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各民族人民反帝反封建鬥爭和中華民族的解放(續)
第一章 辛亥革命與民國初期的各民族
辛亥革命是以孫中山為首的資產階級革命派領導的中國民族民主革命。在這場偉大的鬥爭中,孫中山先生站在國家和民族的高度,闡釋了與傳統民族觀有本質區別的民族主義,使之成為中國近代民族運動的一麵旗幟。中國各民族人民受其影響,積極地投入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反對分裂、維護祖國統一、實現民族獨立和解放的鬥爭,取得了空前的勝利。但是,由於袁世凱為代表的封建北洋軍閥集團竊取革命成果,以及蔣介石國民黨政府背叛民族主義,中國各民族的艱苦奮鬥,最終既未能推翻帝國主義在中國的統治而實現中華民族的獨立與解放,又未能消滅封建軍閥而實現國內各民族的自由與平等。
第二章 孫中山先生的民族主義及國民黨政府的背離
一、同盟會的民族主義及孫中山先生的解釋
1901年(光緒二十七年)辛醜條約簽訂以後,由於帝國主義加深對華侵略,清政府徹底投降帝國主義,中國社會諸矛盾空前尖銳。已淪為"洋人的朝廷"的清政府,成為中國各種進步勢力的眾矢之的。因此,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反對封建製度和民族壓迫,在推翻清王朝腐朽統治的基礎上是一致的,孫中山先生所倡導和領導的資產階級民族民主革命由是勃然興起。
1905年(光緒三十一年),在革命形勢的推動下,中國同盟會在日本東京成立,開始把分散的革命力量統一起來。同盟會一經成立,就成為中國資產階級民族民主革命的政治核心,對辛亥革命產生領導作用。它通過諸方麵將資產階級領導的辛亥革命推向高潮,"自革命同盟會成立之後,予之希望則為之開一新紀元......從此革命風潮一日千丈"。
同盟會不同於拜上帝會和義和團,在其綱領中鮮明標明了資產階級民族民主革命的性質。它的綱領最初規定為"驅逐撻虜,恢複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後來在《民報》發刊詞中,將十六字綱領概括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即傳統稱呼的舊三民主義,關於民族主義,是指"驅逐靴虜,恢複中華"。它從字麵上是對朱元璋的反元朝口號的沿襲,但內容上卻有本質區別,蘊涵著積極的近代資產階級民族革命思想。
孫中山先生是三民主義的創始人和辛亥革命公認的領袖。
1894年(光緒二十年),他在興中會誓詞中第一次提出"驅逐靴虜,恢複中國,創立合眾政府"。
1903年(光緒二十九年),他在東京軍事訓練班誓詞中又豐富了自己的思想,完整地提出"驅逐韃虜,恢複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十六字綱領,1905年(光緒三十一年)這一綱領被規定為同盟會的宗旨和綱領。因此,關於民族主義,孫中山先生的闡釋才具有最高的權威性。
按照孫中山先生的闡釋,"驅逐韃虜,恢複中華"包含雙重含義:第一層含義是指反滿,就是推翻清朝政府,改變它一貫推行的民族歧視和民族壓迫的政策。孫中山在大量文章中宣傳和闡釋反滿,尖銳批判和揭露清政府的罪惡,"滿洲政府,窮凶極惡,今已盈貫,義師所指,覆沒政府,還我主權"。在宣傳反滿革命的同時,孫中山比較明確地區分了"種族革命"與"民族革命"。他指出:"民族主義,並非是遇著不同族的人便要排斥他......我們並不是恨滿洲人,是恨害漢人的滿洲人。假如我們實行革命的時候,那滿洲人不來阻害我們,決無尋仇之理"。他還駁斥民族革命是要盡滅滿洲民族的錯誤認識,明確表示:"這話大錯。"在有些場合,孫中山甚至表示聯合滿族人民的意願。同盟會成立時,有人極力倡導種族革命,孫中山當即反對,他認為"滿洲腐敗,我輩所以革命,即令滿人同情於我,亦可許其入黨"。尤其重要的是,孫中山並沒有把民族主義局限於反滿,而把它與"創立共和"的民權主義緊密聯係起來,"革命宗旨,不專在對滿;其最終目的,尤在廢除專製,創造共和"。正是基於這些認識,孫中山將民族主義與傳統華夷之辯的民族觀區別開來,"惟前如有明及太平天國,隻以驅逐光複自任,此外無所轉移。我等今日與前代殊,於驅逐韃虜、恢複中華之外,國體民生尚當與民變革,雖緯經萬端,要其一貫之精神則為自由、平等、博愛"。這裏已經蘊涵民族平等的思想萌芽。
