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全國各民族人民反抗清朝統治的鬥爭(1 / 3)

第三卷 全國各民族人民反抗清朝統治的鬥爭

第一章 全國各民族人民參加的太平天國革命運動

一、漢、壯、瑤等民族共同發動的太平天國革命運動

1851年(鹹豐元年)爆發了中國各民族第一次大覺醒的太平天國革命運動。這次席卷全國的革命運動,爆發在南方各民族聚居地區,壯、瑤、苗、侗、水、土家、彝等各民族與漢族都積極投身到革命運動之中,並在革命鬥爭中做出巨大的貢獻。

太平天國革命的發祥地,是廣西壯、瑤等民族聚居的地區,早在太平天國革命領袖洪秀全、馮雲山等人在秘密組織宣傳革命思想時,就得到了壯、瑤等民族人民的支持。

1844年(道光二十四年)洪秀全等人組織"拜上帝會"時,壯、瑤各族人民便積極參加。

1847年(道光二十六年)參加"拜上帝會"的2000餘人中有許多是壯、瑤族人民。同年洪秀全、馮雲山在高坑衝壯族農民盧六家設立"拜上帝會"總部,盧六成了洪、馮二人的有力助手。洪秀全在花洲瑤族山區宣傳革命思想、組織"拜上帝會"時,周圍數十裏的瑤族群眾都參加了"拜上帝會"。廣西金秀縣瑤族聚居的龍坪是"拜上帝會"的一個點。

1850年(道光三十年)金秀縣大瑤山橫衝、良段兩村瑤族參加拜上帝後會,便紛紛攜帶獵槍,趕至金田集中,編入"團營"組織,後來成為太平軍主力的一部分。可見在太平天國革命的準備階段,壯、瑤各民族人民就投身到革命鬥爭的行列之中了。

1851年(鹹豐元年),金田起義爆發後,當時的2萬名太平軍中,壯族戰士占了四分之一左右,如紫荊山軍營村,陳、藍兩姓壯族約500餘人全部參加了太平軍。壯族聚居區的武宣縣東鄉、桂平縣沙田鄉也都是全村入伍。象州的新寨和磨村壯族1000餘人參加太平軍。金秀大樟的奔騰村400餘戶壯、瑤族半數以上參加太平軍。花鹿、路村、落田裏村的瑤、壯等民族全部或大部分參加太平軍,當時的"赤足苗子三千餘人"就是指的壯、瑤等民族太平軍戰士。壯、瑤等民族在參加金田起義時,為了表示義無反顧的決心,便變賣財產、毀棄廬舍,全家全村入伍,在太平天國革命的發展過程中,壯、瑤等民族人民都做出過不同的貢獻。在太平天國革命運動中湧現了許多壯族革命領袖和英雄。如生於廣西潯州府武宣縣東鄉的壯族肖朝貴參加金田起義,是太平天國的開國元勳,被封為西王,前軍主帥,為太平軍核心領導人物之一。壯族蒙得恩被封為讚王,曾一度出任中軍主帥兼正掌宰。太平天國開創者之一韋昌輝是桂平縣金田一村的壯族;傑出領導人石達開亦是貴縣那良村的壯族,他們都在太平天國運動中扮演過十分重要的角色。此外如武鳴縣廣寺林的壯族林鳳祥、李開芳和象州大樟山壯族譚紹光等人亦均是太平軍優秀將領,作戰英勇,功績卓著。廣大壯族、瑤族婦女也積極參軍參戰,"素有女軍......瑤、壯......赤足裹頭,攀援岩穀,勇健過於男子,臨陣皆持械接仗,官軍或受其衄"。此外還擔負運送武器、軍糧、護理傷員、偵察敵情等任務。有的壯、瑤等民族婦女還擔任了太平軍監軍、軍師等重要職務。太平軍定都南京後,廣西女兵萬人防守南京,擔負著保衛天京的重任。這些壯、瑤等民族戰士在太平天國革命史上譜寫下了光輝的篇章。

太平天國革命的1851-1861年(鹹豐元年至十一年),正是貴州各民族人民起義的全盛時期,特別是太平軍將領石達開率軍入黔以後,使義軍勢力更加強大。各地起義軍紛紛與石達開部隊聯合作戰,在幾年中貴州全境幾乎為義軍和太平軍所控製,清軍隻困守貴陽首府孤城,號令不出數十裏。

