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渤海、室韋與庫莫奚
序
漢文文獻中,東北地區在挹婁(一作肅慎)、烏桓、鮮卑、夫餘等族稱先後消失後,繼之而起,活動於這一地區的,是勿吉、靺鞨、室韋、庫莫奚和契丹等。約在5世紀至10世紀初(相當南北朝至唐),他們在爭取自身發展的過程中,或互爭雄長,或謀求向外發展,終於有的退出曆史舞台,如高句驪(見第三編第二章);有的在興盛起來後,內部又起分化,走上不同發展的道路,如靺鞨分裂、發展為渤海與黑水靺鞨;有的興起後又分化組合或被它族役屬,如室韋、庫莫奚;有的還在繼續向前發展,如契丹(見第五編第一章)。
第一章 來源與變化
一、來源與分布
肅慎族係挹婁之後,先後出現的族稱為勿吉、靺鞨,大體在南北朝時稱勿吉,隋唐時曰靺鞨。勿吉為中原人所知,是在5世紀下半葉。勿吉一詞含義,為"深山老林"之意,是今滿語"窩集"在古代的漢字異用。被用作族稱,是因該族散居深山密林中以狩獵為生之故。
靺鞨稱號始見於史書在563年(北齊河清二年),但最初靺鞨之"鞨"寫作"羯",《北齊書·武成帝紀》河清二年條就是這樣寫的:"是歲,室韋、庫莫奚、靺鞨、契丹並遣使朝貢。"河清三年條記靺鞨朝貢也是作"靺羯"。565年(北齊天統元年)史書中開始出現"靺鞨",同上書天統元年條載:"是歲,高麗、契丹、靺鞨並遣使朝貢。"二年、三年、四年條記其來貢,也皆作"靺鞨",而未用"靺鞨"。在這以後,"鞨"並未完全取代"羯",直到唐、宋、元三朝的史料中,有時還出現將靺鞨寫作靺羯。如714年(唐開元二年)唐冊封大祚榮的大臣崔忻返回途中在今大連市黃金山的刻石、《通典·烏洛侯傳》、《文獻通考·室韋傳》,都是將靺鞨寫成靺羯。《契丹國誌》中也是靺鞨與靺羯互見。
勿吉與靺鞨雖出現於不同曆史時期,但並非族稱的改換,而是同一語詞在不同時期的異譯。因為今讀hè之"鞨",不見於《說文解字》;羯,《說文解字》作"居謁切",即讀ji,與吉(ji)音同。以今讀音而論,靺羯(m6jié)與勿吉(wùji)音也相近。可見,靺羯與勿吉隻是同音對譯用字不同,靺鞨是靺羯的改寫。
勿吉、靺鞨族的來源,一般都根據史書記載,認為它源於挹婁。其分布區域,《魏書》隻籠統說"存高句驪北",《北史》、《隋書》也未對其地域作完整介紹,隻是在敘述諸部所在地時,講到它們在白山(今長白山)、粟末水(今第二鬆花江)和黑水(今黑龍江)地區。按兩唐書載,其地"東至於海,西接突厥,南界高麗的,北鄰室韋"。相當於今地理,東臨日本海,西約以今俄國結雅河及我國嫩江附近與室韋、契丹相鄰,南在今鬆花江上遊地區及圖們江處與高麗接壤,北達鄂霍次克海及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廣大地區。在這一區域內,"數十部"靺鞨人散居各地。其中著名的七部大體是:粟末部最南,抵長白山而居,約在以今吉林省吉林市為中心的第二鬆花江地區;伯咄部在粟末部東北,在今拉林河流域;安車骨部在伯咄部東北,即今黑龍江省依蘭縣東南和以東地區;拂涅部在伯咄部東,今牡丹江下遊以東至興凱湖一帶;號室部在拂涅部東,約在今興凱湖南的綏芬河流域;黑水部因居黑水兩岸得名,分布在今鬆花江注入黑龍江處附近下至博朗湖一帶的黑龍江南北地區;白山部在粟末部東,約居於今牡丹江上遊及其以東的延邊地區。七部之外的諸小部分布,隻知在今黑龍江以北和俄國濱海地區,尚有思慕、郡利、窟說、莫曳皆、虞婁、越喜等部。