民族主義的第二層含義是指獨立。所謂獨立,既明指從滿族統治者的統治下實現獨立。又隱寓反對外來侵略,實現中華民族的獨立,變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力獨立自主的中國。孫中山從總體上認識到:"中國現今正處在一次偉大的民族運動的前夕,"。號召"中國者,中國人之中國,中國之政治,中國人任之"。這裏涵蓋了獨立的雙重含義。盡管孫中山沒有直接了當地提出反帝白號,但從一個側麵闡釋了民族主義所隱含的反對外來侵略、爭取中華民族獨立的思想。他尖銳揭露帝國主義的侵略罪行,"方今強鄰環列,虎視鷹瞵,久垂涎於中華五金之富、物產之繁。蠶食鯨吞,已效人尤,至於踵接;瓜分豆剖,實堪慮於目前"。繼而號召中華民族奮起抗爭,"庶我子子孫孫,或免奴隸(於)它族"。他反複告誡人們,"我們如不急起驅除之,外國列強則將在不久替我們趕走滿族。那麼,我們將成為另一統治民族的奴隸"。反對滿族貴族的民族壓迫和帝國主義的侵略的思想,已經躍然於紙上。
孫中山對民族主義的認識,已經超越傳統的民族觀,但他沒有於此止步。辛亥革命總爆發後,他從各民族參加反滿革命的實踐中逐漸認識到中國多民族一體性,在其民族平等思想萌芽的基礎上提出了各民族一律平等的主張,從而更加豐富了民族主義的內涵。他首先闡釋了"中華"多民族統一的思想,在《臨時大總統宣言》中,孫中山指出:"國家之本,在於人民。合漢、滿、蒙、回、藏諸地為一國,即合漢、滿、蒙、回、藏諸族為一人,是曰民族統一。"。還在各種場合進一步闡述這一思想,"中華民國之建設,專為擁護億兆國民之自由權利,合漢。滿、蒙、回、藏為一家,相與和衷共濟","政治改革,五族一家,不分種族"。"五族一家"的思想,不僅涵蓋了漢族,而且包含了滿族在內的中國各民族,明確無誤地揭示了中華諸民族統一於"中華"的思想。這是孫中山民族主義的重大進步。基於這種認識,孫中山先生提出了主權屬於各民族和各族人民一律平等的主張。他宣布中華民國為中國各民族所共有,"今我共和成立,凡屬蒙、藏、青海、回疆同胞,在昔之受製於一部者,今皆得力國家主體,皆得為共和國之主人翁,即皆取得國家參政權"。同時明確表示:"今日共和政體,人人自由,五族平等。"。並將各民族平等以法律形式規定下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規定,"中華民國人民一律平等,無種族、階級、宗教之區別。"孫中山關於民族平等的思想,在中國曆史上尚屬首次闡釋,意義極為重大。
孫中山的舊民族主義,既區別於"華尊夷卑"觀念,亦截然不同於單純以反滿為目標、標榜"種族革命"的大漢族主義,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國各民族的利益,因而得到各民族人民較為廣泛的擁護,成為反對清朝封建統治和捍衛中華民國鬥爭的一麵旗幟。但是,亦應指出,舊民族主義存在許多缺陷,它沒有明確提出中華民族反對帝國主義的主張,對國內各民族的涵蓋還偏於狹窄,至於如何保證各民族一律平等,缺乏具體的規定。然而這些缺陷與舊民族主義的進步性相比,則屬於次要的。
二、1924年孫中山先生對民族主義的重新解釋
辛亥革命最終以袁世凱竊權而告失敗。中華民國名存實亡,軍閥專政代替了清王朝的統治。中國社會諸種矛盾繼續存在,中國的民族問題沒有得到任何方麵的解決。殘酷的現實教訓了孫中山,使他重新考慮中國問題,重新認識中國的民族矛盾,重新尋求救國救民的新途徑和新方法。
他尖銳地批判由於軍閥專製,五族共和純屬空談,"五族共和者,直欺人之語。"對中國多民族狀況也有更深入的認識,他指出:"這五族的名詞很不切當,我們國內何止五族呢。"這些思想無疑是對三民主義的發展,反映孫中山先生永無歇止的探索精神。但是,促使孫中山民族主義飛躍發展的是共產國際和中國共產黨的幫助。俄國十月革命後,孫中山從俄國革命中看到了中國革命的希望,認識到"中國革命的唯一實際的真誠的朋友是蘇聯",確立了爭取蘇聯援助、學習蘇聯革命經驗的方針,共產國際、蘇俄政府和中國共產黨及時地向孫中山伸出援助之手。經過共產國際和中國共產黨的不懈努力,孫中山所領導的國民黨與中國共產黨聯合建立革命的統一戰線。由於蘇俄和中國共產黨的影響,孫中山重新闡釋了三民主義,確立起新三民主義。關於民族主義,孫中山既發揚了舊民族主義的精華,又以嶄新的內容發展了它,使民族主義進入一個新階段。
在重新闡釋民族主義時,孫中山明確指出民族主義"有兩方麵之意義,一則中國民族自求解放,二則中國境內各民族一律平等"。所謂中國民族自求解放,是就中華民族與世界其它民族之關係而言,主要是針對帝國主義侵略統治中華民族而言。孫中山先生解釋說,民族主義"其目的在使中國民族獲得自由獨立於世界"。即在國際上得到獨立、自由、平等的地位。孫中山認識到:由於帝國主義武力、政治和經濟的侵略,以及與軍閥的相互勾結,"其結果是使中國失其獨立與自由"。"中國民族,遂久淪於次殖民地地位"。因此,要實現民族的自求解放,"則非排除帝國主義者政治經濟等等之侵略不可"。基於這一認識,孫中山堅定而明確地提出聯合民眾反抗帝國主義的主張,隻有實現與民眾的聯合,"中國民族之真正的自由與獨立始有可望矣"。這一主張的提出,極大地豐富了孫中山新民族主義的內涵,增強了民族主義的革命性。它開始切中中國民族問題的要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