1859-1861年石達開先遣部隊餘誠義、李文茂各部由廣西先後進入黔南,與水族、布依族、苗族起義軍取得了聯係,並在軍事行動上互相配合,先後攻下荔坡、獨山、都勻等地,黔南地區掌握在義軍和太平軍之手。1864年(同治三年),水族、苗族、侗族起義軍又與太平軍李福獻部配合,轉戰於黔東甫古州、黎平一帶,取得了多次勝利。太平天國革命和貴州各族人民起義完全結合在一起了。

1863年(同治二年),太平軍將領石達開率部入川時經過土家族地區,活躍在川東土家族地區的李永和、藍大順農民起義軍立即與太平軍取得聯係,相互配合戰鬥。施南府屬的土家、苗、漢等民族人民亦聚眾"潛謀內應",配合太平軍的行動,使太平軍進入施南府後,長驅直入,如入無人之境,迅速占領了鹹豐、來鳳兩縣城。後來土家族高連升等人又配合太平軍攻打龍山城。太平軍進入湘西土家族地區時,沿途許多貧苦的土家族人民參加了太平軍。石達開部隊經過湘鄂地區時得到了土家、苗等民族人民廣泛的支持和援助,使石達開的入川計劃得以順利實現。

1863年(同治二年),石達開率領數萬太平軍自雲南省昭通米壩搶渡金沙江,經會理、進據越嶲、冕寧一帶,受到彝族人民的擁護和支持。有的彝族群眾為太平軍帶路,運輜重,造兵器,有的彝族青年還參加太平軍。戰鬥中受傷的太平軍戰士和突圍到彝族地區的戰士得到了彝族群眾的掩護或收容。解放前越嶲、甘洛一帶還有不少被稱為"長毛"的勞動人民,就是當年太平軍戰士的後裔。太平軍給彝族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至今彝族民間還留傳著許多關於太平軍、石達開的傳說。

1867年(同治六年),太平軍扶王陳得才率軍入陝,渭南回族數千人投到陳得才部下,為太平軍當先鋒,"皆冒險出死力"。接著關中回民起義軍參與陳得才太平軍配合作戰。早一年,1866年(同治五年)太平軍餘部西撚軍入陝。當時甘肅省回民起義軍和撒拉、保安等民族起義軍立即與西撚軍聯係,"撚自南而北,千裏有餘;回自西而東,亦千裏有餘"。"撚回合勢"互相配合作戰,將西北反清鬥爭推向高潮。

總的說,凡是太平軍所到之處,皆有各民族人民參軍參戰,在太平天國革命期間,全國各地各民族人民的大起義更是對太平天國革命的有力支援,太平天國革命所取得的勝利是與各民族人民的參與分不開的。

二、太平天國的民族措施

太平天國革命是漢、壯、瑤以及其它民族共同發起、組織、參加的聯合反清鬥爭,因此太平天國的組織者和領導者們十分重視民族問題,特別注意吸收各民族人民參加革命鬥爭。雖然在太平天國的一些綱領中沒有明確提出民族的綱領。由於曆史的局限性,他們不可能明確提出這方麵的綱領。但是,在太平天國革命的組織醞釀和革命過程中均采取了一係列的民族措施,爭取、團結、吸收各民族人民參加革命。

在太平天國革命的發動時期,太平天國的組織者們就主張民族平等。洪秀全、馮雲山在深入桂平地區瑤、壯等民族中發動革命時就提出了"天王為王事事公,客家本地總相同"的帶民族平等意識的口號,對漢族和各民族一視同仁,沒有民族偏見和歧視,各民族一律平等。這是太平天國最早提出的最明確的民族平等團結的思想。其後洪秀全又在《原道醒世訓》和《原道覺世訓》中提出:"天下多男人,盡是兄弟之輩,天下多女子,盡是姊妹之群"、"天下總一家、世間皆兄弟"的不分貧富、不分民族的平等思想,這種思想在後來的《天朝田畝製度》中又被肯定下來和進一步發展為:"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無處不飽暖"的各民族共同奮鬥的綱領。這個綱領中亦包含了各民族和漢族一樣有田同耕,有飯同食的各民族一律平等的思想。這些民族平等的思想在太平天國革命運動的全過程中均得到貫徹。