此外,在隋末唐初先後有兩批靺鞨人遷出上述地區,移住今遼寧省朝陽市一帶。第一批約在612年(隋大業八年)。是年,隋煬帝楊廣征高麗,當時附於高麗的靺鞨南境的厥稽部酋長突地稽,率其部及另七部凡千餘家歸隋,隋煬帝安置他們於柳城(今遼寧省朝陽市)。八部為:厥稽部、勾使來部、窟突始部、悅稽蒙部、越羽部、步戶賴部、破愛部、步括利部。唐太宗李世民時,此八部又一度被移居幽州(治所在今北京市城區西南)昌平城。第二批在668年唐亡高麗國後,被遷的主要是後來創建渤海國的大祚榮所在的粟末靺鞨(即原靺鞨粟末部)人。他們在唐對高麗的戰爭中,站在高麗一邊與唐抗爭,高麗國亡後被強迫遷於營州(州治在今朝陽市)。
二、社會生產與社會組織
勿吉、靺鞨族的社會生產,比挹婁時期有了長足進步,但在大多數領域還隻是量的增加,尚未達到引起社會變革的程度。狩獵業還是他們賴以生存的社會生產部門之一,尤其在北部和東北部地區更占有重要地位。角弓和楛矢既是他們的狩獵工具,也是他們的戰鬥武器。為了增強弓箭的殺傷力,獵取皮大、毛厚和肉多的大野獸,他們常在每年七八月間"造毒藥,傅矢以射禽獸"。在捕打的小獸中,貂最為他們重視。勿古人為了多獵取貂鼠,流行著一種習俗,父母若在秋冬死時,"以其屍"作誘餌"捕貂"。貂是一種毛皮小獸,對一個尚未進入文明社會的民族來說,貂對於解決日常生活所需本無多大意義,有這一情況出現,聯係在此之前中原地區已有"挹婁貂"美名流傳,顯然是為了交換。因此推斷,勿古人的狩獵生產已不同於原始的狩獵活動。
農業有了進一步發展。耕作方法已采用"耦耕",達到相當於中原地區春秋時代的耕作水平。農作物的品種有粟、麥、穄,並種植一種名"葵"的蔬菜。糧食作物已食用有餘,出現了"嚼米醞酒,飲能致醉"。畜牧業以養馬、喂豬為最普遍,且已有了一定的規模。如北魏太和初(元年,477)勿吉人向北魏朝貢,一次就獻馬500匹;靺鞨人養豬,一些富戶已多"至數百口"。豬和馬之所以成為他們主要的飼養牲畜,是因為豬是他們的衣食之源,"食其肉而衣其皮";馬則是他們與中原地區主要的交換物之一,這在挹婁時期已存在,當時已"有馬不乘,但以為財產而已"。
手工業發展也很顯著,以車、船的製造最突出。南北朝時他們會造步行推的小車,到隋唐時期已能製作馬拉大車。船的製造比製車曆史早,當時已較普遍地用作水上交通工具。勿吉使臣朝貢北魏,從其境至今洮兒河一段路程,就是乘船往返。乙力支在北魏談到,他們已與百濟商量,準備"從水道並力取高句麗",說明他們社會內已有了能運送大批人員的船隻。他們也能加工鐵製品,如考古發現相當於勿吉時期的黑龍江省綏濱同仁遺址下層文化,出土了鐵锛、小刀、鐵鏃、鐵帶卡等;屬於靺鞨遺存的吉林省永吉縣大海猛遺址等處,發現的鐵製兵器和生產工具有刀、劍、匕首、矛、鏃、鎧甲、馬具及斧、锛等。
農牧業的迅速發展和鐵器的普遍使用,不僅表明其社會生產力有很大發展,而且決定了靺鞨人的社會組織將臨近文明社會。事實也正是這樣,這時雖然氏族組織還存在,但已出現分解和重新組合。前述著名七部,是七個發達的部落,史書所說其"凡為數十部"或"離為數十部",是將一些氏族和部落合在一起說的,隋煬帝時遷居柳城的突地稽所率厥稽部等八部,就是粟末部下的一些氏族。各部在社會迅速前進中,"強淩弱",互爭雄長,展開了激烈的爭奪盟主地位的鬥爭,到了唐初,眾多的靺鞨部落已以區域形成了南部以粟末部,北部以黑水部為核心的兩大部族集團(或說部落聯盟),並以新的稱號:粟末靺鞨和黑水靺鞨作為聯盟的名稱。這種以區域形成的部落聯盟,是人類社會組織由以血緣為紐帶向以地域為單位發展的一種過渡。靺鞨人由於有這一變化,從此兩個聯盟集團便走上了不同的發展道路:粟末靺鞨在7世紀末建立震國政權後,吸收了高麗、夫餘等族遺民發展為渤海族;黑水靺鞨則在較長時期內保留原有稱號,進入10世紀後才改稱女真。
