少數民族人民於痛苦的深淵之中。
國民黨反動派一貫實行反共反人民的政策,無限擴大鎮壓各族人民革命的反動軍隊,從抗日戰爭到解放戰爭,先以抗日為名,後又以"戡亂"發動內戰為由,在全國進行惡性征兵,各少數民族人民受征兵之苦更深,許多征兵名額都加到少數民族頭上。征兵的少數民族地區一年比一年增加,征兵的人數不僅一年比一年多,而且一年比一年頻繁,先是一年征兵一次,繼後是一季度征兵一次。征兵單位亦由原先的以鄉為單位,發展到以保為單位。國民黨政府頒布的"征兵法",規定"三丁抽一,五丁抽二",但地主階級"五丁"、"七丁"並未被抽,而農民即使是"一丁"、"二丁"戶也強征入伍,實際征兵數完全落到各民族勞動人民的身上。少數民族地區的區、鄉、保長等地主惡霸又利用群眾害怕當兵受虐待的心理,乘機敲詐勒索,不去應征者動輒攤派數額很大的銀洋,負擔不了兵款的少數民族勞動人民隻好被迫當兵,而當兵以後有的慘遭打死,有的凍死、餓死、病死,受盡各種虐待,生還者寥寥無幾。沒有壯丁的人家也要交納壯丁費。兵款也越來越多,如"壯丁費"、"壯丁安家費"、"壯丁被服費"、"壯丁輸送費"等。許多少數民族人民因征兵、交兵款而弄得傾家蕩產,甚至家破人亡,有的被逼得到處流浪。苗族人民曾憤怒地控訴國民黨的征兵是:"國民黨來大抓丁,無錢死,有錢生,開到前方去打仗,不打日軍打共軍。"一針見血地揭露出國民黨反動政府征兵給各少數民族人民帶來的苦難,同時也揭露了國民黨反動政府反共反人民的本質。
苛捐雜稅是國民黨反動政府加在各少數民族身上的又一沉重枷鎖。國民黨捐稅之多,是為曆代封建統治者所不及的。捐稅不僅名目多,數量大,征派頻繁,而且一年重似一年,更由於國民黨反動政府實行民族壓迫和民族歧視政策,對少數民族所征捐稅更為繁重。在南方一些少數民族中,捐稅多如牛毛。湘西和黔東南各縣捐稅有50多種,滇東南各縣捐稅有60多種,諸如田賦稅、田賦附加稅、築路費、槍支費、保長津貼費、保丁津貼費、團丁夥食費、服裝費、救國費、禁煙罰金等。黔南望漠縣麻鄉苗族地區每年捐稅派款多達100多次,平均三天半就有一次派款。捐稅的數量也不斷翻番,貴州全省僅田賦一項1941年比1937年增加了7倍,其中少數民族地區增加更多,如在同時期內(1937-1941)鬆桃縣增加16倍,台江縣增加26倍,丹寨縣增加46倍,三合縣甚至增加了168倍。又如貴州定番縣1934年至1937年的三年間征收的稅款增加了1倍。在北方的內蒙古地區蒙古族人民要負擔盟旗政府和王公劄薩克的種種謠役攤派,還要承擔省縣政府新加的田賦和苛捐雜稅。蒙古王公任意加重旗民的負擔,有的竟對蒙古族人民的牲畜十征其一。省政府除征收規定的稅額外,還對牧區和半牧區的蒙民增加各種商品進出口稅,凡出入蒙民地區的商品都設卡增稅。察哈爾部各旗蒙民的牲畜、皮毛、藥材、鹽堿等土特產品運到張家口出售,沿途征收各種捐稅達商品價值的3%,還要征收附加省教育費1-6%。地方軍閥也依靠權勢,對蒙古族人尺任意搶掠,蒙民的牲畜遭到殘酷的掠奪,數十數百戶蒙民的羊群被搶走,以至造成30年代察哈爾地區4萬蒙民隻有1萬餘頭牲畜的悲慘狀況。國民黨地方官吏也任意增加各種捐稅,1942年伊盟也按省政府規定征糧2萬石,而地方官吏又在年底增征3萬石,還規定征糧1鬥,須加繳2升,並附草10斤。牧民不種糧也得用牲畜換糧繳納,並對牧民的大小牲畜登記尺量烙印,征收十分之三。更有甚者是連蒙古族婦女的頭飾也在被搜刮搶劫之列。蒙古族人民在這種重重壓迫剝削之下,生產的收入幾乎都被掠奪殆盡,而處於難以生存的境地。