1843年(道光二十二年),洪秀全創立拜上帝會的初期,就將發展拜上帝會的重點放在各民族中。次年,洪秀全就"立意赴苗人區域"傳教,洪秀全和馮雲山到廣東省連南"往遊八排(瑤)","到南江排,將此情此道勸化瑤人",宣傳革命思想。馮雲山到廣西省桂平縣紫荊山瑤、壯等民族地區進行革命活動時,許多瑤、壯貧苦農民參加了拜上帝會,使紫荊山成為太平天國革命初期的根據地。洪秀全、馮雲山等人還先後到花洲、金秀、貴縣、象州等壯、瑤等民族地區傳教宣傳革命,建立拜上帝會點。1847年(道光二十七年),洪秀全在壯族農民盧六家建立拜上帝會總部,從此拜上帝會由秘密活動轉入公開活動。這是洪秀全等人"客家(漢族)本地(各民族)總相同"思想的實踐,在各少數民族人民的積極支持和參預下,使太平天國革命運動得以迅速的發展。

太平天國革命的領導和指揮係統亦是由漢族和各民族的領袖人物共同組成的。洪秀全、馮雲山在組織發動革命的初期,就聯合了各民族中有影響的人物參加。壯族盧六是洪秀全組織拜上帝會的有力助手,曾營救過馮雲山,盧六是太平天國革命初期的領導者之一,後死於獄中,是太平天國革命運動中犧牲的第一個壯族英雄,太平天國定都南京後,被追封王。壯族肖朝貴是最早參加拜上帝會的人,後來成為拜上帝會早期的組織者和宣傳者之一,金田起義後又被封為西王、前軍主帥,"天排西王真英勇,衝鋒破敵武略精",是太平天國革命傑出的領導者之一。壯族蒙德恩在太平天國革命中期出任中軍主將兼管掌理朝政,協助天王洪秀全重建領導核心,是太平天國革命中期的核心領導者之一。太平天國這個以漢族和各民族組成的領導核心,不僅體現了太平天國革命的民族平等思想,而且有利於動員、團結各民族人民共同對敵,是太平天國革命取得一係列勝利的保證。

太平天國革命的領導者還注意團結和保護各民族人民的利益。當太平軍北上經過瑤、壯等民族地區時,宣傳天兵與瑤、壯胞"都是自己人"、"天兵是專門捉妖殺妖的,絕不傷害百姓"。太平軍在進入廣西省蒙山縣三妹瑤山時,發布禁令:"瑤家草房木房易著火,千祈要小心火燭"、"不準傷害百姓牧畜、不準亂拿百姓東西"。這些措施深得瑤、壯各民族人民的歡迎,吸引了許多瑤、壯等民族人民參加太平軍。

太平軍的將領每到一個民族地區後便與當地民族的農民起義軍會合。太平軍將領李文茂、餘誠義、李福猷等部進入貴州後,立即和苗、侗、布依、水等族起義軍聯合共同戰鬥。石達開率部進入湘、鄂、川土家族地區亦和當地上家族起義隊伍聯係,共同對敵,並吸收土家族人民參加太平軍。石達開的帳前文書王泰階、侍衛長李學東以"促夷起義、應援天國"為目的,由廣西省進入雲南省哀牢山區,和田四浪(哈尼族),李文學(彝族)聯合並同發動了哀牢山區各民族起義,王、李二人均成為哀牢山起義軍的軍師和主要將領。

由於太平天國采取了民族平等和團結各民族共同參加革命的措施,使太平天國革命成為中國曆史上一次偉大的各民族人民聯合的反清鬥爭,在中國近代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三、太平軍北上後廣西地區各民族農民起義

腐朽的清政府對太平天國發祥地的各民族人民極為仇視,乘太平軍北上後廣西革命力量減弱之機,對廣西各民族人民進行了瘋狂的鎮壓。清軍和地主團練對各民族人民采用"清鄉鏟村"、"抄家滅族"的殘忍手段,致使"田民失業"。將廣西各民族人民推入血泊之中。但是廣西各民族人民並未被清政府的殘酷鎮壓而嚇倒,相反激起了各民族繼續鬥爭的勇氣,廣西各民族人民的革命鬥爭蓬勃地發展起來了。