勿吉、靺鞨人的氏族社會,據史載和考古資料,可以看到以下一些特點:其一,各部落和氏族居於不同地區,各自在一個首領領導下,獨立地組織生產和生活,尚未形成全族的統一首領。史書所記"邑落各自有長,不相總一";或"離為數十部,酋各自治",是對這一社會情景的描述。但是到了6世紀末7世紀初(隋代),由於頻繁的兼並戰爭,社會中出現了號稱"大莫弗瞞咄"的渠帥;其二,每個部落有自己的武裝。在著名七部中,大部落有"勝兵七千",一般的為3000;其三,已確立了嚴格的一夫一妻製,婦女已成了男子的附屬物,丈夫對妻子已握有生殺大權。正是由於這種夫權製的確立,所以其社會內部存在"其妻外淫,人有告其夫者,夫輒殺妻,殺而後悔,必殺告者,由是奸淫之事終不發揚";其四,居住是"鑿穴以居,開口向上,以梯出入"。住屋麵積約30平方米左右。為了防止外部的侵掠,已有了城堡建築。城址在牡丹江、鬆花江和烏蘇裏江流域以及黑龍江中下遊地區均有發現。據介紹,在黑龍江省的東部、南部各地,發現了"數以十計的勿吉城堡",皆依山傍水,一般長寬皆隻有幾十米;其五,兩極分化在不少部落內已存在,個別地區已出現家庭奴隸。隋末遷到柳城的厥稽等八部,至唐代已有"家僮數千人,以財力雄邊,為夷人所憚"。
這一時期其社會所以如此迅速的發展,中原地區先進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影響,起了促進作用。僅據史載勿吉與中原王朝的官方來往說,它們於延興年間派乙力支朝貢建國於黃河流域的北魏後,於太和初(元年為477)、九年、十年、十三年、十七年,自景明四年"迄幹正光"(503-525),"貢獻相尋"。
540年到北齊時,"朝貢不絕"。朝貢使團的人數,有時一次多達500餘人。據日人池內弘統計,勿吉在近100年內,他們到中原朝獻有30餘次。在這種表示臣屬關係的來往過程中,一方麵他們以貢品形式把大批土特產品運到中原地區,太和初一次就貢馬500匹;另一方麵,他們返回時,中原朝廷又"回賜"大量錦帛、絹、金銀製品等物。這種一來一往,豐富了兩族的物質生活,特別是促進了勿吉社會的經濟發展。綏濱同仁遺址出土的鐵鑄、鐵鐮等,形製均與中原地區出土的同時期同類器物相仿,從一個側麵反映了中原地區經濟、文化對勿吉、靺鞨社會發展的影響。
三、黑水靺鞨
前麵談到,靺鞨諸部在相互兼並過程中,子7世紀初形成了北部以黑水部,南部以粟末部為核心的兩個部落聯盟集團,有了黑水靺鞨與粟末靺鞨新稱號。7世紀末,東北地區發生了契丹、奚等族反唐的大動亂,粟末靺鞨在這一動亂中建國稱號,不久改稱渤海。遠處邊陲的黑水靺鞨,則選擇了加強與唐王朝聯係,保持原來民族特色的發展道路。兩《唐書》對這一變化,以《靺鞨傳》或《黑水靺鞨傳》介紹靺鞨族的發展變化,以《渤海靺鞨傳》或《渤海傳》敘述粟末靺鞨為主幹建立的渤海國的興衰。
黑水靺鞨共有16部。其中除作為主體的黑水部外,已知的部名有思慕、郡利、窟說、莫曳皆、拂涅(原為著名七部之一)、虞婁、越喜、鐵利等八部,另七部名稱史失記載。他們分布在東包庫頁島至今日本海,西約在嫩江和俄國結雅河附近與室韋為鄰,北達鄂霍次克海,南以嫩江下遊和鬆花江北岸,沿鬆花江至今依蘭縣附近再折而東北向至海與渤海地相接(渤海未強盛前,今牡丹江下遊以東至海也為黑水靺鞨所有)。在這個區域內,已知八部(後四部後臣屬渤海)所在分別為:思慕部居於今俄國布列亞河(清稱牛滿江)和阿姆貢河(清稱恒滾河)上遊地區;郡利部分布在黑龍江入海口附近;窟說部在庫頁島北部地區;莫曳皆部居庫頁島東南部;拂涅部分布在牡丹江下遊以東的今密山縣一帶;虞婁部約有興凱湖以東至海之地:越喜部在烏蘇裏江以東地區;鐵利部居住在今黑龍江省依蘭縣附近。