在新疆,加在各族人民頭上的形形色色的賦稅多達數十種,1944年新疆各族人民平均納稅金額比1937年增加了7倍,農民每年擔負的土地稅就占了全部農業收入的15%以上。苛捐雜稅和差役負擔更多得出奇,僅與牲畜有直接關係的稅就有牲畜稅、牧稅、屠宰稅、草場租金等多種,牧民的牧草場也要交糧納稅。國民黨的橫征暴斂,使新疆省的參議會也認為征收過重,人民難以承受,因而曾向國民黨政府提案,要求政府"解救"貧困的遊牧群眾,停止征收牧稅、地價稅、土地稅、草場稅等苛捐雜稅。這說明國民黨反動政府對各族人民的苛捐雜稅的剝削已經到了無以複加的地步。
國民黨反動政府對全國各少數民族人民在政治上實行殘暴的階級壓迫和民族壓迫,在經濟上實行嚴酷的掠奪剝削,使各少數民族人民在政治上沒有任何權利,經濟上生活毫無保障,社會生產遭到嚴重破壞,各少數民族人民變得越來越貧困,人民生活極為悲慘,瀕臨絕境。
第二章 國民黨政府統治時期各民族人民起義
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反動統治集團,代表大資產階級大地主的利益,在抗日戰爭時期推行消極抗日,積極反共反人民的路線,頑固堅持法西斯獨裁統治。抗日戰爭勝利後,蔣介石國民黨反動統治集團仍然繼續堅持獨裁統治,並積極準備發動內戰,繼續在全國實行政治上的殘暴壓迫、經濟上的殘酷剝削,對各少數民族人民繼續執行大漢族主義的民族壓迫和民族歧視政策。中國各民族人民為了擺脫國民黨反動派的羈絆,求得自身的解放,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進行了旨在推翻國民黨反動政府,解放全中國人民的解放戰爭。在這場震驚世界的解放戰爭中,各少數民族人民以各種方式參加到偉大的解放運動之中,進行了各種反對國民黨反動統治的起義鬥爭,為全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一、桂北瑤民起義和湘西"革屯運動"
早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在全國革命形勢蓬勃發展的鼓舞下,南方一些少數民族亦自發地爆發了反壓迫、反剝削的起義鬥爭。廣西省北部灌陽、全州、興安三縣毗連的瑤族聚居山區人民,生活十分艱苦,如全州東山百嶺村的142戶瑤民,有40戶缺糧半年、有30戶在秋收後就斷糧挨餓,百分之五十以上的戶要靠舉債度日,五分之一的人冬無棉被,隻能靠烤火、蓋稻草度過寒冬。在此種情況下,土地又遭到兼並,加上國民黨的各種苛捐雜稅及征兵拉夫的勒索迫害,生活苦不堪言。瑤民互相傳言,以"瑤王出世"、"天授法寶"相號召,從1932年春開始,廣西省灌陽、全州、興安、龍勝、靈川和湖南省道縣、永時、零陵、江華等縣的瑤族都紛紛來到三縣交界的大屋浸參加"建開天醮"的活動,通過宗教信仰的聚會進行組織工作和商討起義事宜。
全州、灌陽的縣政府聞訊後,立即調兵、準備鎮壓。瑤民被迫於10且25日聚集2000多人在灌陽縣五龍廟祭旗起義,進攻灌陽縣城。進軍途中,在羅家坪擊敗了在此阻擊的縣民團常備隊武裝,出師首捷的消息傳遍桂北瑤區,鼓舞瑤族人民的鬥誌。桂係軍閥在此情況下,派出當地豪紳進行"勸慰"、"調停",企圖撲滅起義,誘出領導人鳳福林於山外被殺害。瑤族群眾不屈不撓,經過醞釀籌備,於次年初在全州弄岩村舉行"萬民醮",遠在數百裏以外的湘南各縣瑤族亦來參加,彙集達1萬多人。終於在2月20日正式宣布起義。