1850年(道光三十年)九月,廣西省永淳縣壯族因天旱米貴,加之不堪地主"租石之多,十三屯無屯不有",家無粒米,難以度日,因而在李文彩領導下揭竿起義,不久又與壯族黃可經、陸錦欽、楊隆盛等人領導的武裝起義相彙合,提出抗糧納祖,攻占藤蔞村,奪取了地主的大批糧食,並在平朗圩建立起反封建據點。

1854年(鹹豐四年)陳開、李文茂在廣東省佛山起義,次年五月進入廣西,九月建立"大成國"農民政權。此時李文彩便率所屬起義軍加入"大成國",被封為定國公,隨"大成國"北定王梁昌西征,前後攻占了橫州、南寧、隆安、果德、田東等州縣。又次年太平軍石達開回師廣西時,李文彩隨即改奉太平天國年號,率部配合石達開部戰鬥。

1861年(鹹豐十一年)李文彩轉戰黔東南,又與張秀眉領導的苗族起義軍配合作戰,1872年(同治十一年)犧牲於戰場,堅持鬥爭了20年。

1852年(鹹豐二年),新寧州壯族吳淩雲在崇羅發動起義,他領導的起義軍是當時廣西各族起義中力量最強大的一支隊伍,具有很大的影響,吳淩雲係廣西省新寧州渠舊鄉渠蘆村的壯族,曾被清政府以串通歹徒,圖謀不軌為名逮捕入獄。他在越獄出逃後,匆忙起事,曾被反動團練武裝驅散,但他率領數十名骨幹逃入深山,終於以出奇製勝的戰略衝出重圍,聲威在振。不久就有壯族盧倫等3人和漢族劉永福等3人率部參加吳淩雲起義軍。各路起義軍將領公推吳淩雲為首領,轉戰於左、右江一帶,攻克許多州縣,控製了左、右江大部分地區。

1861年(鹹豐十一年)吳淩雲等人在太平府(崇左)建立起"延陵國",自稱"延陵王",設職封官,討伐豪強地主,減輕賦稅,確保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獎勵人民發展生產,得到壯。漢各民族人民的擁護,一度成為廣西反清鬥爭的重要中心。但後來由於"延陵國"內部不和,又加之"大成國"的失敗和石達開部撤出廣西,使"延陵國"受到影響,一些漢族地主鑽入革命隊伍,製造反革命派別瓦解軍心,投降敵人。在清政府強大兵力的進攻下,左、右江根據地不斷失守,1863年(同治二年)二月吳淩雲在隴羅突圍時犧牲,起義軍損失慘重,餘部由其子吳亞終領導撒退到安德州,繼續堅持鬥爭,到1867年(同治六年)最後失敗,幸存的起義軍後來成為劉永福領導的黑旗軍的一部分。

1852年(鹹豐二年),貴縣發生嚴重水、蟲災害,人民難以生存,曾參加過張嘉祥領導的天地會起義的壯族農民黃鼎鳳在貴縣覃塘圩開設"壯丁館",以組織天地會形式,秘密發展反清力量。逾二年八月聯合東津、石龍等地農民起義,高舉"川大丁首"義旗"乘馬入衙逼印",攻占貴縣城。1856年(鹹豐六年)黃鼎鳳率起義軍加入"大成國",被封為"隆國公",次年黃鼎鳳義軍擴大到5萬人。1861年(鹹豐十一年)"大成國"失敗,黃鼎鳳率餘部繼續戰鬥,1863年(同治二年)在貴縣太平寨稱"建章王",多次戰敗清軍,後在清軍大兵鎮壓下失敗了。

1855年(鹹豐五年),上林縣壯族李錦貴在上林起義,並與黃鼎鳳起義軍聯合戰鬥。次年李錦貴自稱大元帥,建三師,立義旗。又次年八月攻入濱州,九月攻占上林,起義軍發展到數萬人。石達開回師廣西後,李錦貴改用太平天國年號,受封為"純忠大柱國體天侯"。

1861年(鹹豐十一年)五月李錦貴病死,餘部繼續堅持鬥爭了兩年多時間。起義失敗,清朝統治者對李錦貴"竟戮其屍,族誅以徇"。

太平天國革命期間,廣西各民族人民不斷舉行大規模的起義鬥爭,有力地支援了太平軍的戰鬥。這些起義成為太平天國革命的一部分,也是中國近代史上各民族人民反抗封建鬥爭高潮的重要組成部分。