黑水靺鞨的社會狀況,總的看來,較南麵的粟末靺鞨低下,但其區內各部發展水平並不平衡。居於黑龍江下遊以西、以東包括庫頁島在內的一些部落,還以漁獵為業,過著"夏出隨水草,冬入處"地穴的原始遊獵生活;分布在黑龍江中遊附近的一些部落,雖然還穴居,但考古發現表明,這裏的生產力發展水平,已具備了出現貧富分化、向階級社會過渡的條件,如在今俄國布拉戈維申斯克(海蘭泡)阿愛羅波爾特地區柯奎鎮,發現了靺鞨古城,出土的遺物中有空首鐵斧等。再如前麵提到的上限至勿吉、下限可至女真早期的位於鬆花江注入黑龍江附近的綏濱縣同仁遺址,上下層文化中皆出土了削、鑄、鐮、帶扣等多種鐵器。
黑水靺鞨人有以下一些特點和風俗:人皆強悍凶猛,無憂愁悲傷,貴壯賤老;善步戰,每恃其勇,常為鄰近民族之患;人喜編發,綴野豬牙和插雉尾作冠飾;死者不用棺槨,埋入士後殺其生前騎馬以祭等。以上這些一方麵表明,黑水靺鞨尚未跨出原始社會門檻,同時又看到階級社會的某些因素已在其社會內出現。
黑水靺鞨獨自與中原王朝來往,是在8世紀初。在此之前,在唐王朝與高麗曠日持久的戰爭中,因戰場主要在遼東地區,距其境遠,他們基本上未介入。後來契丹首領李盡忠在營州起事反唐,武則天調集唐軍鎮壓東北地區諸少數民族的反抗,他們怕災禍及已,與粟末靺鞨人同向當時北方強族突厥請吐屯官,以求保護。唐中宗李顯在8世紀初複位後,對粟末靺鞨等改用"招慰"政策。黑水靺鞨隨即派出使臣"假道"震國(即渤海),與唐聯係,歸服唐朝。
722年(開元十年),其酋倪屬利稽朝唐,唐玄宗李隆基以其所領為勃利州,任命他為刺史。
725年,因安東都護薛泰奏請,唐在其境置黑水軍。次年,唐又在其地置黑水州都督府(簡稱黑水府),以其首領為都督,諸部部長為刺史,另派人任長史至其地"監領之"。至此,黑水靺鞨地區正式納入唐王朝的版圖。後來,渤海日趨強盛,唐又因"安史之亂"後無力東顧,於是其南部的拂涅、虞婁、越喜、鐵利等部為渤海兼並,北部的一些部落似也一度臣屬渤海。10世紀初,當渤海衰亡之際,黑水靺鞨在逐漸向南發展的同時,其兀兒、胡獨鹿兩首領所在的部落,先後於924、925年(後唐同光二年、三年)派人向後唐朝貢。
932年(後唐長興三年)以後,黑水靺鞨轉附於正在崛起的契丹,並以契丹人對他們的稱呼"女真"為新號。
第二章 粟末及渤海
一、渤海國的建立
渤海國是粟末靺鞨首領大祚榮,以隋末唐初先後遷居今遼寧省朝陽地區的兩批粟末靺鞨人和部分"高麗餘種"為基礎建立的。後來,高麗國的"逋殘",及靺鞨伯咄、安車骨、號室等部的"遺民"皆歸之,也成了渤海國的主要居民。他們在長期共同勞動和生活過程中,遂凝聚為一個新的人們共同體,史稱之為渤海人。渤海又在發展進程中,用武力征服了黑水靺鞨的虞婁、拂涅、鐵利、越喜等部,並把他們納入自己的行政管轄下;但這些部族,直到渤海國滅亡,始終保持著原有的稱號,未成為渤海共同體的成員。