起義宣布口號:"安邦治民"、"殺官家"、"殺財主"、"到大地方去種大田"等等,把矛頭指向封建地主的代表-官家,要求能夠過上能種大田的生活。起義戰士佩戴"得勝"符號,以大總統、元帥、軍師、幹長、百長、十長相統屬,很快聚集5萬人以上。影響廣西北部及毗鄰的湘南瑤族地區,成為當時震動華南的一場少數民族大起義。
是年(1933)桂北瑤民起義很快成為燎原之勢,省政府撕破"撫慰瑤民"的假麵具,糾集5萬多兵力,圍剿起義,經40多天血戰,起義軍遭受失敗。僅在3個縣的40多個瑤村中,就燒房600多間,殺害群眾400多人。事後,廣西省政府頒布《廣西各縣苗瑤民戶編製通則》、《處理興、全、灌、龍瑤亂辦法》等,加強對廣西各少數民族的統治。這次起義雖然失敗了,但連廣西省政府亦不得不承認起義"甚屬神速,其計劃尤為周詳。觀其建醮及朝王之時,不旬而湘桂交界各縣同時暴動,雖事前已有種種準備,號召力之大,進行之急速,已足驚人,甚至進取之策略,亦可欽佩"。
桂北瑤民起義失敗以後,居住在湘西的苗族人民因乾嘉起義(1795-1797)失敗以後,清王朝在當地設立"屯田製度",通過大量苗官屯丁、收取高額屯租,並有額外陋規需索。使得農村蕭條,人民破產,逼得苗族人民抗交屯祖,以保護自己最低的生活需求。
1936年6月,湘西軍閥陳渠珍派兵逼繳,在永緩縣麻栗場受到苗民5000多人的阻擊,揭開了革屯運動的序幕。起義爆發後,湖南省主席何健藉此解除陳渠珍兵權,將其調赴長沙。一麵要群眾"等待政府解決"。與此同時,一些苗族上層亦通電全國,要求廢屯。幾個月內,屯租不僅未減,連和平請願亦遭禁止。在此情況下,苗族農民石維珍率領群眾於1937年(民國二十六年)元月26日在永緩龍潭殺苗守備石達軒父子及屯丁7人,打開屯穀,將屯穀分給大家;2月14日,長潭苗民又殺鄉長,開屯倉,革屯運動遍地展開,在"廢屯歸民"、"抗日救國"的口號下,成立革屯軍,進行武裝鬥爭。乘勝圍困永綏、保靖縣城,不僅有湘西風凰、乾城、保靖、古丈、瀘溪等縣苗族、漢族人參加,而且貴州鬆桃、銅仁、四川秀山的苗族也趕來參加。鳳凰苗族大地主龍雲乘機成立"湘西苗民革屯抗日義勇軍",自任司令,9月8日攻下專員公署所在地乾州,又圍攻鳳凰縣城。不久,永緩革屯軍也整編成立"湘西苗民抗日革屯軍",以吳恒良等為平副總指揮。
革屯運動的迅猛發展,使當局大為震驚。何健急調5個保安團前往鎮壓,國民黨南京政府亦令28軍軍長陶廣率部"協助進剿"。
10月,何健被撤職,張治中繼任湖南省主席,鑒於國內要求和平解決的輿論與革屯運動高漲的形勢,提出"招撫"政策,革屯軍"改編抗日",同意"廢屯"等。吳恒良等認為可以達到革屯目的,與張治中協議"廢屯升科"(即廢除屯租改交田糧)與"改編抗日"。次年(1938年)2月,8000多名革屯軍改編完畢,龍雲先後當旅長、師長;吳恒良也任團長、旅長。改編後的革屯軍先後參加鄂西會戰(1940年)、長沙會戰(1941年冬、1942年)和濱湖會戰(1944年),不少苗族戰士犧牲在抗日戰場上。延續139年的屯田製度終於被取消、部分苗族收回了屯田。但國民黨的統治也進一步深入到了苗區。
二、新疆三區革命
三區革命是新疆各族人民反對國民黨及國民黨走狗盛世才反動統治的革命鬥爭,爆發於1944年(民國三十三年)9月,起義地點在新疆的伊犁、塔城、阿爾泰(阿山)三個地區,因此稱之為二區革命。
1911年(宣統三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統治,新疆的政權先後落在地方軍閥楊增新、金樹仁和盛世才手裏。他們利用內地軍閥混戰無暇顧及新疆的時機,擴充自己的勢力。楊增新、金樹仁的腐敗統治引起了南疆各民族的暴動,加劇了軍閥集團內部的矛盾,導發了1933年的"四·一二"政變,政變結果,使新疆的軍政大權落入軍閥盛世才的手中。