第二章 鹹同年間貴州各民族人民大起義

鹹同年間(1851-1874年)在太平天國革命運動的影響下,貴州省布依族、水族、苗族、侗族等人民發動了無數次反抗清朝統治的起義鬥爭,將貴州省各民族人民的反封建鬥爭推入高潮,沉重地打擊了清朝在貴州省的統治。

一、布依族、水族人民起義

布依族楊元保在太平天國革命和廣西省農民起義的影響下,於1854年(鹹豐四年)初在獨山舉行起義,參加起義軍的除布依族外還有水、苗、漢等民族人民。數千義軍在楊元保的指揮下連續打敗了八寨遊擊和獨山州牧,繼而向西攻克都勻縣平舟司,占領了通往獨山、羅甸、大塘和廣西南丹的要道。不久楊元保義軍又和獨山阿貴領導的農民軍和廣西李亞狗農民軍聯合圍攻獨山城,不克,但起義軍的聲勢已震動了獨山、都勻、荔波等地,使清政府為之震驚,於是急調黔、桂清軍圍攻楊元保起義軍。楊元保退軍廣西丹州昔裏山時失敗,被清軍所獲。楊元保於貴陽被殺害。楊元保起義餘部一部分參加了漢族起義軍,轉戰於黔北、黔東南,一部分在獨山地區繼續堅持鬥爭。

次年,布依族羅光明在黔南上江領導農民起義,占領了三都、丹寨縣的部分地區,連克古州、都勻兩城。起義軍勢力擴展到獨山、黎平、荔波等地,是黔南地區活動的主要起義隊伍之一。

同年十月,水族潘新簡、覃朝剛等人在荔波領導水族人民起義。起義者明確提出了"不繳糧,不納稅,打倒清朝享太平"的響亮口號,並在九阡地區豎起反清起義大旗,接著義軍圍殲了清朝在九阡的一隊團練。義軍很快得到附近各民族群眾的響應,起義軍發展到萬餘人,起義勢力席卷了大半個荔波縣,爾後又和古州苗、侗族起義軍聯合圍攻荔波縣城,擊潰了清軍5個營,打死了知縣蔣嘉穀,外委等大小官員10餘人。

1858年(鹹豐八年)後,潘新簡等人領導的水族起義軍和進入黔南的太平軍,苗族、布依族起義軍互相配合作戰,轉戰於荔波、獨山、都勻、三都、八寨、古州以及廣西省的南丹、思恩等地,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

1866年(同治五年)以後,清政府在鎮壓了太平軍之後,抽調湖南、廣西、四川3省的大量清軍進入貴州鎮壓各族起義軍。次年清軍攻占荔波城,潘新簡領導的水族起義軍退守九阡。1869年(同治八年)清軍集中兵力圍攻九阡義軍,義軍經過頑強抵抗,傷亡慘重,又由於叛徒的出賣,潘新簡等義軍首領被俘犧牲,堅持鬥爭了18年之久的水族人民起義最後失敗了。

二、張秀眉、陶新春領導的貴州苗族農民起義

(一)張秀眉領導的鹹同苗民起義

張秀眉是苗族曆史上著名的英雄人物,他約在1823年(道光三年)生於貴州省台拱廳的仰崗寨(現貴州省劍河縣台拱鄉板凳下寨),世代務農。

1853年(鹹豐三年)曾投奔活動於川、黔邊境的白蓮教支派燈火教首領劉義順領導的號軍。數年後因台拱災情嚴重,苗民要求官府減免新增賦稅未果,通過"議榔"誓師,張秀眉在貴州台拱廳掌梅尼宣布起義,"千裏苗疆,莫不響應"。起義得到了廣泛的支持和響應。起義軍圍攻台拱廳,攻擊清軍汛堡,九月攻下了丹江廳城。次年先後攻占了凱裏、黃平、施秉、清江、台拱、清平等城。兩年後又和何得勝號軍和貴州其它起義軍配合,攻下了甕安城、鎮遠府城。1862年(同治元年)攻克天柱縣城,並向鄧水、思州、玉屏等地進兵,抵達湖南省晃州、會同、靖州邊境。