渤海國的建立,是粟末靺鞨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高麗和唐王朝對粟末靺鞨的影響與民族壓迫,起了加速其建立的作用。前麵談到,靺鞨族至唐初,眾多的部落結成了粟末靺鞨和黑水靺鞨兩個部落聯盟,如果沒有外來影響,他們也會隨著自身內部的發展進入文明社會。然而就在這兩個部落聯盟形成的前後,發生了兩件促進粟末靺鞨曆史發展的事件:一是前述突地稽等八部不願屈臣高麗,在隋末遷居柳城地區;再是由於靺鞨自勿吉時期以來"每寇高麗",粟末靺鞨未遷走者被處於鼎盛時期的高麗征服,臣附高麗,在唐與高麗的戰爭中,他們大多又被高麗貴族調到遼東地區與唐軍作戰,這樣一來,這些粟末靺鞨人不僅直接受著高麗國的封建統治,而且又與這一地區封建製已有一定發展的居民錯居雜處,668年(唐總章元年)高麗國亡後,他們又被唐遷到營州(即柳城)地區居住。營州地區是隋唐時代東北地區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地近長城,是塞內外漢族與東北各少數民族經濟、文化的集中交流地。粟末靺鞨人遷居這裏後,在諸種先進因素強烈影響下,社會獲得迅速發展。以先遷來的厥稽等八部為例,他們遷到這裏後,很快喜悅漢族的"冠帶"等風俗習慣,加之常因為唐作戰受到優厚"賞賜",在高麗國滅亡前,已以"財力雄邊",為東北各少數民族"所憚",各部已擁有眾多奴仆。大祚榮一支雖遷居這裏較晚,但至其"東奔"前也已在這裏生活了近30年,且在此之前,他們早在高麗封建統治下過了半個世紀左右,這些事實說明,遷到今遼陽地區的粟末靺鞨,社會內部已有了階級劃分。用階級社會的一套機製來調整各階級的關係,保護私有者的利益,已成了粟末靺鞨新興貴族急待著手解決的問題。
696年(唐萬歲通天元年),契丹首領李盡忠等殺營州都督趙文翽叛唐,為粟末靺鞨新貴族提供了創建民族政權的時機。發生這一變故,主要是趙文翽等依仗手中權勢,對東北諸少數民族的剝削和民族壓迫越來越重,激起各族人民極大不滿,李盡忠等借機起事。居住在營州的粟末靺鞨人加入了反唐行列。事發後,武則天派曹仁師統大軍前去鎮壓,大祚榮父乞乞仲象和另一首領乞四比羽率所部及部分"高麗餘種"渡遼水東逃。唐為瓦解東北少數民族的反唐聯盟,在對契丹實行武力圍剿的同時,對粟末靺鞨采用招撫政策,封乞四比羽為許國公,乞乞仲象為震國公。乞四比羽不相信唐有誠意,拒"不受命",結果被唐追兵"擊斬"。時乞乞仲象在奔亡中病故,大祚榮代父而起,率所部繼續東逃,降唐契丹大將李楷固"窮躡"其後,至天門嶺(今吉林省境哈達嶺),驍勇善用兵的大祚榮,借天門嶺複雜地形,"合高麗、靺鞨之眾",大敗唐軍,李楷固脫身敗還。698年(唐聖曆元年),突厥入據今河北省中西部的媯州、檀州、定州、趙州等地,契丹與奚又依附突厥,於是中原通東北的道路被阻隔,大祚榮審時度勢,於是年在今吉林省敦化縣敖東城建國稱王,以唐武後封其父為震國公之"震國"作國號,自稱震國王。
震國建立後不久,唐中宗複位,派恃禦史張行岌"招慰"大祚榮,祚榮即遣子入侍,臣屬於唐。唐睿宗李旦即位後,於713年(唐先天二年)遣郎將崔忻攝鴻滬卿往祚榮所在,拜其為左驍衛大將軍、渤海郡王,並以其所統為忽汗州,加授忽汗州都督。祚榮隨即去靺鞨號,同時以"渤海郡王"的"渤海"取代"震"為國號。從此,渤海作為國號和族稱,見於史乘。渤海國是一個具有二重性的政權,它既是粟末靺鞨聯合高麗等遺民建立的一個邊疆少數民族王國政權,同時又是唐王朝管轄下的一個羈縻州。這一二重性突出地體現在以下三點上:其一,每世渤海王的更迭,雖皆由大氏父死子繼或兄終弟及,但均需得到唐王朝的認可,接到冊封後才算合法,否則隻能稱"權知國務"、"知國務";其二,唐王朝在冊封新繼立國王的同時,必任命其為忽汗州都督府都督,即繼立者要同時接受唐王朝地方官的任命;其三,渤海國有向唐朝貢的義務,史載渤海向唐朝貢凡140餘次,朝後梁、後唐1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