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磋”與“磨”(1 / 1)

今天我們所使用的“修身”一詞,較早見於《周易》、《大學》、《中庸》、《莊子》、《荀子》等先秦典籍。“修”,修理、加工之義;“身”,指性格、人格素質等。“修身”一詞,本義就是磨煉人格的意思。我們時常使用的“修養”一詞,來自於“修身”和“養性”兩個術語。“修”需要雕琢,“養”就是培養,“修”和“養”相互對應、相輔相成。本書有一章以“存養”為主題,專門講儒家“養”的思想。從狹義上講可以將“修”與“養”區別開來,從廣義上講兩者同屬於儒家“修身”範疇。

儒家經典《大學》引用“如切如磋,如琢如磨”這八個字,來分別形容為學與做人。其大意是,人的性格好比是一塊原始粗糙的玉石,要想使之成為精美的藝術品,需要反複不斷地雕琢,精益求精。總之,不能一切聽命於本能,需要人有意為之。雖不排除有些人,從來不做修養的功夫,人格也很高尚;但是,對於多數人來說,都需要類似於加工玉石的切、磋、琢、磨過程。

有些人將自己性格的不成熟,歸咎於沒有良好的環境、名師的指點或豐富的閱曆等。這固然有理,但是環境、教育和閱曆並不代表一切。無論一個人的環境或閱曆怎樣,人格的成長和完善最終還必須依賴於每個人自己有意識的努力。正因為如此,儒家認為修身需要時時講、日日講、月月講。尤其是宋代以來,一代又一代學者投身於其中,殫精竭慮、辛勤摸索,使修身成為獨立性非常強的專門之學,有汗牛充棟的言論和博大精深的體係。遺憾的是,今天的教育體製,從不教授古人這方麵的寶貴思想,幾乎將它們統統拋棄了。

古希臘哲學家亞裏士多德(Aristotle,前384—前322年)向我們揭示了“美德”(arete)與知識(episteme)的本質區別。設想你沒有數理化知識,可以通過聽課和書本獲取它,這完全是一個理論學習過程。但對美德來說則不然,你沒有的美德,光靠上課和學習理論是無濟於事的。知識可以通過學習得來,而美德隻能通過實踐訓練來獲得;對於德性來說,“習慣的養成”比什麼都重要。亞裏士多德說,比如石頭不能自己往天上飛,哪怕把它往天上扔一萬次,它也不會因此而學會自己往天上飛。但是對於人來說,原先沒有的美德,可以通過反複實踐和訓練來獲得。德國倫理學家包爾生(Friedrich Paulsen,1846—1908)也指出,正如繪畫、雕塑、音樂等藝術隻能依靠藝術家而不是美學家來完成,再高明的美學體係也演繹不出生動具體的藝術作品來,德性和人格隻能靠道德的天才們在實踐中來完成,而不可能指望倫理學的理論。這些觀點與儒家“切磋琢磨”的修身思想是一致的。

由於受現代科學思維方式的影響太大,加上功利和浮躁,今天的人們,多半希望能在一夜之間找到迅速拯救自己的指導原理。最好是某位聖哲把最適合於我們的做人原理發明出來,隻要在一切場合下照搬套用,就一勞永逸了。其實,人格的培養不像數理化解題,隻要能針對場合應用原理或公式就行了。人格既沒有固定不變的含義,也不存在確定不移的原理,甚至沒有一個最終完成的時候。現代人在理解古代思想時,有時會因為缺少一蹴而就的方法,誤以為古人的修身思想不切實際,而不知道是自己把古人的思想矮化甚至醜化了。因此,我們讀古人的修身論著,一定要拋棄現代人的成見,把性格的培養當作一個永無止境的動態過程來對待,而不是追求客觀、現成的方案或原理。