隨著義軍不斷取得的軍事勝利,張秀眉領導的苗族起義軍便在台拱、丹江等地建立根據地,采取一些鞏固起義軍的措施。在軍事政治方麵,一方麵清除根據地內清軍的殘餘兵力,另一方麵打擊地主勢力,消滅地主武裝和土司勢力,然後建立農民起義政權,委派起義人員充當廳縣官吏。。在經濟上重視生產的發展,將沒收的地主土地、屯田分給農民耕種,"分田而食"。廢除了苛捐雜稅,還鼓勵人民開荒種地和發展集市貿易。通過這些措施,人民"安居樂業,以抗官兵",使苗族起義軍的勢力大為增強。

1858年(鹹豐八年)苗族義軍和號軍會合後已達數十萬人,彙成了一股反封建鬥爭的巨大洪流,趁清廷受製於太平軍的機會,經過6年苦戰,占領了黔東南的各廳、州、縣。

1864年(同治三年)太平天國失敗,清廷得以抽調重兵轉而鎮壓苗族起義。清廷責令曾國藩策劃,派湖南巡撫李瀚章率湘軍前往鎮壓,但經兩年時間也未能將起義鎮壓下去,於是清廷便改派活捉了洪秀全之子洪仁玕的席寶田專任"平苗"之職。席寶田帶著清廷"務絕根株"的詔令率領裝備有洋槍洋炮的湘軍1萬餘人到達沅州,遭到苗族起義軍中途襲擊,殲滅湘軍3000餘人。

1869年(同治八年)清廷調集湘、黔、川三省兵力,在席寶田的率領下經過兩年的殘酷鎮壓,義軍遭受到嚴重的損失,退守雷公山。

1872年(同治十一年)清軍圍攻雷公山,張秀眉集中10餘方起義軍與清軍在烏鴉坡展開決戰。義軍傷亡慘重,義軍首領張秀眉、楊大雲等人被俘壯烈犧牲,持續18年之久的張秀眉領導的苗族起義失敗了。

(二)陶新春領導的苗民起義

1860年(鹹豐十年)五月苗族陶新春、陶三春兄弟經過長期的醞釀在威寧韭菜坪舉行了起義,參加起義的苗、布依、彝等民族1

萬餘人在陶新春等人的指揮下,打擊地主武裝,並於是年底攻占了七星關,全殲七星關清軍守軍。貴州提督田興恕急調黔、滇清軍分兩路圍攻七星關義軍。經過1個多月的激戰,義軍被迫撤退。爾後義軍在豬拱箐建立根據地,一邊作戰一邊生產,組織發動群眾參加起義,使根據地的人口達到10餘萬人。次年初,太平軍石達開部將曾廣依等由廣西入黔,陶新春領導的起義軍即與太平軍合作,多次圍攻畢節。

1863年(同治二年)陶新春迎接太平軍李福猷部進入豬拱箐休整。在太平天國的影響下,陶新春正式打起了太平天國的旗幟,接受了石達開授予的"太平天國統兵元帥"的稱號和印信。此後陶新春起義軍分兩路:一路由陶新春率領攻擊畢節、威寧、水城、平遠、大定等州縣;一路由陶三春率領與彝、回、漢起義武裝配合,先後攻占彝良、威信、鎮雄、古藺、敘永等廳縣,控製了川、滇、黔跨三省邊境地區。

1866年(同治五年)清政府責令雲南巡撫岑毓英率川、滇、黔三省7萬餘清軍,圍攻義軍據點豬拱箐。義軍頑強抵抗,殺傷大量官軍,相持了半年之久,豬拱箐最後被清軍攻破,陶新春、陶三春被俘,慘遭殺害。

餘部仍在安順、興義打擊清軍,直到1871年(同治十年)才完全被清軍鎮壓,起義最後失敗。

三、薑應芳、潘維幹領導的侗族農民起義

鹹豐年間貴州侗族人民在太平天國革命和貴州各族起義的影響下,在北部和南部侗族地區爆發了聲勢浩大的武裝起義。

在北部侗族地區,1851年(鹹豐元年)天柱侗族薑應芳因地主武裝緝拿抗糧農民,"或梟首,或活埋",就與陳大六(侗族)、龍海寬(侗族)組織天地會(又稱金蘭會),共商起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