盛世才是一個政治野心家,他為鞏固其在新疆的獨裁統治,表示願意聯蘇聯共,以此換取中國共產黨和蘇聯的支持來擺脫困境,並在中國共產黨的幫助下,製訂了"反帝、親蘇、民主、清廉、和平、建設"六大政策。中國共產黨亦陸續派人進入新疆,宣傳進步思想,貫徹黨的方針、路線,協助盛世才實施"六大政策",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在他的統治打下基礎暫時穩定以後便與國民黨反動派暗中勾結。從1930年開始,不斷製造事端,陷害中國共產黨人、進步人士和新疆各民族人民,連續製造所謂"陰謀暴動案",進行"大清洗",逮捕了各民族領袖和群眾數千人。進行反共反人民的陰謀活動。1940年2月,柯克托海縣的牧民起來殺死了"清槍委員會"的全體人員及縣長,並進攻縣政府,不幸被盛世才鎮壓。但不久在1941年青河哈薩克等族人民又進行了第二次反抗起義,因敵我力量懸殊又遭失敗。1942年,盛世才徹底撕下了進步的假麵具,變成反蘇反共的急先鋒。次年公開投靠國民黨反動派,並與國民黨反動派相勾結,殘酷鎮壓新疆各民族群眾和共產黨人,逮捕了在新疆工作的全部共產黨員,殺害了陳潭秋、毛澤民、林基路等優秀共產黨員,接著就在全新疆實行反動的保甲製度,加強警察統治,使各族人民仿惶不可終日,引起了新疆各族人民的仇恨,因此他們便不斷起來反抗。這種武裝起義的鬥爭形式為三區革命的爆發準備了條件,提供了經驗。
三區革命的直接起因,是由於國民黨政府強命新疆各族人民向國民黨軍隊"獻馬"引起的。1944年(民國三十三年)3月,國民黨新疆省政府發布牧區要向國民黨軍隊捐獻1匹軍馬的命令,規定牧民有馬的交馬,無馬者則必須以高於市價一半的價格折收現金,並規定不按期交納者即將遭受監禁。實際上是一種明目張膽的掠奪,而這種掠奪又大部分落到伊犁一帶農牧民頭上。走投無路的伊犁尼勒克縣的哈薩克、維吾爾、俄羅斯、塔塔爾等族人民,於是年9月2日爆發了反對"獻馬"的武裝起義,揭開了三區革命的序幕。
尼勒克、特克斯、鞏留、察布查布等地各民族群眾組織起三支武裝。同年(1944)10月各民族武裝從東、西、南三個方麵向國民黨軍隊、警察盤踞的尼勒克縣城發起進攻,經過激烈的戰鬥,終於消滅了城內的國民黨軍隊和警察,10月6日攻占了尼勒克縣。
尼勒克縣武裝起義勝利的消息很快傳遍了伊犁地區,這一喜訊大大鼓舞了各族人民的鬥誌。起義武裝乘伊犁城內空虛的機會,集中兵力向伊犁進攻。伊犁城內的各族群眾也在尼勒克起義勝利影響下於是年(1944年)10月7日爆發了"求生存,求解放"的武裝起義,各民族男女老少英勇戰鬥,在很短的時間內就控製了伊犁全城。隨後又打敗了國民黨軍隊的反撲,勢不可擋的起義武裝部隊相續攻占了鞏哈、水寧、寧西、鞏留、霍城、特克斯、新源、博爾、溫泉、昭蘇等10個縣。同年11月12日起義群眾的代表在伊犁召開會議,宣布成立臨時革命政府,會議還作出了恢複起義地區的社會秩序,領導各族群眾繼續與國民黨反動派進行鬥爭的決定。次年1月底,起義武裝攻克了伊犁地區國民黨軍隊的"艾林巴克"陣地,占領了整個伊犁地區。是年3月,臨時革命政府決定將分散的起義武裝統一組織起來,宣布成立正規部隊一民族軍,進入了有組織有領導的武裝鬥爭階段,並製定軍事行動計劃,分三路向國民黨反動派發起聲勢浩大的軍事進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